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俄经济合作国际新环境随着苏联和华约的解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各国企图乘机而入,极力推行东扩战略,直接威胁到了俄罗斯的自身利益。尽管俄对北约东扩反应强烈,但因要求加入国态度积极,东扩已是大势所趋。苏联解体伊始,俄国的外交政策曾一度偏向西方。但由于西方援助迟缓,而且额度极其有限,代价高昂,加之北约东扩,俄罗斯逐渐对西方的真实意图产生怀疑,从而与西方各国再难保持长久的温和关系。进入“冷和平”时期之后,俄开始放弃亲西方政策,并将其近期的外交调整为“全方位”态势,而且明确提出要改变以往仅重视西方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崔颖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3):22-29
中俄两国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已有几百年时间,在这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特征。中俄经济交往与合作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对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内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处于起步阶段的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发展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规律,又要发挥原有优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主要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林业、重工业、生物技术、新能源、轻工业、食品工业、地震研究、医疗、教育等领域。从合作前景看,新疆与中亚国家经济技术合作面临着良好的历史机遇。从合作领域看,新疆与中亚国家可以开展合作的领域很多,最有潜力的是工业类、农牧类、资源类、服务类、生态类、环保类及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历来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俄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较为顺利,前景良好,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历史回顾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中俄(苏)贸易发展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1.中俄经贸关系在80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的良好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双边贸易额达到了新的高度,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双边贸易发展情况从下列表中可以反映出来。1997年前三个季度,黑龙江省外贸总额完成251212万美元,占全年计划的71.8%,比上年同期增长1.22%。其中全省对俄贸易完成9.… 相似文献
5.
随着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的蔓延,中国境外资本投资中蕴涵的不确定性风险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与此同时,受这场危机的冲击,俄罗斯境内也出现了对矿产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这是中俄经济合作的一个重大机遇。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机遇背后存在着跨文化风险,它足以威胁两国经济合作的顺利进行,使表面上充满前景的中俄经济合作暗藏危机。为此,中俄两国的投资人必须注意与经济合作、投资活动及跨文化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深层文化因素,化解文化冲突,排除跨文化风险。 相似文献
6.
中俄两国都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必须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等三大难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科技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国际间的科技合作,而中俄科技合作具有较大潜力。两国在这一领域合作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两国科技领域的合作,以利于加速两国向创新型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7.
为21世纪中俄经济合作而筹谋——评宋魁的《跨世纪中俄资源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4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划时代文献。这种新型国家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中韩经济合作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是中国的邻邦,双方在历史上有源远流长的联系。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的逐步缓和,中国与韩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已经到来的新的一个世纪里,中韩两国都面临促进发展的历史任务。我们预测21世纪中韩经济技术合作将出现大发展。一、影响中韩经济合作的主要因素(一)中国这个新兴大市场将成为东北亚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一块巨大磁石中国将是21世纪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新兴大市场。中国有12亿人口,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7%以上,按2010年的远景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将进行大规模投资,产业升级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需要注入大量资金,高新… 相似文献
9.
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以日本海沿岸为纵深的中俄毗邻地区具有海洋经济合作的历史积淀、现实需求和发展愿景。当前,俄罗斯遭遇美西方深度制裁,西向发展空间受到了进一步压缩,极大地强化了其“向东看”战略观念的主观积极性与客观必然性。加强中俄毗邻区域海洋经济合作,既承载了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和中国东北振兴战略融合,又可以对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积极影响。以中俄海洋经济合作愿景作为逻辑起点,综析双方当前的合作基础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尝试从宏观规划和具体操作视角建构中俄海洋经济合作的行动逻辑,可以有效助力共塑中俄海洋合作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王胜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4):5-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态势。不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长期坚持非集团化对外经济政策的东亚国家也开始调整其原有的政策取向,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先后加入到了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列。然而,中、日、韩三个东北亚国家的政策调整并未成为推动东北亚制度性的经济合作的积极因素,到目前为止,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仍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究竟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将呈现何种演变趋势,以东盟为主导的东亚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作为东北亚地区主要经济体的中国应该如何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等,都是学术界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王胜今教授主持的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东北振兴研究"课题组一直从事上述问题的研究工作,本刊将部分研究成果予以发表,以期推动有关问题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国际经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俄经贸关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新世纪到来的机遇发展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于晓燕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60
APEC研究中心于晓燕发表的《关于APEC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议题探析》(《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一文阐述了APEC经济增长与发展议题的产生和演进过程,探讨了APEC深入推进该议题合作的重要意义,对相关合作领域的进展进行了评估,并就如何在APEC中国年推进增长与发展合作取得有效成果提出 相似文献
14.
尹玉刚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6,(3):70-74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能源资源使其成为大国争夺的热点。中俄印作为欧亚大陆“主要和积极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中亚都有着重要的地缘政治利益。运用国际体系结构与过程的方法可以解释中俄印三大国在中亚维护地区稳定方面有着合作基础,而在争夺能源和地区影响力上存在着利益冲突;结构体系的制约、中亚各国平衡多边外交的影响以及中俄印三国的发展关系的实践都预示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中俄印之间会协调立场、减少摩擦、加强合作,维护各自在中亚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积极开展与亚太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开拓亚太能源战略空间。俄罗斯的亚太能源发展战略是利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资源潜力,优先发展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发展能源运输和配送基础设施,建立全方位辐射东北亚的石油、天然气、电力资源的区域能源配送系统,并加强了与亚太地区各国开发油气资源的合作。中俄能源合作已经全面展开,且在合作的层次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余华川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4,(2):54-58
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最大特征是相互间矛盾冲突与利益并存,竞争与合作同在。从影响中俄印三边关系的内外因素来看,不论是现实或是可预见的将来,三国都不大可能结成针对美国的战略三角,但三国建成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协调与协作的三边合作关系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中国应选择积极参与中俄印三边合作。 相似文献
17.
论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与中俄能源合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能源问题事关各国的安全与发展.本文论述了俄罗斯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旨在提高国际地位的能源外交战略,强调了能源因素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重要影响,分析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基础,剖析了中俄能源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中国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刘美平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0,(5):64-66
中俄政治上高层友好往来是双方进行黑龙江流域合作与开发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从泛斯拉夫主义和大俄罗斯主义中诞生的“俄罗斯思想”是目前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动力,这是有利于流域合作与开发的软环境;而来自俄罗斯远东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移民论”和部分中国人在中俄贸易中所呈现出的商业道德问题,又是影响该流域合作向纵深发展的不利软环境。因此必须开展全方位和多层次文化交流,消除俄罗斯对中国产生的不良情绪,完善法律保障,加强管理和监督等是促进合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经济增长格局与中俄经贸关系□郝燕倾斜增长及其后果在1989年之后的俄罗斯经济格局,可能存在二种选择:重点为燃料和原料的倾斜增长和综合与平衡的增长。重点发展燃料与原料的增长,实际上正是1996年以前所实施的方针。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部门与地域之间... 相似文献
20.
摆脱高度集权的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原社会主义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综观各国转轨情况,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中国为代表,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从计划经济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以俄罗斯为代表,放弃社会主义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