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910年Ereignis出现于海德格尔的著作,1919年获得有别于日常意的新意义,到《哲学论稿》(1936-1938)被集中探讨并成为他思想的"主导词"。Ereignis是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思的非形而上学词,它的意义基于"Er"与"eignis",又不限于此,是个含义最丰富的词。海德格尔几乎所有的重要词汇(思想)都可用Ereignis替换或与此关联。Ereignis既是一切,又是"无"。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在批判主体主义关于世界属于自我性的形而上学中,发展出了一种“自身性哲学”,即从存在自身开显此在自身及文化自身等等的统一性和差异性。这种存在论思想方式,与当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冒充自身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批判是一致的。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之间的对话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张松 《东岳论丛》2006,27(1):160-165
在老庄思想中,由于其自身中包含有“有”与“无”的冲突结构,道从来就不是一种具有绝对可理解性和现成性特征的纯粹在场性。这一点构成了道的思想与始终拒绝“无”的问题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本质差别。但另一方面,道的思想也因此而表现出它与海德格尔的Ereignis之思在根本问题层面上的同构性;而“无”的本质性参与则表明,与Ereignis相同,道作为以自身为根据的绝对超越者,始终是从时间性、有限性方面被理解的。这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原则,它不仅规定了道与Ereignis的不可言说性以及与此相关的语言本质问题,而且,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全部思想也都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科耶夫哲学是黑格尔、海德格尔与马克思思想融合的结果,但同时科耶夫的思想中也蕴含着对于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双重误读:科耶夫将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批判中所提到的"自我意识二人"改造为其哲学的起点,将黑格尔的"现象学"转变为人类学,并借助于将这种人类学等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让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相遇。但这种相遇基于对"人的本质"的概念式的规定方式,代表着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它早已被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超越了,因此科耶夫所阐发的这条以"海德格尔"解释"马克思"的道路导致了其哲学向传统形上学的倒退。  相似文献   

5.
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美学"——为《生活美学》一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生活美学"试图避免西方的思想传统当中对生活的两种基本解答途径,回归到的生活世界的美学新构,正是对"自然主义"(实质上是科学主义)和"理智主义"(实质上是形而上学)解答的双向超越,它是一种本土化的美学主张.从人类活动论的角度看,日常生活就是一种"无意为之"的、"自在"的、"合世界性"的生活,非日常生活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自觉"的、"异世界化"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美的活动虽然属于日常生活,但却是与非日常生活最为切近的;它虽然是一种非日常生活,但却在非日常生活中与日常生活离得最切近、最亲密.关的活动,介于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并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必要的张力."生活美学"的理论合法性就在于,不仅马克思、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这些哲学家本人的哲学思路中存在着回归生活世界的取向,而且在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中,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李志宏的认知美学,利用汉语和汉字的模糊特性,生造了一个"美事物"来充当"美本身"和"美本质",把"美的本质"概念和问题,搅成一滩浑水,趁机来鼓吹反本质主义。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美事物"这样的词语,"美事物"、"美"、"美的"、"美的本质"等语词是必须辨证明白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反本质主义,就是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否定"美的本质"概念和问题的,但是,反本质主义的限度是反对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把本质和美的本质规定为某种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的"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拒斥形而上学,打开了本质和美的本质问题域,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就是开放本质和美的本质问题的表征。因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必须反对,然而事物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仍然是哲学和美学的永恒的、开放性话题。李志宏的绝对反本质主义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在人道主义的哲学向度上批评了马克思形而上的哲学意蕴,在迈进历史性维度思考中,又赞叹马克思思想形而下的科学意蕴。循着这一悖论性思考,重新考证马克思的思想脉络存在"以哲学批判哲学"到"以科学否定哲学"的进路。以此辨析与实证科学"拒斥形而上学"的区别,并提出"实践-生存论"新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性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础、核心和出发点.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具体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考察,来完成其哲学变革的.而海德格尔对历史性的强调,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深厚的基础,并使其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存在着内在关联.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对历史性的强调,对我们具体地历史地解决现实问题,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Ereignis”是海德格尔后期哲学思想的主导词语 ;与传统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方式相比较 ,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性思维方式以“Ereignis”为核心 ,体现出一个基本原则及六个主要特征 ;“A letheia”——“澄明的无蔽”,既充分展示了海德格尔独特的真理思想 ,又是其建构生成思维方式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0.
张文喜 《齐鲁学刊》2003,40(1):69-75
从马克思的“生存———实践”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之真理观 ,来看待政治这一人类事务领域 ,我们发现马克思、海德格尔攻击柏拉图主义与解构政治哲学是合为一体的。存在之真理观不允许对政治作独立的流俗性理解 ,它所能容纳的只是存在自身出演的方方面面的戏剧 ;“生存———实践”观则真正终结了柏拉图肇始的政治哲学 ,指示了根本的政治问题解答的先在标准只能到经济领域中来寻找  相似文献   

11.
<正> 明清之际一代理学的终结者王夫之,以其浩繁而隐秀的诗文、文论,伏采潜发,片言居要,以其胶固王道的耿耿孤忠,婉曲平润的辞采风韵,曾织就了一部绚丽的船山美学思想。本文谨为浅见所及,试作其美学简论。(一)夫之美学思想散见于他的诗文、诗评、诗话及哲学著作之中。其美学思想的体系结构,大约可包含为互为关联的三个基本环节:美的哲学基础,审美心理的机制,诗乐艺术美。美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在夫之处,由世界本原、审美认识主体、美的本质及美的形态诸部分所组成。  相似文献   

12.
刘悦笛提出"生活美学"的新主张,有其两个方面的深刻理由:其一,当代社会艺术与生活日趋同一使"艺术否定生活论"、"艺术自律论"及其理论基础"主体性关学"难以为继;其二,更高的、全面的现代性要求重构审美精神从而来论证"生活美学"的必要性."生活美学"要得以确立,关键在于能否从本体论上论证生活与美之间的本质关系,并由此出发解释各种美学现象,刘悦笛以现象学的哲学视角为主,结合马克思、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杜威的思想做到了这一点.但遗憾的是,"生活美学"的作者却没有对"生活"做出更为具体和准确的界说,"生活美学"要确立自己与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就必须说清楚生活与实践、生命等范畴的关系,理顺"生活美学"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的关系.与此同时,"生活美学"试图在一种对生活的本质直观中超越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美学.然而,超越主体性美学是可能的,但否定主体性或将主体性与客体性等量齐观于一种混沌状态中,却无异于返回到前现代美学,乃至返回到一种前人类的自然状态.历史上那些号称取消了主客二分的哲学和美学,无不暗中承认主体性的这一地位.但无疑,"生活"的确可以被解释成为一个比实践、生活更广的因而可以把实践、生活扬弃于自身之内的范畴,从而"生活美学"不仅可以成立而且是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3.
实践存在论美学并不是直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提出的,而是最初受海德格尔的启示,启发和促使我们重新学习和发现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遮蔽的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在马克思存在论思想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美学构想。虽然在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探索中,我们与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观点有某些相近和相通之处,但是被董学文先生贴上西马化的标签是不妥当、不科学、也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中容易引起误读的两个问题入手,通过简要的分析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不是抽象的过程,此在作为存在的守护者并没有遮蔽非此在的存在者的存在,并进而认为人生在世的存在论维度作为美学研究的哲学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思想的转向,意味着哲学逐渐变成了解释学.20世纪哲学中的语言转向,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不是传统的阐释理论,其哲学文本是阐释之阐释,是对我们所邂逅的东西的长久沉思.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不仅源自干海德格尔的解释学,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海德格尔解释学的关键性纲领,即"语言是存在之家".20世纪的解释学需要改变对哲学活动的理解,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也许重新遮蔽了理解自身.  相似文献   

16.
在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全国巡演中,古典美的"含蓄"与现代美的"过度"形成尖锐冲突.前者呈现了较多的自然主义、简洁主义与非科技主义的古典艺术倾向与内在特质,后者则相反.这种冲突使以"过度"为内在特征的现代美学经验获得了反观自身的比照维度,提示了生活在"过度"性"美学暴力"之下的现代人美学经验与生活的贫乏、疲惫,以及这种贫乏与疲惫背后审美期待的些许空白.  相似文献   

17.
刘立东 《东南学术》2013,(3):124-130
本文试图结合海德格尔后期著作《哲学献文》与黑格尔《精神哲学》论述"有与无"在形而上学上的地位和思考进路,并由此领会"哲学"研究中的肯定和否定、形式和内容、必然和自由间的思辨关系。这种关系立足于对人学和神学、现实和理想的固有关联,并由此体现出哲学的语言变换和思路跃迁。本文从《哲学献文》中的"本有"(Ereignis)和《精神哲学》中的"精神"(Geist)所共有的自在自为这一不断回复自身的特征入手,以便论说"有"与"无"在哲学纯思之初及其之末所达到的思想自由之路。并指出前者偏重以"无"去论"有无"而后者是偏重以"有"去论"有无",并由此揭示出近现代哲学对形而上学根本困惑的思路差异。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亦即存在之思,它有别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其原点是"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差异"在前期是指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后期是指存在自身的差异.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本源其实就是"Ereignis","Ereignis"不是本体意义上的本源,而是一种生成着聚集着的差异,就是作为"之间"的命运."存在论差异"是海德格尔本源之思的原点,海德格尔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开启存在之思的境界,同时又在开启中不断深化着"存在论差异"的.  相似文献   

19.
刘明文 《理论界》2003,42(5):33-34
通过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劳动语境中的对话,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海德格尔用操劳来表达劳动,一方面肯定马克思的思想是当代之需,另一方面批判马克思哲学未揭示存在的意义,此局限性是海德格尔的历史误解,更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展示生命力的地方,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是对人的存在的追问,是由资本运动方式造成的,劳动的对象化实质上就是内在性的贯穿,理解这一点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陈天庆 《学术研究》2002,42(8):30-38
本文在当代哲学存在论(主要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对传统哲学逻辑的对象性思维的批判语境中 ,考察了马克思存在论新的非逻辑的、关于感性活动的、交互主体性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思维特征 ;描述了其基于自身性而与自我性的交互性超越结构 ,及其是如何达到存在之社会本质的理解和确证的 ;指出了马克思的存在论思维仍是在当代具有巨大创新和批判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