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朝鲜文人李睟光在其《芝峰类说》中大量引用了明朝文人王世贞的诗学主张。本文从《芝峰类说》对王世贞诗学的文献征引入手,从宗唐与抑宋、气格与诗法、论乐府三个方面,探察李啐光对王世贞诗学的接受,藉此见出朝鲜文坛对明代诗学的接受,为研究明代中朝文学交流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徐渭以桀骜不驯的性格入画,以惨痛的人生经历入画,以恣意的狂草入画,以氤氲淋漓的水墨入画,并能集古人之所长,开创了独特的中国大写意花鸟画风。其中《墨葡萄图》是徐渭水墨大写意花卉中的得意之作,画中的题跋也被徐渭一题再题,草书题跋与大写意《墨葡萄图》珠联壁合,谱写出徐渭半生的经历和沧桑。  相似文献   

3.
明代类书编纂高度繁荣,形成庞大的知识和思想文库。从文体学角度看,明编类书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文体学史料,更构建了明人心目中的文体谱系,体现了明人对文体范围、分类、序次及各种文体在这一谱系中的价值、地位、特征等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理解,既有沿袭传统的一面,又有发展、创新,如辨体意识的增强,文体分类的细密,文体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对戏曲、通俗小说等新生文体的接受、认可等,都体现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背景、文学思潮和文体观念。  相似文献   

4.
王世贞的文章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必秦汉"说的复古派文章学观念,这一点上,王世贞可谓明代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中坚。一是学者型的文章创作风格,"沉思翰藻"是王世贞文所体现出的最为典型的创作风格。一是量大质高的实用文创作,这也为后七子的文章创作赢得了"文盛于吴"的盛名。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题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宋人题跋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因其不拘常格、趣味横生的特点,获得了文学审美价值。题跋体现出作者机警爽悟的个性才华,记录了时人旷达真率的生活情趣,蕴含着深潜浑然、耐人寻味的理趣,同时又以语言和修辞的妙用,形成了生动活跃的文字之趣。通过宋代文人的创作实践,题跋形成了表现性情的文体优势,显示了其作为"真文字"的艺术魅力,对后代散文、尤其是明代小品文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江南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与嬗变是唐代江南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唐代第一代的江南文人,以虞世南、许敬宗为代表的文人延续了陈隋以来江南文人的宫廷文学之士的政治身份,同时又因家族文化和师学传承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学行兼备的文儒特征,从而展现出江南文人在唐初的变迁。受其影响,唐初江南文人的诗歌表现出复变相交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小说在明代的兴盛和小说观念的调整,明代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这种新文体,新的小说叙事理论真实性观念产生.真实的现实世俗世界在观念中被认可,成为有价值的叙事对象;明代文人士大夫认识到小说叙事的虚构性;叙事之真被认为是由文学虚构所营造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通过内视审美而实现,因而,明代文人士大夫认为由文学构造的真实比绘画和现实真实更具真实感;明代文人也认识到了在何种情况下会失去这种真实感以及如何通过一定的文学叙事手段使得小说叙事更为真实.这种新的叙事真实观念因而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信实观念,它代表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叙事文体小说的新认识.这一观念的产生也提示着,叙事文学从传统的历史叙事逐渐剥离而走向独立.  相似文献   

8.
文学思潮正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学观基本上是从作品、作家即创作范围来界定“文学”的含义的 ,这种思维定势导致不少人把文学思潮等同于创作潮流。文学艺术事实上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文学思潮属于观念层面 ,贯穿于整个文学活动系统。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系统中受某种文学规范体系所支配的群体性思想趋向。  相似文献   

9.
南朝时期,文人重视以文学形式创新为特征的形式主义文学思潮,这主要是由当时的哲学思维方式转变导致的。当时以玄学和佛学为主要哲学,文学语言深受影响。文人对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十分重视,在文学上的创新主要是在语言形式上进行创新。这种形式主义美学导致了近体诗和骈文的出现,文体研究和形式批评等逐步形成,这就促成了我国古代诗文创作和批评的形式美学传统。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诗文复古运动的一部分,明代古乐府创作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色,其中以李东阳、李梦阳和李攀龙三人的创作最具代表力.李东阳古乐府句律以"三三七"为主,与后来李梦阳等大倡"真诗乃在民间"稍有不同,其创作使咏史乐府一体在古代乐府创作史中占据一重要地位.李梦阳古乐府高度关注社会现实,其"尺寸古法",继专注于咏史的西涯拟古乐府之后,在古题新创、自创新题、综合古乐府之题义、继承古乐府之句法等多个层面丰富了古乐府创作."临摹帖"、"影响剽贼"、"止规字句"等,实则是李攀龙主观设定的古乐府创作追求,其主要方法是摹仿古辞之程式和运用程式拟写.与宋元古乐府创作同当时礼乐文化建设存在或隐或显的内在关联不同,明代古乐府主要是在文人案头诗歌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层面展开的,更多地体现了明代文人在文本和诗学层面复兴古乐府的努力.这可能也正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最为重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文人集会唱和背景下,北宋诗歌外在形制发生变化,出现长题、长序、自注,担负说明、叙事等功能,对诗歌内容进行铺垫、补充、解释,诗人并进而追求诗题和诗序的抒情性、艺术性,使之与诗形成意境上的互补。题、序、注与诗歌相辅相成、“四位一体”特点的成因:首先是文人交往密切、集会频繁这一创作背景的影响;其次是诗歌作者传播意识决定;第三也反映宋人“尊体”与“破体”的文体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明代曲家的"本色论"只涉及戏曲的语言问题,但徐渭的戏曲"本色论"在明代曲家中比较独特,内涵丰富,除关注戏曲的语言外,还广泛涉及了戏曲的审美特征、创作技法、角色塑造、声腔格律、曲家个性、艺术创新诸多曲学范畴的问题。徐渭戏曲"本色论"的提出,因其曲学内涵的丰富性,指导并启迪着当时及后世诸多曲家的戏曲创作与剧论表述,为晚明及清初古典戏剧学高峰的到来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吴晗先生对“王世贞说”的否定不能成立。王世贞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清人已确证《金瓶梅》是王世贞的“中年笔”。从《金瓶梅》“指斥时事”、抄本之源、小说中的吴语、王世贞的学识等考察,作者当为王世贞。大名士与非大名士(中下层文人)共同参与了《金瓶梅》的创作。《金瓶梅》是王世贞及其门人的联合创作。“联合创作说”具有强有力的三大支柱。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明代画家陈洪绶晚期插图作品《博古叶子》的基本背景、版式与图式表现作了客观分析与研究,认为该作品的创作与其当时的生存状态紧密关联,插图既注重了故事情节和场面刻画,又凸显了文人特质与高古格调,线性表现散逸、随性,《博古叶子》是陈洪绶晚期插图创作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5.
明代画家徐渭的水墨画具有"癫狂"的元气淋漓的创作精神,开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清大写意文人画风.他的水墨画的"癫狂"表现在四个方面:将诗文、书法与绘画相贯通;造形笔法草草,不求工整,形象变化无常;线条奔放酣畅,笔意连贯,生动形象;用墨洒脱淋漓,在墨色中渲染情感.  相似文献   

16.
自明代中后期到清初,寿序创作日渐兴盛。遗民群体对其发展中出现的不良趋向予以针砭,并号召摒弃应酬积习,端正写作态度,取法明人特别是归有光之作,试图改弦易辙。他们在寿序中寄托易代之悲和故国之思,论列世道人心与学术词章,又借鉴其他文体的技法,破体为文,使寿序品格得以提高,表现功能得以扩大。两者形成合力,推动了寿序的新变,也成为清初文学思想演变的重要表征。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受其时古文创作观念的浸染,又与寿序写作对象的扩大及创作方式的转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文备众体”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文体观念新的审美意识。冰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理论家和小说理论家 ,她的小说文体理想主要体现于创作之中。诗化 ,散文化 ,作者在作品中的角色化 ,构成冰心小说“文备众体”的鲜明特征。既认同传统又立足超越是冰心的文学追求 ,其小说的“文备众体” ,包蕴着深刻的文化精神与试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小说闻名于世的孙犁,在晚年创作了大量书话作品。这些书话或从书中感悟人生,寻求生活消遣与精神寄托;或从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思考中,彰显生命智慧与真知灼见;或从文体建设方面,独创书衣文体与耕堂文体。孙犁书话是他晚年将读书、理书、谈书熔铸于寂寞生命之中的真诚言说,是对古代藏书题跋、读书记的继承与创新,为现代书话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通俗文学发展到明代吸引了更多的丈人参与创作.接受精英教育的文人创作必然有雅化的倾向,而创作通俗文学又迫使其靠近大众审美需求.前人谈俗与雅主要从故事内容及语言风格两方面讨论.文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文人如何实现自我的表达,如何在创作中掺入民间信仰的因素,以及俗与雅之间的矛盾体现.  相似文献   

20.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思潮作为观念系统是一个群体性精神结构,它贯穿于整个文学活动各个领域。创作思潮是文学思潮整体中的部分,而创作方法则是创作思潮这个部分中的部分。就理论性质而言,文学思潮概念主要是文学史范畴,创作方法属于美学范畴。在外延上,文学思潮可以包合创作方法,创作方法既可以隶属于文学思潮,又可独立于文学思潮之外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