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与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民国史上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痕迹。然而,从蒋介石的发迹史来看,孙中山对他的信任和重用,这无疑是一条很重要的政治资本,蒋介石也常以"总理的忠实信徒"和唯一继承人自居,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国民党党内的竞争实力和实际地位。本文根据史实,仅就大革命前孙中山与蒋介石的关系问题作一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其美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辛亥革命的准备与发动,他是上海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上海光复,被推为都督;二是在孙中山领导下,参加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支持孙中山重整革命组织,出任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成为孙中山最忠实的助手,实际领导了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讨袁斗争,终遭袁世凯暗杀。然而对这样一位将最后一滴鲜血贡献给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革命志士,某些亲历者和后世评论家对他的事功总有这样那样的说法,1986年湖州召开的“纪念陈英士先生殉难70周年学术讨论会”对此已作了澄清,同年广东召…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以孙中山思想的继任者自居,却抛弃了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他在1935年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1943年发表<中国之命运>提出战后中国经济建设的方案,都流于空谈.他还在<中国经济学说>中提倡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以抵制西方正统派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而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解释具有随意性.蒋介石经济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官僚资本,以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孙中山葬事筹备与奉安大典为历史背景,对蒋介石与汪精卫在此时期的相互关系:政治合作与政治斗争,以及蒋汪在政治上的此消彼长,蒋介石最终如何牢固控制中央政府,取代汪精卫而成为国民党新领袖的全过程为中心,观察蒋介石是如何利用孙中山留下的政治遗产,使其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博弈中获得了胜利,并确立了其为孙中山先生接班人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5.
从孙中山逝世到北伐前是蒋介石崛起的关键时期。本文对蒋介石在这段时期的崛起作了分析,认为,蒋介石一方面利用孙中山的威望,打着孙中山的旗帜在政治上获得了主动;另一方面蒋介石打着革命的旗号,玩弄两面派手法,打击左右两派,发展个人势力;同时,蒋介石的个人素质也是他在这个时期崛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评大革命时期的张静江陈国强张静江是国民党元老,也是本世纪前半叶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孙中山视其为“革命圣人”,蒋介石尊他为“导师”。在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张静江作为辅助蒋介石走上最高政治舞台的“导师”,曾对当时及此后...  相似文献   

7.
国民革命时期邓演达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范荣祥1931年11月29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勇敢坚强战士,卓越的政治家,出色的军事家,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邓演达,惨遭蒋介石杀害,年仅36岁。他生命虽然短暂,但在关...  相似文献   

8.
192 7年蒋介石写的《观文天祥遗墨有感》 ,被当年的诗论家称为“典范诗作” ,但实质上则是他从愿意共产叛变为反对共产时的咏叹。蒋介石的行为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统一的目标。孙中山热切期望的“在亚洲的东方将建立起中华民族的统一的国家……让她的伟大震撼整个世界”的时代已经来临 ,任何花样的分裂国家和阻碍国家统一的图谋都同时代潮流相背离  相似文献   

9.
内容丰富刻意求新———评《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魏宏运历史创造了孙中山,孙中山也创造了历史。他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其思想曾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其遗产迄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孙中山逝世70多年来,中国和世界众多学者都在研究他的思想和事业,发表了...  相似文献   

10.
林森与台湾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晚年自署"青芝老人",福建闽侯人.辛亥革命时期,他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清革命.民国成立后,林森曾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孙中山倡导护法,在广州建立军政府,他任非常国会议长.蒋介石当权时,1932年至1943年,林森担任了十二年的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因此,在民国史上林森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林森早年曾去过台湾,并在那里工作与从事反清抗日斗争,时间长达十余年.可惜,由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与蒋介石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与蒋介石关系述论季云飞在中华民国史和中国国民党史上,孙中山与蒋介石是两位至关重要的人物。研究这两人间的关系,无疑是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的重要课题。以往不少论者在论述孙、蒋关系时,往往得出这样结论:蒋介石的发迹是由于孙中山的信任和重用;蒋...  相似文献   

12.
鲍罗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苏俄政府派往中国指导中国革命的至为关键的人物,关于鲍氏离苏来华最后抵达广州的时间,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孙中山年谱》及一些党史讲义认为是1923年8月。但苏俄驻华军事顾问亚·伊·切列潘诺夫著《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书载鲍罗廷于1923年10月初到达广州。稽诸史料,后一说更为可信。首先,鲍氏不可能于1923年8月抵达广州。这个时候,他甚至连赴华使命还没有接到。鲍之出使中国帮助孙中山政府,其直接导因乃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考察时带去了孙中山的请求,“希望苏联派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去。”达林在《中国回忆录》中写道:“根据这个要求,鲍罗廷被任命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查蒋率代表团于8月16日离粤北上,抵达莫斯科已是8月底。所以,鲍罗廷之被任命应是9月初的事。马林回忆说,1923年9月他奉命回莫斯科时与鲍在哈尔滨相遇,这一记述印证了鲍9月来华的事实。(《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3.
邓演达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革命家。他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支持工农运动,为国民革命作出了出色的贡献。武汉政府时期,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邓演达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和汪精卫的动摇叛变,是国民政府的中流砥柱。国内学术界对于邓演达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共产党的挚友”在大革命时期的表现,是充分肯定的。而对于他进行平民革命、决心推翻蒋介石政权的活动,许多人除钦佩其胆魄外,则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不过是空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是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土”,是近代中华民族优秀分子中最光辉的典范。 孙中山“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高尚的品格与进步思想,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孙中山所以能为中华民族立下丰功伟绩,成为世界伟人,从他的主观方面分析,是与他  相似文献   

15.
香港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区,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过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作用。1、香港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之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是从孙中山开始的,而香港则成为他所领导的革命团体和政治力量的重要活动基地。1884年,孙中山前往香港求学,期间,适逢中法战争。他目睹了香港工人拒修法舰和停止装卸法货的正义行动,依靠民众的力量和否定现有政权的思想潜滋暗长,“余自己酉中法战争后,始有志于革命。”①1887-1892年,他再次来到香港,入著名维新人士何启创办的西医书屋,在这里,他倡导革命,惊世骇…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是中华民族20世纪的第一个伟人,他所创立的民主主义事业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光辉旗帜。1905年10月20日,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旧三民主义,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孙中山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为之献出了毕  相似文献   

17.
“约法”之争与蒋介石软禁胡汉民事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中山早年主张法治 ,晚年倾向于党治。 1 92 8年 ,国民党统一全国 ,宣布训政开始 ,由此产生党治和法治之争。蒋介石受中原大战刺激 ,接受胡适等人权派的要求 ,主张制定约法 ,进行“政治刷新” ,而胡汉民则以孙中山“遗教”为依据 ,反对在当时制定约法 ,并在许多问题上批评和牵制蒋介石。其结果是 ,蒋介石以暴力压制不同意见 ,一场有关民主和法治的论争转化为反民主、反法治的演示 ,国民党由一党专政进一步发展为个人独裁 ,陷入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分裂  相似文献   

18.
<正> 廖仲恺是中国近代的伟大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9月,他在日本东京参加同盟会,此后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1905年到1908年,他以“屠富”、“渊实”、“无首”等笔名,在《民报》发表译、著九篇,向读者介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土地问题理论,介绍社会主义运动史,介绍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诸流派及其学说,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中与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探索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到1935年日军企图大规模越过长城南下,全面控制华北,进而独占中国,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于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复杂交叉的中国政治,蒋介石的政策只有一点,即全力维护他的独裁统治。谁威胁到他政权的稳固,他打击的矛头就  相似文献   

20.
宋庆龄与蒋介石,都是孙中山所信赖和器重的人物。在大革命初期,他们都为推进国民革命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到了大革命后期,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而宋庆龄则奋起反击,坚决捍卫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并在严酷的斗争中,实现从旧三民主义者向新三民主义者的根本转变,本文考察宋庆龄与蒋介石从合作至分裂的心路历程,探讨他们各走不同道路的主客观原因,指出他们的决裂并非偶然因素所致,而是他们之间潜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