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害怕”在普通话中只作动词使用,而在榆社方言中却有情态副词的用法:既可以表示说话人对事物或事件的推测或估计,也可以表达否定的态度;而且具有委婉功能和非现实性的特征。近代汉语中的“害怕”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心中慌乱”与“担心”;在结构上主要有“S+(状语)害怕+(N)”和“S1+[害怕]+(S2)V”两种类型,而后者也为“害怕”的语法化提供了可能。在语法化过程中,榆社方言中的“害怕”在结构上经历了“S1+(状语)害怕+(S2)V”→“S1+[害怕]+(S2)V”的变化;在意义上也有发展,即“心中慌乱→担心→担心+判断→判断”,最终有了表达个人判断或观点的情态用法。  相似文献   

2.
围绕新兴动作行为类“N+V”复合词展开,在描写分析其结构类型、语法及语义特征的基础上,讨论其生成、理解机制,并阐述其传播与变异情况。该类复合词从语法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三类:地名/人名/普通名词+动作动词,语义上用于指称某种特定的动作、行为。这类词语的出现是认知精细化投射到语言层面的结果。此外,名词的显著度、图像的辅助作用、信息浓缩与代码化、语言接触等因素都推动了这类复合词的生成和发展。其传播则经历了“个人偶发行为→群体模仿或激活群体特征→范畴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根据是否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具有篇章功能的“正V着”可分解为二:“正V着1”在句中作谓语,其所在句语义不自足,“正”需要后续项为其提供内部时间参照,“着”需要后续项实现有界化,“正V着1”具有启引下文的篇章功能;“正V着2”独立使用,不充当句内成分,具有承上启下的篇章连接功能,承上功能表现为“V”回指先行动作,启下功能表现为只有引出后续项中的内部时间参照——有界事件才能结句。“正V着1”启引下文的篇章功能源于语言单位承载的客观可能,“正V着2”篇章连接功能的形成是语言单位承载的客观可能与说写者表达的主观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语料清晰展现了表“能性”的“得”字由元代至清末逐渐语法化的过程:由实义动词到助动词,再到表能性半自由动词,最后完全虚化为能性助词,“得”经历了由实到渐虚再到虚这样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此外,该语料还表明:由元代至清末,表能性“V得/不得”式结构由盛渐衰,与此相反,“V得/不C”式能性述补结构和一些能性助动词的使用频率却逐渐增大,这种语法格式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社会属性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变的角度对“准”的语法化路径进行梳理,并尝试对具有情态意义的“准”是情态动词还是情态副词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当“准”表示道义上的“许可”“必要”时,呈现出较多情态动词的特点;当表示“必然”性推断的认识情态释义时,呈现出较多认识情态副词的特点。笔者认为,“准”正处于从情态动词向情态副词虚化的语法化历程当中。  相似文献   

6.
大量的文献和方言资料表明,“着”字被动句来源于动词“着”的遭受义。“着”的语法化是句法位置、使用频率、认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字被动句的语法化途径是:“S+着动词+NP宾语”→“S+着动词+NP宾语+V动词”→“S+着介词+NP施事+V谓语动词”。研究表明,在语法化研究中,把历史资料与方言资料、句法研究与虚词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源词的语义、句法特点对其衍生词的句法功能的影响,对于准确考察虚词的来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毕竟"最早出现在汉代,其词性为动词,同时,"毕竟"语法化与"必"、"毕"和"竟"的语法化过程密不可分,"毕"、"必"、"竟"经历了从名词到动词再到副词的历程,"毕竟"由动词虚化为副词。现代汉语副词的来源与动词和名词密切相关,是由名词或动词演化而来。副词的意义也是由名词义演化为动词义,再由动词义引申出的一个义项。因此,现代汉语副词的产生其实就是名词和动词词义引申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8.
动结式是汉语复杂补语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往关于汉语动结式的研究大都着重考察特定的动词在不同组合中的功能演变,对动结式的内部类别缺乏充分的关注。在构式化的理论背景下讨论动结式的内部类别,汉语中典型的动结式"V完"、"V却"、"V破"、"V醉"可以分为由语法化而来的动结式和由词汇化而来的动结式两种类型。由语法化而来的汉语动结式中表达结果的补语的词汇意义基本消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表达完成意义的体标记的某些语法功能。由词汇化而来的汉语动结式中补语除了表达结果之外,其词汇意义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从词义、句法位置、重新分析三个方面对“为”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为”的语法化是“为动”双宾语句消失的主要原因。动词“为”在词义泛化的基础上,由于句法位置和组合功能的变化而最终失去其原来的动词意义和在句子的核心谓词地位,虚化成表引进服务对象的介词,从而导致其双宾语结构的消失,形成新的“介·宾·动”结构。  相似文献   

10.
语法义素存在于可语法化动词的微观语义结构中,它作为一种范畴化义素,决定着一个动源虚词的生成。在动词语法化过程中,理性义素溶解,语法义素凸显增强,最终成长为完整的语法意义。语法义素通过结构激活或主体识别加以凸显,前者主要凭借一个句法渐变机制,后者则在主体认知域的转变中实现语义的跃进。语法义素的确立,构成可语法化动词深层的语义理据,使我们对“语义相宜性”问题的认识更加具体化。  相似文献   

11.
安阳方言属晋语邯新片,其中的表时助词“动”用法独特,从句法位置看,“动”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名词之后,还可以与“唠”共现加强虚拟意义;从表时能力看,“动”句可体现先时、同时、后时的时间关系;从语法化角度看,“动”经历了作动词、作可能补语、表时点义、表假设义、作话题标记的历程;从语法化动因机制看,其语法化与句法位置、使用频率、隐喻、重新分析和类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的“通过”共有三种使用形态:“动词+体标记”形式、动词、介词.介词“通过”由同形的动词语法化而来,语法化完成的时间是20世纪20~40年代.“通过”的语法化是在连动式句法环境中完成的.汉语史上由“通过”形成的连动结构共有三种,它们产生的时代各不相同.五四时期,这三类连动结构汇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介词“通过”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这三类连动结构中不同义项的动词“通过”则分别构成了介词“通过”的三个语义来源.“通过”的语法化除了句法环境动因,认知隐喻和词义虚化也是重要的动因.  相似文献   

13.
谓语动词"定"在《庚道集》中通过语法化,主要作述补式结果补语以及表完成态的动相补语。在"V定"和"V定O"格式中,当V是造成"稳紧"义的动作动词时,"定"的语义特征更倾向于表示结果补语。"定"作动相补语可与动词和形容词结合,但与动词的组合能力不强,对所黏附的动词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考察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路径及其机制,把情态动词“能”的语法化放在世界语言语法化的范围内来考察。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两条路径——“能力〉(中性条件)〉许可”和“能力〉(中性条件)〉知识可能”也普遍存在于其它语言中,是世界上许多语言情态动词语法化的普遍路径。推理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情态动词语法化的主要机制,原来认为许多由隐喻机制所引发的语法化,其实是由推理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15.
“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字补语是汉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补语,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内部构成复杂,至今歧见纷出。“得”字补语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源于它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得”本为动词,后顺应汉语动补式的发展大趋势加缀在动词的后面,使其表义逐渐弱化,成为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连接成分,表示可能和表示结果的“得”字补语是其“达成”语义的两个变体。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据”后宾语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是引发“据”发生语义变化的动因。“据”由表示“杖持”的实词义到表示“依据”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倚、靠”义和“依仗”义的语义演变阶段。“据”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据”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18.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现成语料的调查,发现“有的是”的词汇化经历了由跨层的“有的”和“是”到短语化“有的+是”,再到词汇化“有的是”的过程。“有的是”的语法化和词汇化受句法条件、语义条件、句式条件、特定词汇形式和客观世界现实的制约,其中对举结构的撤消、句法位置外围化、语义虚化、特定句式和特定虚词的出现、客观现实等都制约“有的是”词汇化.语法化进程进一步促使“有的是”词汇化。“有的是”在虚化链上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属性。在非完全虚化阶段,呈现动形两种属性,完全虚化后,只有形容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汉语中“说不准”从动词短语发展出情态副词用法.语料显示这个演变是突变的,考察后发现这种语义突变是语言内部发生的类比语法化的结果,而不是一般语法化过程的结果.类比语法化具有很多不同于一般语法化的特征,能够解释一些低频结构的语义演变.  相似文献   

20.
语法范畴是某种语法意义和表达这种意义的形式二者的统一体;在语法化和主观化的作用下,祈使句的主语。即使是貌似的第三人称,实质上总是第二人称,其谓语动词依据其含义是一般现在时第二人称的形式;“祈使语气”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