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晓刚 《南都学坛》2004,24(1):15-19
关于诸葛草庐所在地的争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西晋时期未有人对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提出疑问。东晋南北朝时期有人称襄阳隆中有诸葛亮"故宅"、隆中隶属南阳郡邓县、隆中即为躬耕地,但因与古代文献中对秦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之间界标的记载相左,不能使人信服。唐宋时期南阳诸葛庐、南阳诸葛亮名扬天下,大量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受三顾于南阳。元明时期官修史书持南阳说。清代对诸葛草庐所在地众说纷纭。民国时期南襄两说并存。20世纪80年代末因发行"三顾茅庐"邮票而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旷日持久的争论。"教科书事件"使草庐之争再度升温。  相似文献   

2.
文章依据社会背景、史籍记载、历史沿革、行政区划、汉碑石刻,演绎推理、提出悬念、由浅入深,对诸葛亮草庐故居层层考证,同时澄清了一些是非观念,表达了对学术争鸣应持的态度。试图对草庐故居争议的起因、经过、结果,历史与现实,有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李白与南阳渊源颇深,今人收集李白在南阳留诗共13首。据考察,李白入翰林前,曾五次光临南阳。一为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入长安,取道南阳,时为初夏;二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南返安陆,途经南阳,时在秋;三为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由安陆来游,时在春;四为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李白由安陆移家东鲁,路过南阳;李白五次访问南阳是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应方城县仙翁观道士元丹丘邀请到方城寺。留下《南都行》、《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送友人》和《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等诗篇。  相似文献   

4.
象山佚诗近在金溪田《邓氏家谱·总录》中发现陆九渊一诗,未见他处收录,现转载于下,诗云:题云林宗相诗象山陆九渊绣谷青幽竹树深,寝堂高构奠山阴。文章继述千年道,礼乐开明万古心。窈窕丹青争绚鳗,英雄冠盖选登临。共乘骆马乌台使,此日分题试短吟。金溪云林是象山继母邓氏的娘家。《邓氏家谱》载:云林五世祖邓希道之女出嫁于青田陆贺。陆贺即象山之父。《陆子年谱》载:先生3岁时母亲饶氏孺人去世,39岁时继母大孺人邓氏去世。可见陆贺原配饶氏为象山生母,但早逝,故陆贺续娶了邓氏。年谱载陆贺逝于象山24岁时,算来邓氏寡居15年…  相似文献   

5.
<正> 南阳师专的前身是南阳师范。南阳师范创建于一九五一年九月,若从那时算起我校迄今已有三十三年的历史,比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年轻两岁。因此,我们学校与我们国家同忧患,共命运,一起走过了三十多年曲折而又光荣的历程。回顾过去,总结现在,探求未来,对于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及其办好我们南阳师范专科学校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自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设立南阳郡,经过秦、西汉二百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南阳进入了她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近年来关于古代南阳的研究虽然取得可喜成就,但对东汉南阳的历史地位还缺乏深入、全面的考察.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以粗浅探讨,疏误之处,恳请智者补正.  相似文献   

7.
陈永明 《南都学坛》2012,32(3):69-70
南阳文化对南阳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韵汉风的文化特质孕育和滋养了历代南阳文学,历代圣贤文化的人文精神影响了南阳作家的文学理想和创作精神,藏量丰富的文化遗存激发了南阳作家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曲艺为南阳文学提供了原生态的创作素材,浓郁的盆地文明和乡土气息促成了南阳作家鲜明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汉代画像石的学术研究工作,经学校研究决定,于1985年10月17日南阳师专汉代画像石研究室正式成立,该室共有12人组成。南阳在西汉时是全国五大都市之一,又是全国出土汉代画像石较多的地区之一。1935年我国第一座汉画馆在这里落成,馆藏118块汉代画像石。1956年,重建南阳汉画馆,郭沫若为之题名,馆藏汉画石达500余块。1978年,在南阳名胜武侯祠内再建新汉画馆,馆藏已达1200余块汉画石。因此,研究南阳汉代画像石,南阳师专有得天独厚的  相似文献   

9.
论南阳会战     
《南都学坛》2015,(5):32-33
南阳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著名的一次战役,此次战役时间之长、战斗之激烈为八年抗战史所罕见。其中,重阳店、豆腐店、大横岭、马头寨这几次大战打得最为顽强,战果也很辉煌,是南阳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阳会战长达5个月,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下,不可一世的日军,最终未能突破南阳的防线,写下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侵略光辉的一页。从整个抗日战争史来说,南阳会战应是八年抗战的最后一役,它成功牵制了日军西进的战略,其持续时间和激烈程度也是后来大大小小战役所不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10.
高更和,男,1962年出生,河南省洛阳市人,教授,博士生。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同年被分配至南阳师范学院。现任旅游科学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兼任南阳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南阳师范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地域研究与开发》编委,南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科带头人。曾获南阳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阳师范专科学校十大学术带头人,南阳师范学院学术带头人,南阳市十佳青年社科优秀工作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阳师范学院教学优秀奖,南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南阳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河南省…  相似文献   

11.
吴澄是元代与许衡齐名的两大“真儒”之一,有“南吴北许”之称。他和会“朱陆之学”于有元一代,实起了“宋明理学”发展的桥梁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和哲学史的研究中,他的地位并不显赫,特别是在书院教育史的研究中,他拟乎是被遗忘的人物。我认为这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我这里主要是探讨吴氏草庐讲学与书院教育的关系,及其在书院教育中的学术地位,从而看出吴氏在宋末元初书院处于窒息时期所起的  相似文献   

12.
1997年1月10日,南阳师专汉文化研究室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南阳市委宣传部、社联、汉画馆、博物馆、文物所等有关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十几人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就有关南阳汉文化研究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主要内容是:首先,南阳师专副校长骆平安副教授,南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级调研员任积太、南阳市社联主席王遂河,等同志对南阳汉文化研究的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阐释。在谈到南阳汉文化研究的地位时,骆平安先生说,汉代南阳是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都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汉代是南阳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王建中 《南都学坛》2004,24(1):9-14
公元197~207年,是诸葛亮自表"躬耕于南阳"的十年。此时的南阳(郡),无论是《汉书》、《后汉书》、《晋书》,还是《襄阳记》,都无一例外的认为在"汉(水)以北"(习凿齿语)。所以,诸葛亮所说的"躬耕于南阳",只能是躬耕于汉水以北之南阳,也就是习凿齿所说的"诸葛亮在南阳"。当时的南阳(郡),是全国第一大郡,在"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语),不可能在"汉之阴",即"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草庐对"较之"隆中对",更加符合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实际和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06,26(5):F0002-F0002
高更和,男,1962年出生,河南省洛阳市人,教授,博士生。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同年被分配至南阳师范学院。现任旅游科学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兼任南阳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南阳师范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地域研究与开发》编委,南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科带头人。曾获南阳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阳师范专科学校十大学术带头人,南阳师范学院学术带头人,南阳市十佳青年社科优秀工作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阳师范学院教学优秀奖,南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南阳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河南省教学成果奖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相似文献   

15.
<正> 小引南阳是一座历史名城,其新闻出版业出现较早。自一九二六年南阳最早的一份报纸《建国豫报》创刊后,又有一九二九年的《宛南日报》、一九三一年的《宛南民报》、一九四二年的《前锋报》、一九四八年的《新宛报》相继诞生。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南阳解放后,我党我军的两个报纸《桐柏日报》、《新宛西报》合并为地委机关报《南阳  相似文献   

16.
包晓玉,1963年生,女,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南阳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1984年7月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南阳师专(今南阳师范学院)化学系任教.  相似文献   

17.
《南都学坛》2008,28(2):F0002-F0002
惠丰立,男,1965年7月生,河南省唐河县人,教授,理学硕士。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被分配到南阳师范学院。1994年7月获华中师范大学病毒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河南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河南省细胞生物学会理事,南阳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鉴定及优秀成果评审专家组成员,南阳师范学院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获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资助对象,南阳市优秀教师,南阳师范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南阳师范学院师德建设十佳教师标兵,南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相似文献   

18.
《南都学坛》2015,(5):7-12
对于里耶秦简"户籍简"所涉及的南阳里户口,有些学者主张他们是从南阳郡来的迁徙民,甚至觉得作为里名的"南阳"就是从郡名"南阳"而来的,但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到,所谓"南阳"并非属于楚地,而且在此地居住的人们并不都是楚人。况且,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的时候,楚"南阳"地区已被秦统治七十多年,那里的居民都变为"秦民",所以在"户籍简"里将南阳户人称为"荆",意味着他们不是从南阳郡来的迁徙民,而是过去在"荆地(楚地)"居住的遗民。这样的推论还可以从"荆新地"及"故荆"的地理界限来证明,即秦王政二十五年时候的南阳郡与南郡一样,已不属于楚地,此时所有的"荆"称呼应指楚灭亡(前223)前后新占领的楚地或其民。  相似文献   

19.
南阳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呈现独特性和多样性,为南阳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潜力和空间。南阳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知府衙门和内乡县衙,合理利用这些衙署标本,打造南阳精品衙署文化旅游线路,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是进一步彰显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需要,也是加快南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现代转型、建设文化新南阳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正> 张德礼(1950-),另,汉族,河南省唐河县人。1969年参加教育工作。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分配到南阳师范学院(原南阳师专)工作至今。现任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兼任河南省文学学会理事、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