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庄子道化哲学中的自然观背景:庄子的"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为而治"等观念,均围绕着"道"这一以自然为核心的哲学理念,伸张着"天人合一"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2.
魏博辉 《学术界》2006,1(3):78-84
哲学语言在哲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多重的作用。它不但是哲学思想得以交流的工具,而且还是哲学思维的“载体”;哲学思维的“支点”;哲学思维主体间交往的“中介”系统和哲学思维“不变灭”的基础。正是由于哲学语言在哲学思维发展中所起的这些重要作用,才使哲学思维不断深化、前行,使哲学既呈现与宝藏了阶段性的成果,又历史地沿流至今。  相似文献   

3.
赵凤远 《兰州学刊》2009,(8):36-38,180
与先秦诸子相比,庄子是一个较多谈论天人关系的思想家。他的天人观主要体现在前后保持一贯联系的四个方面:“以天为宗”、“天而不人”、“人与天一”、“无以人灭天”。今天重新审视庄子的天人观,对处于生态危机背景下的我们建设当代生态文明或生态道德、进行审美地生存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经纶 《船山学刊》2012,(1):122-126
目前,学界乃至中学、大学语文在选编《秋水》篇时都认为,该篇的主旨是阐述认知与价值判断的相对性等等。若从篇章结构、语境、内容及其哲学思想等总体把握该篇,其所探讨的人对万事万物价值判断的相对性等不是该篇主旨,恰是得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总论的重要缘由和依据,而"三无一守"又是构成其后"反其真"命题的前提和条件,故"三无一守"所指向的"反其真"命题应是《秋水》主旨的落脚点,展示的是一条层层推进的为何、又如何"反其真"的逻辑线索。该篇在结构的安排和布局上与《逍遥游》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了《庄子》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阐发丰富的哲学智慧这一特色。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上海社联)的成立,标志着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将看到一个兴“无”灭“资”或破“资”立“无”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学术活动的新高潮在上海蓬勃展开;与此同时,学术月刊编辑委员会在清除了右派分子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组,并且通过了改革方案,我们亦将看到学术月刊以新的面貌出现,在理论战线上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特别提一提的,就是上海社联的简章、工作规划和学术月刊的改革方案中,都贯穿着放下学  相似文献   

6.
孔子诗学视域中“不学诗,无以言”,从“诗”之意义视域的转换、“学诗”与“学礼”的对应、“诗”之“言”的价值依据,推动了孔子诗学“哲学的突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味着孔子诗学的道德取向、语辞与语气的温文尔雅、“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执礼”与“仁”的相通。我们既不能仅以现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也不能以古希腊哲学传统的诗性语言,来评判孔子诗学视域中“诗”之“言”与“雅言”的思想价值,唯其如此,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才能得到更合理的安顿与理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宏博的世界观念和合理的意识形态,它的优势,它的科学性和感染力,几乎是当代其他哲学派系无可匹比的。然而应当注意到,在此伏彼起的20世纪思想大潮中,它也如同别的“支流”一样,遭遇了一场挑战和考验。上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是在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讨论、斗争和相互汲取中得到充实和发展的,因此它在本世纪所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着的考验也并不难理解。没有这考验,就无以辩识真理和谬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8.
自从陈伯达同志为了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跃进,提出了“厚今薄古,边干边学”的方针后,全国各地史学工作者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我曾参加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和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厚今薄古”座谈会,深受启发。对于历史科学如何贯彻“厚今薄古”的原则问题,我是同意范文澜同志的意见的:“厚今薄古”还是“厚古薄今”,是兴无灭资还是兴资灭无的两条道路的斗争,我们新史学工作者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者立场上,以厚今薄古、兴无灭资为己任,确实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研究,使历史科学真正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政治服务。在过去受到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旧史学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陈燕 《学术探索》2009,(3):7-11
在我们提出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理解范式之后,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什么?找不到这一点,人类学哲学就无以立足。结论是:这种存在论基础是人的社会存在。这是包含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关系存在等等于一身的核心范畴。本文从人的存在开始,讨论了人的自然存在、关系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认为它是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不是“物质”,不是“实践”,也不是“社会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人在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中的存在,在他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明朝中晚期,意识形态领域呈现错综复杂的状况.一方面,程朱理学猖獗,“存天理,灭人欲”被视为伦理道德的准则,复古主义文学回流掀起……;另一方面,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与中国固有的民主思想相结合,孕育出了一些异端之说,王学左派泰州学派的哲学观点、袁宏道的“性灵”说、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言情”说汇成了一股反  相似文献   

11.
哲学:由“对象”决定到“功能”引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能”决定“对象”并引领着哲学的主题 ,这是哲学发展的趋势 ,并在当代哲学发展态势中被验证着。随着哲学的关注点由“对象”转化为“功能” ,在功能的引领下 ,现代哲学颠覆了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与僵滞体系 ,使哲学出现大分化的景观。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意义 ,是在“功能”决定“对象”的趋向中发生的。在服务于无产阶级解放这一实践功能中 ,马克思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 ,从而实现了对传统以及现代哲学的超越。在当代 ,“功能”引领着哲学起舞 ,“对象”逐步成为四分五裂的“碎片”。从趋势上看 ,“功能”引领将使哲学形成特征上的“人化”、内容上的实践化、对象的现实化以及形态上的发散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震撼中外的义和团运动,高擎着两面旗帜;一面是“神助灭洋”,一面是“扶清灭洋”。然而,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将“扶清灭洋”当作义和团唯一和统一的旗号,“神助灭洋”则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结果,不仅弄得义和团的旗号,不白真相,面目亦非;而且,对于“扶清灭洋”的评价,也众说纷纭,纠缠不清。因此,搞清义和团的旗号(或口号)问题,便显得十分必要。 (一)“神助灭洋”  相似文献   

13.
试论先秦道家美学思维方式的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美学界普遍认为,先秦道家从问世伊始就自觉的服膺于美学的天命,道家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典美学思维方式的典范,道家美学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道家的生命哲学就是生命美学。本人认为这种看法很是偏颇,因为道家美学思维方式存在着自身无以克服的失误。道家思维方式可以“为道”慨之,(这里所言的思维,是广义的,并非仅指逻辑理性思维)。老子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道”就是与“为学’油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为学”就是对“知”的追求,是人与具体事物发生关系,对其进行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宋代哲学》是第一部系统地、全面地论述宋代哲学思想的大篇幅的专著。书中凝聚着八位作者十年潜心研究和撰写的成果,在诸多学术问题上有其创见。 在海内外学术界,对于宋代哲学和整个宋明理学的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大陆学术界偏重揭露“存理灭欲”的理学作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工具的实质;港台、海外新儒家则着重表彰它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光畅了民族文化生命之本源大流,特别是阐发其充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学界对<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主要释义为"造作"、"巧故"、"智巧"、"人为"、"分别之心"、"有心而为"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庄子>的主旨,却遮蔽了"故"之深蕴奥义,失去了文本原句应有之义.从训诂方面、篇章结构方面及<庄子>的哲学思想来分析,"故"应当释为"困苦"、"苦难"、"变故"、"意外的事变"、"不幸的灾祸"等,指遭遇的偶然现象,与不可知的、不可抗拒的绝对必然性"命"相对应."无以故灭命"即不要以一切困苦、苦难、意外的事变或不幸的灾祸等纯属偶然的现象,来否认自然之命的必然性,进而丧失了与道或命同体的状态,这种释义既表现了<秋水>篇的相对论观点和<庄子>"齐"原理,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庄子>哲学的顺命观.  相似文献   

16.
关于“形神”关系的不同辩难 ,与关于“神灭”论同”神不灭”论的论争 ,是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思想界的一个焦点。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看 ,“神灭”论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而“神不灭”论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这是不容置疑的 ;而从美学的意义上看 ,这场论争则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思辨水准 ,深化了人们对精神现象的超越性、丰富性和广延性的认识 ,并直接强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美学中的重“神”倾向。深入分析慧远、宗炳等人的“神不灭”论思想 ,可揭示出其与顾恺之、宗炳和刘勰等人在文艺领域里对“神”的重视与“神不灭”思想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沈庭 《人文杂志》2022,(2):18-25
唯识学“刹那”义对近代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受支那内学院影响的哲学家熊十力、李石岑等人,他们都认为宇宙万物,包括心识或心性都是“刹那灭”的或说刹那生灭的,这是唯识学种子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内学院重点宣扬的唯识学的特色理论之一。不过,熊十力等新儒家认为这刹那生灭的宇宙是刚健有为、活活泼泼的,他以《周易》的“生生”之义赋予在这“刹那”义上,从而归宗到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的立场上去了;而李石岑则以“刹那灭”义诠释人生之“生”,用唯识学接引了柏格森等人的哲学,强调刹那变化的人生背后有着一种创造的意欲,这便偏离了唯识学而更接近柏格森等人创造的进化论了。“刹那”义曾是这些知识分子建构近代形而上学的“共同知识”。  相似文献   

18.
从古今中外哲学角度来看,马克思终身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本身就包含着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论、中国哲学中的“和”与“圆道”思维以及系统哲学中差异协同原理,也都支撑着和谐思维.  相似文献   

19.
孔子和“六经”的关系,是研究古代史与古代哲学的人所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孔子与《诗》、《书》、《礼》、《乐》的关系,《论语》里已经有确凿的证据。例如: ①“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②“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与?”(《阳货》) ③“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④“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 在孔子时代,诗、书、礼、乐四者恐早已成为当时学者的教学资料。虽然,我们还不能够从东周以后的金文中找出直接的证据来。但这四样,不仅仅是孔门后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无哲学”一直是中国学界密切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持中国有哲学论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哲学的成立 ,如胡适的“哲学问题”论证、冯友兰的“内容相似”论证、韦政通的“哲学起源”论证、牟宗三的“文化要素”论证等等① 。反对者认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