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盛世才在新疆长达11年的统治与苏联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能够在新疆坐稳与苏联在军事、政策等方面援助是分不开的,同样,与苏联的反目也直接加速了“新疆王”时代的结束;盛世才一改“亲苏”立场,绝不是偶然的,在思想上表现为“主义之争”,在新疆领土上表现为“归属之争”。  相似文献   

2.
[摘要]1911年10月,中国发生辛亥革命时,沙俄政府积极支持外蒙古部分封建王公、贵族宣告外蒙古地区“独立”,揭开了外蒙古地区脱离中国的序幕。苏俄、苏联政府的领导人继承了沙俄时期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支持外蒙古地区脱离中国政府,并对中国政府施加国际压力,迫使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地区的“独立”,使外蒙古地区成为了苏联的卫星国。  相似文献   

3.
1933年新疆“四·一二”政变后,军阀盛世才窃据新疆最高统治宝座,直到1944年9月失势离开新疆。在这一段时间里,苏联在新疆的社会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经历了与盛世才政府从密切合作到互为仇雌的重大变化。苏联对盛世才政府的政策演变,给新疆社会政治格局带来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1933— 194 2年 ,苏联藉武力帮助盛世才统一新疆之机 ,将其势力大规模地打入新疆 ,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对盛世才政府予以极力援助 ,以帮助盛氏巩固对新疆的统治 ;一方面通过对后者的渗透和控制 ,从新疆获取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权益 ,从而使盛氏政权成为实现其利益的工具。这一政策的实质 ,是以对盛世才政权的“友好”援助来换取在新疆的广泛权益 ,达到控制新疆的目的。其中虽有善意、慷慨的一面 ,却更有利己、贪婪的一面。苏联对新疆的政策 ,对新疆社会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十分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日本对苏政策,史学界传统的看法是日本一直准备对社会主义苏联发动新的军事进攻,推行反苏反共政策,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日本对苏政策是举棋不定,在“北进”与“南进”之间等待、选择。本文的观点是日本对苏联政策完全不是要进攻苏联,或者说不是要“北进”,而是要防御苏联干涉日本侵华。日本是在不断扩大侵华过程中,逐步采取对苏强硬政策,其实质是以攻为守,便于它在中国大陆肆意进行侵略扩张。  相似文献   

6.
1944年11月,新疆爆发了反对军阀盛世才的“三区革命”,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援。“三区革命”的主流动摇了国民党在新疆的统治,但在革命前期也存在着民族分裂主义的情绪。国民党军政部部长、一向持亲苏不反共立场的张治中将军,主持了与“三区”方面的和平谈判。他在取得苏联方面的谅解、信任和斡旋下,力主对内和平、对外亲苏,较妥善地处理了与“三区”方面和苏联在新疆的关系,为新疆的和平解放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政府鉴于苏联在新疆的特殊影响 ,又鉴于新疆孤悬塞外的地理因素 ,不能不采取一种有别于整个对苏政策的特殊政策 ,即始终对苏进行妥协、以英美力量掣肘苏联在新疆的活动、允许新疆对苏实行睦邻政策等等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在执政之前即担心苏联觊觎新疆,执政之后便努力争取新疆归顺中央。1933年新疆“四一二”政变发生后,蒋介石希望趁机加强对新疆的控制,没能如愿。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之际,蒋介石计划通过签订盟约的方式来解决新疆问题,无果而终。不久,蒋介石利用苏联局势及其与新疆关系的变化来争取新疆归顺中央,终获成功。为了巩固新疆归顺中央的成果,蒋介石不仅在新疆迅速增强了中央势力,削弱了苏联势力,而且引入了美国势力,增强了英国势力。  相似文献   

9.
苏联对中国东北的政策是中共实现夺取东北战略目标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外力因素。苏联政策的调整,使中共夺取东北的战略部署经历了三次变化,即:由“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到“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再到“夺取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从而对东北解放战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44年11月,新疆爆发了反对军阀盛世才的“三区革命”,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援。“三区革命”的主流动摇了国民党在新疆的统治,但在革命前期也存在着民族分裂主义的情绪。国民党军政部部长、一向持亲苏不反共立场的张治中将军,主持了与“三区”方面的和平谈判。他在取得苏联方面的谅解、信任和斡旋下,力主对内和平、对外亲苏,较妥善地处理了与“三区”方面和苏联在新疆的关系,为新疆的和平解放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疆 《南都学坛》2003,23(3):13-17
二战结束后 ,美国杜鲁门政府便改变了战时与苏联合作的政策 ,举起反共大旗 ,对苏联进行遏制。然而 ,作为一个实行民选制度的国家 ,在制定如此重大政策时 ,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态度和意愿。为此 ,杜鲁门政府利用媒体不断批评、指责苏联 ,极力将苏联刻画为一个“极权主义国家” ,从而迅速转变了苏联在战时给美国民众留下的良好形象 ,为推行“冷战”政策奠定了民众基础。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蒋介石政府的政策作了调整:由原来的“弃蒋”政策逐渐向“联蒋”政策过渡。本文论述了这个转变的过程及苏联对蒋政策的特点。并认为苏联调整对蒋介石政府的政策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因素;(一)为了对付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二)苏联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三)苏联远东政策的需要。本文同时指出苏联对蒋政府政策的调整是有限度的,其目的是想利用国民党政府作为在远东苏联对付日本挑战的一种平衡力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苏联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革命兴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 ,认为新疆三区革命兴起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与苏联在新疆的政策和行动密不可分 ,正是苏联利用地理、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有利因素 ,才使得三区革命一经发动就迅速演变为摇撼新疆国民党当局统治的政治巨浪  相似文献   

14.
1942年新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势力之所以能迅速撤离新疆,原因不仅在于蒋介石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还有盛世才的坚决反苏,苏联不能分散对德作战精力,国民党政府利用美国的影响对苏联施加压力,以及苏联在新疆的违反国际法准则的所作所为使其处于理亏地位.苏联势力撤出新疆,使新疆自民国以来第一次完整地纳入中国中央集权的范围,但也因此给新疆经济带来了严重困难,同时使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大片领土沦陷于日寇之手,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然而地处祖国西陲的新疆,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进步,其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而成为抗战的有力后方。 经济及文化状况与政治局势密不可分。民国以来,中国政局动荡不安,中央政府更迭频繁,无暇西顾,新疆相继处于官僚军阀杨增新、金树仁的统治之下。新疆形势先是封闭中的沉稳平安,进入三十年代则陷入战乱纷扰。1934年4月,盛世才凭借手中的军权,在一次军事政变中掌握了新疆的军政大权。这个时期盛世才思想倾向进步,并且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他权衡形势,窥测方向,决定靠拢苏联,抵制对他不信任不支持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在苏联的军事、政治援助下,盛世才站稳了脚跟,并陆续提出一系列进步的方针政策。1936年,他在联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的帮助下,正式提出并颁布了“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作为在新疆执政的纲领。 1934-1936年,国际上正是德、意、日法西斯日益猖狂地挑起和扩大侵略战争,在国内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集中兵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红军反围剿失利,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期。与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政策相比,盛世才在新疆推行“六大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日侵华态度可从两个阶段来分析: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此时苏联对日侵华主要采取“不干涉”的中立政策,这根源于其自身的民族利己主义。第二阶段:从“七·七事变──1942、1苏联卫国战争爆发。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已严重威胁到苏联的安全,故在此阶段中,苏联对日侵华态度由第一阶段─—“不干涉”政策为主开始转向旗帜鲜明的谴责,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并积极援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应充分肯定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抗日援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41年以后,随着苏联在中国抗战中地位和作用的下降,国民政府对苏政策从抗战初期的联苏抗日转移到反共方面。这首先表现在国民政府乘苏之危,排挤苏联在新疆的势力,隔断苏联与中共的联系通道,并为此不惜中苏关系的恶化。1943年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国民政府积极谋求改善中苏关系,为与苏联订立同盟条约、取得苏联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而不支持中共的明确承诺铺平道路;1945年国民政府对雅塔尔协定的态度转变和在《雅塔尔协定》框架内进行的中苏签订谈判过程中立场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苏政策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俄国-苏联与新疆近代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俄国-苏联在新疆直接投资建厂,提供专家和技术人员,为新疆工业发展制定计划,供给机器,提供贷款等是其积极的一面;但其不严格履行条约与合同,抢建工厂与新疆争利,在经济合作中不能与新疆平等互惠,而是野蛮的直接掠夺等,也给新疆工业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和不利。俄国-苏联在新疆工业发展中所起的双重作用是其对华、对新疆政策的缩影与体现。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时代 ,美国政府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遏制政策。其演变趋势主要表现在 :打击对象从苏联转向中国、复归于苏联 ;从禁运战略物资为主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 ;从把经济、军事援助与贸易管制直接联系起来转变成为进口制裁与贸易管制相结合 ;从阻碍苏联集团国家战争潜力的增长转变成为改变苏联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 ;“差别”政策乃是其分化苏联集团国家关系的重要手段。美国冷战战略左右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走向 ,西方国家的动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国冷战战略的调整和变迁。  相似文献   

20.
佚文 《今日南国》2006,(8):57-58
“谁丢失了中国?”二战结束后,打击共产主义威胁成为美国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从上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政府在政治上实行对苏联全面遏制的政策,外交工作和军队全力以赴在海外对苏联进行威慑。在国内,公众醉心于发现和惩治“共产主义威胁”,共产党及其追随者成为“间谍臆想症”的牺牲品。不甘寂寞的联邦调查局也利用这个时机在打击共产分子的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