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参军之初     
1946年7月21日沁县全境解放后,太岳区党委和沁县县委派出大批干部下乡,发动群众进行反奸清算、土地改革运动。我在土改工作队李士奇同志帮助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我村的行政村长。  相似文献   

2.
一王愿坚同志的《普通劳动者》(原载《北京文艺》1958年8月号,《人民文学》11月号转载)是以修建十三陵水库为背景而写成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王愿坚,中国共产党党员。生于一九二九年,山东省诸城县人。一九四四年以前在家乡读书,一九四五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文艺干事、文工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支社记者、《解放军文艺》编委。王愿坚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中,他受到过深刻的教育。一九五二年他访问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根据地,了解了革命前辈英勇斗争的事迹。许多含血带泪的壮烈故事,强烈地激动着他,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从一九五四  相似文献   

3.
马云,一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在抗战期间,他打入敌人内部,获取情报,掩护同志,多次受到太岳区党委的表扬。1916年,马云出生在山西省沁县新店村一个贫农家庭,1936年参加了薄一波领导的“牺牲救国同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日军第二次侵占沁县,在牛寺、漳源、固亦、段柳、阎家沟、大桥沟、新店等村修了碉堡、炮楼。新店是个大村,地处襄、沁交界,是我太行太岳军政人员、弹药物资来往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日军派有重兵把守,戒备森严。日军的一个中队——小三工作队常驻这里。  相似文献   

4.
在李达同志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我任教务长,并主管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工作。在我与李达同志接触的过程中,我感到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治学谨严,学术思想活跃。虽然他含冤逝世已十四年了,但他的学者风度和治学精神,是深为大家所景仰,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老百姓状告政府已是很平常的事,但在18年前的1988年那可是天塌地陷不可思议的事。这场官司起因是苍南县舥艚镇农民包郑照盖在河道边的房屋被强制拆除引起的。当时全国各大媒体的数十名记者来到温州,温州日报也极为重视。当时担任政文部负责人的我与分管政法报道的夏国胜同志一起提早几天前往苍南,进行连续报道。提早到苍南后,我与夏分别采访了被告方的法人代表县长黄德余与原告之子包松村,在8月25日开庭当天,温州日报即在一版右下部分加框刊出了我们写的两篇文章:“被告法人代表黄德余”与“原告包郑照之子包松村”,这两篇报道的总标题是:“农民告县府”今日开庭,原告被告日前分别接受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老百姓状告政府已是很平常的事,但在18年前的1988年那可是天塌地陷不可思议的事。这场官司起因是苍南县肥艚镇农民包郑照盖在河道边的房屋被强制拆除引起的。当时全国各大媒体的数十名记者来到温州,温州日报也极为重视。当时担任政文部负责人的我与分管政法报道的夏国胜同志一起提早几天前往苍南,进行连续报道。提早到苍南后,我与夏分别采访了被告方的法人代表县长黄德余与原告之子包松村,在8月25日开庭当天,温州日报即在一版右下部分加框刊出了我们写的两篇文章:“被告法人代表黄德余”与“原告包郑照之子包松村”,这两篇报道的总标题是:“农民告县府”今日开庭,原告被告日前分别接受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7.
王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 十多年了,但一想起他,不由总要老泪纵横,这不光是由于 他走得太早太早了,更主要的 是因为他这个人真是太好太 好了。作为王健同志的下级,我曾几度和他一起工作、学习、生活过,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高度忠诚,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品德,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由于他一贯忘我工作,终于积劳成疾,多病缠身,年仅64 岁便离开他无限眷恋的事业和人民。 (一)我和王健同志相识是在20 世纪50 年代初,当时他任离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我是部里的干事。出于工作需要,我经常写材料交王健同志批改,但由于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缺乏实…  相似文献   

8.
文瑞同志逝世已经二周年了,我深切地怀念他。1979年至1982年,整整4年,我与文瑞同志一起在陕西省委工作,他担任省委第一书记。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严谨的思想作风等方面,我从他身上学习了很多东西。我想扼要追叙这段历史,作为对文瑞同志逝世二周年的纪念。1文瑞同志1979年1月16日到陕西省接替王任重同志担任省委第一书记。这时省委正召开三级干部会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会同志重温了20年前毛主席关于工作重心转移的思想,认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文瑞同志在三级干部会上,说到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我和爱人婚后一直没有生育,1970年收养了黄某为养子,在当时生活很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省吃俭用,供养他上完了高中,又参加了工作,现在他突然离去,不和我们来往,也不管我们的生活,请问,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0.
“韶光易逝如翻水”。一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和哲学家嵇文甫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二年了。在这风风雨雨的岁月里,我们一直怀念着这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当他九十岁诞辰来临的时候,我追忆往事,写下这篇小文,以申纪念之忱。嵇文甫同志是我们郑州大学建校后的第一任校长。我于六十年代初调郑州大学做党的工作,和嵇老在一起切磋琢磨,相濡以沫,他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他的音容笑貌,  相似文献   

11.
时间匆匆,冯至同志逝世转眼已快两月了。那天我随他的家人伴送他到火化场,从此就看不见他了。我和冯至同志相处有四十一年,占去了我生命的大半。他在北大担任西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的十三年中,我当了他十二年的副手。59年后共居一楼,又是长期朝夕相处的邻居。64年他奉调离开北大到城里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继续存在的工作关系和长期形成的感情并未使我中断与他频繁的来往。即使在他的推动下我去国外教书的两年时间中,也是信  相似文献   

12.
聂光国 《老友》2014,(11):22-22
正江西省人大原副主任张宇晴同志虽已离世,但他曾经的精神风貌和言谈举止至今令我敬佩怀念。1949年6月,张宇晴同志任清江县委书记。那时,我这个孤儿有幸在他身边工作,亲自聆听了他的谆谆教诲。当时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一有空就教我认字。因此,他也是我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我在他身边工作了一年多。1950年10月,我参军赴朝作战,依依不舍地惜别了这位可敬的老首长。时光荏苒。时隔38年,我又与老首长有一个短暂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李达同志诞生九十周年,又逢党中央给李达同志彻底昭雪平反,武大学报编委会倡议在学报上纪念这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老校长,这个倡议表达了武大师生员工的愿望。老校长含冤逝世已十四载了,但他仍然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他。我在武大学习、工作、战斗了三十三个寒暑,我有幸能在老校长亲自领导下工作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协助  相似文献   

14.
傅志义同志曾在邓小平身边做过三年(1980~1983)保健医生,现在沈阳军区大连第一疗养院工作。笔者专程采访了他。 ●我给小平同志担任保健医生时,他已是76岁的老人。让我惊奇的是。尽管他年事已高,又历经坎坷,但仍红光满面、精力充沛,身体非常健康。 我在小平同志身边工作了三年。从没见他患过感冒,也很少见他吃药。小平同志也从不吃补品,惟一算作“补品”的,是每天吃几大粒维生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二五年,我从云南回到北京,在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兵营内一处房子里找到李大钊同志,向他汇报了在云南工作的情况。李大钊同志要求我立即去东北,说东北的工作急需要人,让我到哈尔滨找吴丽实同志(真名为吴苓生)接头。这样我在一九二六年初到了哈尔滨。吴丽实同志是一九二三年,由李钊同志派往东北开辟党的工作的,并在哈尔滨建立了哈尔滨特区党组织,吴丽实担任书记。当时党在东北的工作,由哈尔滨特区党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16.
魏玉秀同志1926年出生于山西省左权县,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当时年仅13岁。1944年至1952年,给周恩来总理当过8年的卫士;1952年转业地方工作,1987年在平定县离休。最近,我专程拜访了魏玉秀同志,他给我讲起了那些值得回忆的往事:1944年春节后,已有5年军龄的魏玉秀同志从三八五旅宣传队调到中央警卫团的手枪连,从此开始了跟随周恩来同志8年的卫士生涯,那年他刚满18岁。现在他仍清楚地记得周恩来同志首次找他谈话,他提出自己年龄小、没文化,怕完不成任务时,周恩来副主席鼓励他:“除了完成工作…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老校长李达同志含冤离开我们已经十四年多了。他那忠厚长者的形象,诚恳谦虚的态度,仍时常在我的脑际回荡。记得二十年前,他要我担任一项工作。本来么,作为一个校长,要他的“下属”做某项事情,只要下一个条子,或者打一个电话通知一下,再不然叫校长办公室派个工作人员去一趟,也就  相似文献   

18.
“1957年3月下旬,邓小平同志对我们晋南地区工作进行过视察。”这是“文革”前我在晋南地委书记赵雨亭同志身边工作时,多次听到的一句话。今年,是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于是趁在太原开会之便,我就小平同志视察晋南,访问了赵雨亭同志。赵雨亭同志回忆说:小平同志那次视察,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和深切的怀念。当时,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闭幕半年,即1957年3月下旬,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小平同志亲临山西,传达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同时对我们晋南地区的工作进行视察。当时我担任晋南地委书记,得知…  相似文献   

19.
我的老朋友李士钊同志,解放后不久,即遭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历史公案——电影《武训传》批判的牵连,我们已有多年未见面。1978年春天,他突然又到我家中来,谈起他这些年中的坎坷经历。当我看到他的精神依然那样的坚强和健旺时,又使我异常高兴。进而了解到他1957年调回山东故乡从事地方志工作期间,虽然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可他在逆境中并未沮丧或消沉过,对于山东文化历史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做出大量  相似文献   

20.
汪乐光 《老友》2015,(4):17
1952年端午节后,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县委派我和老红军汪正龙同志赴乐平县第三区库前乡搞土改复查工作。汪正龙同志是位久经考验,一身多处伤残的老革命,但是他不识字;我虽然在部队学会了几个字,但也不够用,所以我们到区里开会时老受批评。县里领导很重视,很快派了一位女同志来当文书,专门负责写总结汇报等材料。有了一位好帮手,我和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