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帝战线》是抗战时期新疆最早的一本综合性理论刊物,是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创办的以呼吁民众团结御辱、建设新疆、巩固抗战后方为宗旨的机关刊物。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界进步人士的苦心经营下,它最早在新疆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先进文化,声讨“倒行逆施”,团结和教育民众“抗战建新”,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播撒革命的火种,对新疆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为解读战时新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民族自尊心的提升,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构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野,其史学价值和理论意义亟待挖掘研究。  相似文献   

2.
对《申报》电影广告的一种特殊检视可以发现,20世纪40年代的市场竞争催生了大量国产商业类型电影的拍摄和放映,《申报》广告信息表明,能够在20世纪40年代与美国电影在首轮院线同步放映的国产大片,它们的放映时间、总场次和受观众欢迎的程度并不比外国电影逊色。言情、侦探、恐怖、艳情、古装、武侠等类型成为上海电影市场的主控形态。中国电影人在和美国电影的对话过程中清理了自身的类型传统,进而发掘自己的类型电影优势。中国电影自古典时期开始便从未间断过的商业电影传统,为电影艺术的每一次进步提供着各种条件。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国共合作视阈下的中苏文化协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联苏”是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主要外交政策,对苏联文化的介绍也自然成为抗战文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关系,使得“和共”与“联苏”相互关联。中苏文化协会对意识形态的淡化,对苏联文化的全面介绍和研究,为国共在文艺领域的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演剧募捐成为抗战募捐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推动下,新疆各族人民掀起了广泛持久的抗战演剧募捐和文化劳军运动。文章通过大量民国时期的新疆档案,叙述了抗战时期新疆各族民众利用演剧开展的募捐和文化劳军运动,并分析了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云之所以能在新疆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于1937年4月至11月开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工作的局面特别是统战工作的局面,主要在于:新疆地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特别是在抗日救国中成为抗战的一个后方基地;苏联与盛世才在20世纪30年代的特殊关系;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影响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盛世才标榜实行"六大政策",为陈云在新疆开展统战工作提供了条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和推动了新疆统战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于新 疆的地 理位置特 殊,抗战 时期在 中苏 关系 上发 挥 了极 为重 要 的作 用。新 疆 是中 苏 相互援助的 陆路中 转站;新疆 是共产 国际与中 国共产 党联系的 交通 要道; 苏联 支持 新疆 的“三区 革命”实 际上 是支援了 中国抗战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影》是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出版的唯一一本电影学术刊物,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内行办刊的编辑理念、“电影抗战”的编辑立场、灵活的编辑策略成为《中国电影》的编辑思想。在这种编辑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影》刊发了大量关于电影的功用、电影的国策、中国电影应走什么路线、农村电影的制作、纪录电影的价值、如何借鉴苏联电影经验等为主题的讨论,成为匡助大后方建构抗战动员话语的重要介质和战时“电影救亡”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对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在乡村传播,并以“移风易俗”“忆苦思甜”的方式进行社会动员,重塑乡村生活的艰辛历程等系列问题,以“十七年”间拍摄和放映的电影为对象,对选题、人物形象、情节表达等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在新中国“十七年”间,电影《儿女亲事》等抨击旧婚姻制度,歌颂自由恋爱的婚姻和宣传新婚姻法,《槐树庄》等电影则呈现了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电影《神鬼不灵》等是破除迷信、宣传科学的电影,这些电影对旧民俗、旧的社会关系的摧毁,使民众开始重新认识社会的习俗和习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和规范就在“移风易俗”的电影中逐渐出现和建立了;电影《暴风骤雨》《白毛女》等成功刻画了旧制度中人民遭遇的苦难,表明革命是不能在传统的旧风俗土壤中自动生成的,反映的进步思想是社会是前进和发展的,必须与反动阶级和落后势力进行斗争,通过“忆苦思甜”来建构新政权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十七年”所力推的这项农村题材电影文化政治传播既是国家对内传播实践的创举,又柔性地将乡村政治引导到新的社会形态中,成功地实现乡村治理的社会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9.
《风景谈》写于一九四○年十二月,发表于一九四一年一月的《文艺阵地》六卷一期。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形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了抗战初期的生气蓬勃的新气象。这时,新疆军阀盛世才伪装进步,邀请进步人士杜重远去新疆,建立新疆学院。茅盾应杜重远的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大片领土沦陷于日寇之手,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然而地处祖国西陲的新疆,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进步,其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而成为抗战的有力后方。 经济及文化状况与政治局势密不可分。民国以来,中国政局动荡不安,中央政府更迭频繁,无暇西顾,新疆相继处于官僚军阀杨增新、金树仁的统治之下。新疆形势先是封闭中的沉稳平安,进入三十年代则陷入战乱纷扰。1934年4月,盛世才凭借手中的军权,在一次军事政变中掌握了新疆的军政大权。这个时期盛世才思想倾向进步,并且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他权衡形势,窥测方向,决定靠拢苏联,抵制对他不信任不支持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在苏联的军事、政治援助下,盛世才站稳了脚跟,并陆续提出一系列进步的方针政策。1936年,他在联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的帮助下,正式提出并颁布了“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作为在新疆执政的纲领。 1934-1936年,国际上正是德、意、日法西斯日益猖狂地挑起和扩大侵略战争,在国内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集中兵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红军反围剿失利,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期。与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政策相比,盛世才在新疆推行“六大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的电影、摄影、幻灯等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表现为:在极端艰苦条件下成立了我党的第一个专业电影机构,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拍摄了我党首部影片,对外宣传了解放区;拍摄记录了有重大历史价值的珍贵影片与照片,为党的历史保存了大量原始影像材料;播放教育影片、幻灯片以宣传抗战和启迪民众;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体现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延安精神,成就了我国早期电影事业的不朽丰碑,其历史价值日久弥新。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相继封锁了我国沿海和西南的滇湎公路。新疆即成为国际援华抗战物资的唯一通道。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保证其畅通无阻,同盛世才建立了“抗战建新”的统一战线,并应盛世才之邀请进疆,执行党的统战纲领和盛世才的“六大政策”,卓有成效地发展生产,稳定新疆,保障了国际援华交通线的畅通,为抗战建新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以成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为标志的中国电影文化运动 ,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运动从兴起到抗战全面爆发 ,始终得到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和直接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统战 ,使左翼电影深入社会各阶层 ,大大传播了中共的意识主张 ,发扬了进步电影艺术 ,显示了夺取新的文化阵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后,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襁褓”中的电影失去了依托。国家生产滑坡、物价上涨、面包比娱乐更紧迫。放开的国门为外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泛滥铺平了道路。在内外交困的情状下,俄民族电影生产凋敝,观众流失,发行放映网全线崩溃,几度走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然而政府、制片厂和电影创作者在困顿中探索,慢慢使几经坎坷的本土电影走向复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法宝之一,对国际共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国外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高度评价随着埃德加·斯诺等进步的西方记者将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情况介绍到西方,引起了整个世界的震撼。中国抗战打破了日本“北进”计划,保障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导致了德日企图相互勾结夹击苏联的阴谋破产。日本历者信夫清三郎客观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由于中国东北的抗日军队大部队接受了中共的领导,并奋勇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关东军迫于讨伐,致使本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新闻处是二战后美国在海外的宣传机构。1947年,为向新疆民众鼓吹美国的强大、进步,引起他们对美国文化和政策的共鸣,以在冷战中与苏联竞争在新疆地区的影响力,美国驻迪化领事馆也设立了美国新闻处。在两年多的运作中,美国新闻处迪化分处不仅在迪化通过图书报刊、电影、海报、英文培训班诸方式开展宣传工作,还利用访问全疆各地的机会进行亲美宣传,对当时和之后都产生了相当影响。美国新闻处在新疆的活动是冷战在中国西北边陲的投影,也是1940年代国民党当局在新疆事务上联美制苏外交设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古风 《社区》2002,(22):12-13
“十一”黄金周期间,笔者所在的小区举行了“迎接十六大召开电影巡回展播”,连续放映了四个晚上的电影。放电影活跃了社区文化生活,对居民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然而,由于没有一个合适的场地,电影只好在道路与草坪上放映。放映前,一些居民议论纷纷,因为放电影不仅影响了交通,还踩坏了草坪。对居民来说,这是一件痛苦而又进退两难的事情——既想看电影,却又怕影响车辆与人员进出,踩坏了草坪。  相似文献   

18.
刘疆 《南都学坛》2003,23(3):13-17
二战结束后 ,美国杜鲁门政府便改变了战时与苏联合作的政策 ,举起反共大旗 ,对苏联进行遏制。然而 ,作为一个实行民选制度的国家 ,在制定如此重大政策时 ,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态度和意愿。为此 ,杜鲁门政府利用媒体不断批评、指责苏联 ,极力将苏联刻画为一个“极权主义国家” ,从而迅速转变了苏联在战时给美国民众留下的良好形象 ,为推行“冷战”政策奠定了民众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盛世才在新疆长达11年的统治与苏联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能够在新疆坐稳与苏联在军事、政策等方面援助是分不开的,同样,与苏联的反目也直接加速了“新疆王”时代的结束;盛世才一改“亲苏”立场,绝不是偶然的,在思想上表现为“主义之争”,在新疆领土上表现为“归属之争”。  相似文献   

20.
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典电影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这种新,不仅意味着新的执政党、新的国家政体,对于民众来说也意味着新的生活、新的世界、新的理想。新中国电影与过去几十年不同,在体制上,从私营为主体转化成为了完全的国营;在性质上,从娱乐、教化、启蒙等多种功能的混合转向了以政治功能为主体;在传播上,从以城市市民为主要对象的流行文化转变为面向以“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政治文化。新中国电影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电影,它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电影承担着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重新书写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阐释中国社会走向、完成中国大众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的使命。新中国电影在1959年和1962年前后创造了两个高潮,诞生了一批经典社会主义电影,形成了独特的电影意识形态和电影修辞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