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智媒体的快速发展,“圈层化”已成为人们交往交流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图层化的发展也使爱国主义的话语表达呈现出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内容复杂化、话语空间区隔化、话语表达小众化等时代特征。圈层的兴起在为人们提供新的社交途径的同时,也解构了人们原有的社会交往与信息获取来源,给爱国主义话语建设工作带来话语的传播力削弱、话语的权威性降低、话语的引领性不足等挑战。当下,应从创新拓宽充实圈层、主动对话圈层主体、优化监督圈层文化三个层面对爱国主义话语的圈层化梗阻进行有效破解,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在情感需求、算法技术和资本逻辑的叠加驱动下,网络场域的圈层化已成为当前网络的基本样态。圈层化背景下,圈层交互区隔化、圈层内容同质化、圈层信息泛娱乐化等问题影响着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话语主体的引导力被削弱、话语客体的凝聚力被离散、话语内容的说服力被消解的风险。应着眼于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趣”“效”“序”“质”,嵌入“有意思”的表达方式,拓宽主流价值“领地”,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升网民媒介素养,进而为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赋能。  相似文献   

3.
微空间的主体多样性、信息碎片化、文化多元性为各种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对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形成挑战、权威性产生冲击、理论性带来消解,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出现边缘化危机.要克服微空间中淡化意识形态思潮渗透、主流意识形态“失语”、传播信息整合能力弱化的影响,必须增强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向心力和辐射凝聚力意识,通过更新话语体系提升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效力,强化人文关怀改进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重视培养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队伍的媒介素养与隐性传播方式的运用,建立和完善微空间信息评估反馈监管机制,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微空间信息的整合力度,以消解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危机.  相似文献   

4.
论话语制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是语言的现实应用.这种应用不仅表现在对现实的描述上,还表现在对现实的构建上.这种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机制的构建.在进行社会机制的构建中需要进行话语制衡以促进话语行为者之间的合理融合.在话语发展史上,存在话语自由权萌芽时代、话语神灵化时代、话语真理化时代与话语效能化时代.话语效能化时代的话语行为存在两个基本命题,即"我是我的逻格斯""大家是大家的逻格斯".话语制衡中存在不同的话话目的范畴.不同范畴的话语行为具有不同的话语主体标尺,并因此而形成不同的话语共同体.话语制衡不仅存在于话语共同体内部,而且也存在于话语共同体之间.对话语制衡的认可有赖于人们更深深刻地了解"交际理性"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基本内涵与建构方式、特征、价值的整体性分析,也内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话语和建设话语及其体系转换的微观探讨,还从多方面关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相关问题。梳理该论题之研究现状,既有益于拓展研究理路与研究空间,更有助于反思当代中国话语建构及其研究。  相似文献   

6.
陶丽萍 《江汉论坛》2007,4(7):117-119
现代诗人的产生与合法性确立是多元化文学发展运行机制以及诗歌传播空间无限拓展的结果,其身份与地位在报刊、出版、公共阅读、批评等多重话语和传播机制的共同言说中被历史地、动态地建构与呈现出来,并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诗歌的价值理想与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7.
移动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去边界化"改变了社会构型和传播逻辑,驱动移动网络空间的话语转向。话语祛序的媒介实践改变了话语冲突的生成机制和意识形态形塑的主要路径。新技术、新文本、新场景颠覆了移动场域的话语权结构。移动网络空间的符号抗争改变了话语冲突的隐喻机制。基于文化自觉和国家治理的多元话语主体建构命运共同体、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四态"建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内外合力重构话语体系是移动传播场域弥合分歧、秩序重构和价值引领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8.
加强全媒体建设是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全媒体的即时传播和指数传播,能够满足大众接受信息的周期性需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辐射范围,但其独白式、片段化、多元化叙事也侵蚀着话语的安全性、整体性与权威性。全媒体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有其自身特质和内在逻辑,话语内容的准备与扩散生成解释传播力,话语意义的编码与解码生成权威公信力,话语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表达生成批判引领力。实践中应不断凝聚话语主体作用力,扩大话语内容传播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效果评估力。  相似文献   

9.
青年亚文化的发展逻辑、视觉文化的时代特征以及话语体系变革的现实要求,是表情包路径对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入耳、入脑、入心的建构基础。大众书写的生产、话语和集体记忆的交换以及感性认同,是表情包在价值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展开方式。青年群体部落化话语的二次转化处理、政治娱乐化和娱乐政治化的双重把握、宏大叙事与生活叙事的张力结构都使得我们在运用表情包作为价值观传播路径时应注意其合理使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视频的兴起,网络传播进入视频时代:对央视网和优酷网“甲型H1N1流感”议题的网络视频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视频节目来源、话语平台的影响力和话语影响力以及话语呈现和对话机制方面,网络视频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呈现都存在显著差异和一定规律。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视频传播在危机事件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微媒体的普及和微传播的发展,为现代人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获取和话语表达渠道,微时代的网络空间随之成为承载民意的共同体。社会分众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条件下,部分阶层在经济分配、民主巩固以及文化认同上存在负面情绪,微媒体平台中的言论表现出情感操控远高于理性秉持的民粹主义躁动。由于微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受众心理机制相互刺激,网络民粹主义呈现规模更大,非理性加剧,群体性明显的表征。从媒介、受众和社会三个维度探讨民粹主义嬗变的动因,有利于摆正对待网络民粹主义的态度,把握微媒体平台话语权,打造理性平和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建设,将其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传播的重要过程,也是中国社会科学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实现理论本土化的关键一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  相似文献   

13.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其核心在于提升国家话语能力。通过构建国家话语能力的钻石模型,深化要素分析,针对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国家话语能力的薄弱环节,坚持把握多样性与平衡性统一、主导性与对话性协调、精准性与广泛性兼容的原则,从话语资源、话语主体、话语表达、话语传播四个方面完善提升路径,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政治视觉传播是"政治传播"和"视觉传播"的交叉领域,具有传播符号的隐喻性、传播内容的故事性、传播对象的分众化、传播视角的小微叙事、传播过程的对话性等特征。采用视觉话语面向公众开展政治传播,能够弥补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缺憾,增强公众的政治认同,提升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但也面临缺乏情感力量、话语空间闭塞、视觉艺术匮乏等挑战,应该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对象等方面积极开拓创新,走中国特色政治视觉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15.
增强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大学生培植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并将之转化为责任担当具体行为的现实要求,必须科学认识话语与现实、话语与理论、话语与文化、话语与实践的关系。要深刻把握话语体系的现实境遇,在西方话语中心地位制造的话语困境中,借助后现代话语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引发的话语交互,立足现实问题发出中国之声。要夯实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增强大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国际视野和群体自觉。要铸牢话语体系的文化之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创新转化为增强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文化支点。要注重话语体系的本体传播,为增强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创造良好的话语境域。  相似文献   

16.
全媒体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需要教育者把握全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根据教育情景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需要和习惯,调适和改变原有的话语方式,用受教育者更愿意和更乐于接受的话语来表达和传递教育内容。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路径,一是要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队伍建设,增强话语主体的理论阐释水平、提升话语创新能力、转变话语表达方式,以此来应对全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带来的风险挑战;二是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质量、丰富话语创新形式,深入推进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融合、主流话语与网络话语的协同、叙事话语与情感话语的互补,积极探索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既有统一意志又能凸显个性的叙事风格;三是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环境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发挥全媒体“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优势,完善话语监管机制等方式,着力破解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之间的矛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化效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专业话语形态,审计话语具有独特的体系特征,应成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本研究重点阐述审计话语研究的基本维度:审计话语的建构、翻译与传播,主要包括从话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视角去关注审计话语的分类特色和建构逻辑,审计话语外译的特征策略和术语标准化策略,审计话语的大众传播方式创新和传播效果评估等,以助力讲好中国审计故事。根据审计话语分析的不同维度,可提炼核心概念集群,构建审计语料库;分析传播语境,构建审计话语模型;注重调查反馈,构建审计时空比较机制。同时,可基于审计话语分析,探索政策跟踪审计、审计报告撰写、审计质量评价的智能化,开拓智慧审计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0-2008年间《安徽日报》焦点新闻版429篇有关和谐社会建设内涵报道的实证分析发现,报道议题呈现民生化取向,话语权由党政部门向民间分化,并致力于多元表达渠道的开拓及公共话语空间的建设,显示了和谐社会背景下媒介话语更注重以人为本及关注民生,倾听民声的流变。  相似文献   

19.
传播学语境下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青年“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化”青年的辩证统一。总结马克思主义青年化认识前提、理论依据、传播过程等方面的基本经验,及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与方式、传播目标方面的特点与需求,强调传播者控制角色思维的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首要选择。并从传播主体大众化、传播对象多质化、传播内容时代化、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效果可控化的角度,提出关于培养意见领袖、把握受众特点、创新话语体系、畅通信息反馈、丰富传播媒介等关于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传播策略性叙事中,如果把与“新闻驯化”相一致的传播本土化和与“新闻反驯化”相一致的新闻全球化这一对表面上的矛盾纳入“球土化”的理论视域进行考察,则是可以调和与协商解决的,进而还可以为国际传播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中国的世界观和可资借鉴的传播方法论。在“球土化”视域下建构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对于中国的主流媒体来说既是风险挑战也是时代机遇。坚守国家宏大叙事的立场,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把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与国家形象建构勾连起来,是新时代中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与发展的观测点、发力点和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