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敬畏生命观与生态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敬畏生命观是指人们对生命尊重、关爱、敬仰、维护的系统认识和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在处理一切与生命相关联的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持有的以敬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为价值评判原则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当代,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的生态危机对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应对当今生态危机中,人们应确立敬畏生命观.遵循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生态支持的伦理原则,正确处理自然规律与人的认知水平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人的主体性力量理性张扬与过度张扬的矛盾,通过伸张生态正义,明晰生态责任,加强生态支持,优化生态管理,维系生态平衡,实现敬重、珍惜、关爱生命的崇高目的,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命科技的发展使生命的原貌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生命对于人的秘密越来越少,然而随着生命的神圣性逐渐被“解蔽”,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敬畏感也在逐渐淡化,作为对这一事实的回应,生命伦理学应运而生。基于当前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难题,鉴于阿尔贝特·史怀泽①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笔者认为“敬畏生命”是生命伦理学的价值之维。敬畏生命应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思想:敬畏生命将伦理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生命;敬畏生命肯定了道德责任的无限性;敬畏生命肯定了生命的平等;敬畏生命对学者也提出了把生命的一部分奉献出来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肥沃土壤,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人类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等.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并将有力助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物质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世界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史怀泽基于基督教信仰开始探寻伦理文化软弱无力的原因,从而推动建立一种持续的、深刻的、有活力的伦理文化,即敬畏生命伦理理论。不仅扩展了伦理学的范围,而且更新了伦理学的观念,提出了一条试图解决人生与世界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物质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世界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史怀泽基于基督教信仰开始探寻伦理文化软弱无力的原因,从而推动建立一种持续的、深刻的、有活力的伦理文化,即敬畏生命伦理理论.不仅扩展了伦理学的范围,而且更新了伦理学的观念,提出了一条试图解决人生与世界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州学刊》2022,(2)
对生命的敬畏感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所独具的特性,是人这一生命生存与发展的本源要求、行动与实践的伦理依据。教育作为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发展生命的事业,关涉人的生命敬畏感理应成为教育内在的价值逻辑。然而,现实中功利思潮的涌动使得对生命的敬畏感在人的精神贫困中走向消解;利己主义的张扬弱化了人的生命敬畏感;美善德性的遗失消弭了人的生命敬畏感。面对人对生命的敬畏感弱化的现状,教育应当对其予以关注与培育,注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引领人在精神丰富中感知生命可敬;关注人“类生命”的发展,指引人在“类存在”状态中体认生命可贵;涵养人的美善道德,促使人在内心恪守敬畏生命的准则。 相似文献
7.
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和中外生命伦理思想发展演进中产生的贵生、爱人等观念,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对当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借鉴价值。面对当代社会来自自然与人类自身造成的灾难与困境,我们应重新诠释生命伦理的主题,理性思考生命价值观以及生命神圣性;在传统与现实的资源中整合新的生命伦理体系,广泛开展现代生命伦理教育,健全完善生命伦理的法律制度,营造尊重一切生命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敬畏生命,蕴涵了人类对生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无论从历史源头追溯,还是从生命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看,它都构成了生命价值观的原点.随着生命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张力日益凸现.适度保持二者之间的必要张力,是人类社会健康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适度张力需要重创"敬畏生命"的理性精神,重塑生命神圣性,实现当代生命价值观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9.
论儒家"敬畏生命"的伦理情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温良敦厚、敬畏生命,儒家伦理可谓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儒家仁学,崇尚"生生大德",亲人而爱物,关爱一切生灵,形成了鲜明的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伦理关怀。这种关怀既体现了一种对"人类中心论"的超越,也赋予中国文化浓郁的人文情愫,它体现了先哲的智慧,也构成我们应对现代生态挑战时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儒家关注并肯定生命的价值与可贵,但更看重"仁",主张"践仁知天",通过"以道制欲"、"泛爱众而亲仁"等达致与宇宙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施韦泽依据人与万物的普遍联系,肯定一切生命的平等存在,提出敬畏一切生命的伦理主张。尽管儒家与施韦泽思考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的角度不同,"仁"与"敬畏生命"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他们都强调对人生命的尊重和关爱,都彰显了人的道德生命和崇高精神境界,这对于越来越"物化"的现代人能够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新安医学家徐春甫是著名的养生学者,其养生思想丰富,注重以德养生,关注老年养生,对老年医学方面有独特的贡献。在即将进入老年化的今天,通过对徐春甫的《老老余编》、《养生余录》等养生类理论著作进行文化及学术价值内涵研究,对于弘扬中医药文化、指导现代养生学的发展、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确立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性不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致命的症结,虽然我们不能认同学界单纯根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水准所做出的评判,但从自身的角度检讨,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确实到了需要认真反省其研究方式的时候了。“研究方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所指,着眼于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本文特别论述和强调的是学术态度、文本基础与比较视野。最后指认,与“学术性”对立的不是“现实性”、“政治性”,而是“非学术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呼唤对具体问题、文本、思想等长期而持续的悉心研究和纵深探讨,期盼真正的学术巨著与思想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对人的发展有过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我党几代领导集体依据新的历史条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引起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带来重大影响,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限制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不利影响,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一贯倡导并始终坚持的主导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着眼点.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对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对于真正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节日:生命意义的生发及其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节日是古代社会的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特殊寓意的纪念性活动.传统节日作为不同民族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传统节日不但为生命教育提供了系统的生命归宿主题,提高了感受生命多元性的可能性,而且为生命教育搭建了体验生命整体性的平台,为生命教育直面生命的冲突创造了良好契机.为此,我们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渠道彰显传统节日的生命内涵,对传统节日的生命特质加以日常性体验.使个体与其进行全方位深度沟通,并加以时代性地阐释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及其限度--从"生命现象"的视角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传统哲学的价值,实质上就是反思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只有把形而上学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即一种以理论形式所表达的人们超越“未成年”的幼稚状态并追求自身“成熟状态”或“理想生命”的心理定势和生命冲动。才能抓住形而上学的核心。从“生命现象”的视角出发,将使我们看清形而上学所包含的“启蒙精神”、“反思批判的自由精神”和“乌托邦精神”在促进“人的成熟”方面所具有的积极价值,同时也洞察到由于其“总体主义”、“非历史性”和“绝对主义”原则与真正的“人的成熟状态”之间的内在冲突,因此,形而上学的价值又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7.
刘秀光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7-92
无论经济学范畴还是法律领域,都确信劳动者的生命价值是可以计算和赔偿的。生命价值主流的计算方法有"意愿支付法"和"人力资本法"两种。尽管这些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并且被广泛使用,但两种计算方法都不能实现对生命损失相对合理的赔偿。因此,应在吸收两种方法合理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划分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平均死亡率,估价其统计生命价值,最终确定"基准赔偿金+附加赔偿金"的赔偿方案。但是,这一生命损失赔偿方案,并不是司法部门的最终裁决,而只是对一种赔偿方案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前的婚姻态势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内地人口粗离婚率逐年升高,这既有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的因素,也受到中国婚龄人口供给的影响。中国每年登记结婚的对数在逐步减少,离婚率在迅速上升。在地区分布上,东北三省离婚和再婚率比较高,但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却不明显。人们的初婚年龄进一步推迟,未婚人口所占百分比越来越高。农村老人的丧偶问题重于城市。青少年人口性别比失衡,未来男性"婚荒"问题将会很严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榜样教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榜样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认为,榜样的作用是对照、激励和矫正,个体的人格塑造是内省与外学的结果,并提出了诸如其身正,不令而行,见贤思齐焉,择其善而从之,行不言之教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在德育实践中亦总结出重视身教、身体力行、师德为先、环境熏陶、内修自省、因材施教等方法.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影响力,对于今天的榜样教育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