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嵇康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嵇康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富有特色的哲学家。虽然他的文学成就大大超过了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但是要对嵇康作一个全面的历史评价,弄清他的哲学观点,却是必要的。(一) 嵇康,字叔夜,魏晋之际人,生于公元223年(魏文帝黄初四年),被司马昭杀害于262  相似文献   

2.
嵇康教育思想探微李军嵇康留有作品集《嵇康集》,鲁迅曾对它进行过系统地校勘,并于1937由鲁迅全集出版初版。我们对嵇康教育思想的研究,即据此版(康集》。一、矛盾的人的本质观和教育起源论嵇康认为,世界的本原由阴阳二气矛盾运动变化而成。他说:“浩浩大素,阳...  相似文献   

3.
作为"竹林七贤"的主要人物和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嵇康的玄学思想是丰富的、多面的,其本质是"外道而内儒",但是又外不甘于道、内不甘于儒;其玄学思想包括元气自然论、智慧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长生不老的养生思想,以及"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等。  相似文献   

4.
嵇康的思想驳杂而难求系统,统观嵇康的一生,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二者时刻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也正是因为这二者之间的冲突,才有了嵇康矛盾的一生。老庄思想是嵇康得以挣脱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以此为依托,嵇康得以在魏晋乱世中寻得短暂的逍遥。而儒家思想关乎嵇康的现实选择,并往往在最重要的时刻影响他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5.
在魏晋玄学注重养生的大背景下,向秀和嵇康提出了各自的养生思想。他们在养生上的相异性主要有:年命有限和尽性命;顺欲和去欲;用智顺欲和用智遂生;以礼节情和室食得理等。他们在养生上也有一些相同性:人终有一死;承认并满足欲望;节制欲望;用智养生。在多元养生文化背景下,向秀和嵇康的养生思想对当代人的科学养生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玄学思想的发展是在既同世界对立又同世界统一的矛盾中进行的。就本质而言,玄学是一种阐发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它力求与世界协调一致,为当时不合理的政治局面找到一种合理的调整方案。基于此,阮籍、嵇康前期的思想倾向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魏晋禅代之际,险恶的政治环境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调整的可能性完全丧失。玄学就从世界分离出来退回到自身,用应该实现的理想来对抗现有的存在。玄学发展到这个阶段,给自己涂上了一层脱离现实的玄远色彩。阮籍、嵇康把外在世界的分裂还原为内心的分裂,极力探索一种安身立命之道恢复内心的宁静,使世界重新获得合理的性质,在更高的层次上适合人们的精神需要。他们的玄学思想逻辑地演变为自然与名教的对立。  相似文献   

7.
嵇康玄学思想与魏晋名教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清谈前期,非止理论空谈;故论者玄学思想,亦紧密联系政治。汉魏政治,一转而有刑名;魏晋政治,一转而有名教;魏世思想,无脱名教世政之中心。出身寒门而党于曹氏的嵇康,在魏晋嬗替之际表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清谈论旨,不仅在于突出了玄学的转换,更在于行蕴其中的政治抗争。个中所谓“狂而刺切”,所谓“有疾而然”,皆嵇康置身司马氏篡政之政治反对派的思想催陷。要之,嵇康个性最明,倾向最明,而一归于清谈玄旨与政治之关系亦最明。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说:“在古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同样,《周易》所蕴含的逻辑方法论思想展现着近现代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基因。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和阐发《周易》逻辑方法论思想对丰富和发展现代科学方法论是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正> 阮籍和嵇康同为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人物,他们信奉老庄,崇尚自然而贬斥名教,思想倾向极为接近,其人格结构都有分裂、双重的特质。我们所要着重指出的是,嵇、阮的思想与人格,在同中有异,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体现着玄学自然论的特质、时代的精神风貌以及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一、理论形态及趋向之异同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说:“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这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嵇、阮二人在理论形态上的差异。前者是说嵇康善于独立思考,不依傍世俗之见,能依据于自己的理性立言著论。从现有的思想资料看,他确是思想深刻,新见迭出,且说理透彻,逻辑绵密,擅长文论;后者表明阮籍感情纵放,思维敏捷,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把自己对于现实的感受诉诸笔端,其诗自然成凝情之作。阮籍浓重的诗人气质自然影响到他的思  相似文献   

10.
嵇康与卢梭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但都对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天性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尊重儿童、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自然教育观念。对比二人的自然教育观,可以更好地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西音乐美学史上,两个否定性命题——“声无哀乐”和“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把两个相距近一千六百年、分属中西文化区域的人物联系到了一起。嵇康与汉斯立克,“声无哀乐论”与“音乐自律论”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在《声无哀乐论》与《论音乐的美》的比较研究中,偏重于同中求异,力图在貌似类同的命题和观点背后揭示出两种音乐美学思想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2.
试论嵇康     
由于北大和复旦两校同学所編“中国文学史”的出版,引起了对嵇康评价問题的爭論。爭論的主要問题是:1、嵇康的政治态度;2、嵇康是否一貫积極?3、嵇康在文学上的成就。本文将对这些問題表示一点意見,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司馬氏的反对派但非曹魏的同路人嵇康(公元223——262年)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当时曹魏的政权实际上已轉移到司馬氏手里,但司馬氏想登上皇帝的宝座也还要費一些周折。因此,曹氏和司馬氏之間的政治斗爭异常尖銳。司馬氏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大杀异己,从曹氏的宗室及其亲戚党羽一直杀到  相似文献   

13.
论嵇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翻开“嵇康集”,就是这么一首赠给公穆(嵇康的哥哥嵇喜)的“五言古意”: 双鸾匿景曜,戢翼太山崖。抗首嗽朝露,晞阳振羽仪,长鸣戏云中,时下息兰池。自谓绝尘埃,终始永不亏;何意世多艰,虞人来我维!云网塞四区,高罗正参差;奋迅势不便,六翻无所施。隐姿就长缨,卒为时所羁。单雄翩独逝,哀吟伤生离,徘徊恋俦侣,慷慨高山陂。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必危。吉凶虽在已,世路多崄巇。安得反初服,抱玉宝六奇,逍遥遊太清,攜手相追随! 他和他哥哥本来是“自谓绝尘埃”的“双鸾”然而被猎人捕捉,纳入遮天盖地的网罗之中,“哀鸣”、“徘徊”,饱经世路的艰险,还有更大的艰险横在前面。怎么能够冲决网罗,自由自在地飞翔呢?  相似文献   

14.
嵇康新论     
毛泽东同志早就要求我们清理古代文化遗产,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同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三国末年,安徽亳县人嵇康因为猛烈地反对封建儒学,为世族地主阶级所杀害,他的思想是多少带有民主性的。鲁迅先生曾经校订他的诗文。可是,号称“反儒”的“四人帮”,却不准  相似文献   

15.
嵇康的乐论涉及到了三个问题 :关于音乐的本质问题 ;关于音乐欣赏中主客体的地位和关系问题 ;关于音乐的功能问题。从思想来源看 ,秦客是先秦两汉儒家乐论思想的代言人 ,嵇康的思想则是道家思想和时代思潮的产物。嵇康的乐论同魏晋玄学理论血脉一致 ,是玄学对有、无关系的处理在乐论中的表现 ,也是魏晋玄学对自由人格本体的追求在乐论上的运用和落实。同时 ,嵇康的思想同魏晋思想背景相关 ,是对王弼、阮籍思想的发展 ,又同他们表现出共有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天下多故”,当权者在生死无常的政局下,深感前途不测,人生渺茫,只得寄情于酒色逸乐之中,在此背景下,泛起了以《列于·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主义的养生论。其认为,养生就是要肆情纵欲,最大限度地满足感官享受,“勿基勿间”。对于这种错误论调,以税康为代表的玄学家予以了有力的批驳,他继承和发展了道家贵生书欲的传统,从珍爱生命这一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出发,论述纵欲之害,主张安心全身,修身养性,身德互养,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起着激浊扬清的积极作用,且对于今天沉溺于享乐主义泥潭者不无警醒作用,吸取其精华,有…  相似文献   

17.
嵇康(公元223——263),字叔夜,谯国经(今安徽省涡阳县)人。他是儒家学说和封建礼教的反对者还是信奉者,过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坚持此说的重要根据之一便是嵇康说过“向之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的话,似乎反儒是明摆着的,其实,未必尽然。我们知道,自从汉武帝“罢黜百  相似文献   

18.
袁彩云 《江汉论坛》2002,1(3):37-40
本文主要对金岳霖先生20世纪20—40年代逻辑思想进行较全面的研究。金岳霖对传统逻辑进行了创造性的介绍和深刻的批评;对罗素、怀特海《数学原理》的逻辑演算作了全面介绍;另外金先生深入思考逻辑哲学问题,精辟而系统讨论逻辑演算,在我国最早讨论了逻辑的完全性、一致性和独立性。金先生堪称我国现代逻辑和逻辑哲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毛泽东对逻辑学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无人替代的重要贡献。他号召广大干部和中学生都要“学点逻辑”,大大提高了逻辑学的学术地位,使之在教育园地上有了牢固的一席之地。毫无疑问,毛泽东的逻辑思想是他所作所为的前提与基础。如同任何人一样,毛泽东的逻...  相似文献   

20.
张东荪是我国近代哲学史上一位绝对不可忽视的哲学家。他参加了 2 0世纪 30年代发生在我国学界的关于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大论战 ,以当时的反方角色为形式逻辑的合法性地位做积极的辩护。他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逻辑学进行了研究 ,认为逻辑是从文法中抽出来的 ,是由于文化的需要逼出来的 ,并且是跟着哲学走的。张东荪的逻辑非普遍性和非惟一性的思想 ,对当今的逻辑学研究和争论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