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第一主人公贾宝玉的最终结局,直接关系到《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终极旨归,但由于曹雪芹八十回后手稿的散佚,贾宝玉的结局客观上成为红学史上的一个"悬疑"。脂砚斋在其批语中一再透露的贾宝玉后文之"悬崖撒手",却为学界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认为贾宝玉最终结局就是了悟红尘后出家,即"悬崖撒手"。不易为人知的贾宝玉"悬崖撒手"另外两层深刻内涵:其一为《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之精神境界与艺术归宿;其二为《红楼梦》创作者曹雪芹之真实人生结局,同时也是《红楼梦》中甄、贾宝玉的各自归宿。说明"悬崖撒手"对于《红楼梦》作品之贾宝玉与创作者之曹雪芹的内在精神统一,正是曹雪芹生命故事在其意识层面的艺术演绎与潜意识层面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2.
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四篇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在《<绛洞花主>小引》一文中又说:贾宝玉看见了“很多死亡”和“不幸”,因而形成“大苦恼”。(《鲁迅全集》第八卷第一四五页)《红楼梦》写了八九百个人物,重要的不下四五十人,为什么弥漫贾府的悲凉之雾只有宝玉不但呼吸到了,而且领会了呢?为什么人人皆  相似文献   

3.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徐秀梅贾宝玉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之一,是作者精心塑造和寄托深意的人物形象,是具有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典型。一《红楼梦》第三回有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形象进行了“极恰”的概括,其中“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一句...  相似文献   

4.
在今传本《红楼梦》中,秦可卿之死是一桩谜案。小说第五回写宁荣二府女眷于会芳园内设宴赏梅,“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好生哄着歇息一回再来。”这时,秦可卿应声而出,主动地向贾母领受照护“宝二叔”的任务。这是秦可卿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首次登场,与广大读者见面。第七回,王熙凤应尤氏之邀,领宝玉到宁府喝酒抹骨牌,秦可卿再次出场,并把自己的小兄弟秦钟介绍给久想一见的贾宝玉。从这次公开出场中,读者还丝毫看不出秦可卿有病在身的任何征兆。但是,到了第十回,秦可卿的婆婆尤氏同贾璜家的谈话中却说:  相似文献   

5.
肖鹰 《学术月刊》2020,(9):131-139
《红楼梦》以大观园为核心场景,以贾宝玉为主人公,以宝黛之恋为贯穿全书的红线。本文从大观园、贾宝玉和宝黛之恋三个意象层面探讨《红楼梦》的美学意蕴。《红楼梦》在虚实交融的叙事中,以极切实又极奇幻的笔法,展示了一出以贾宝玉为中心意象的凄美而炽烈的人生戏剧。在熔铸多元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对庄子哲学的生命精神的阐发,是《红楼梦》的美学意蕴之真谛。本文认为,阅读《红楼梦》,解析贾宝玉,都须从反面-即庄子哲学的"无用之用"-着眼。这无用之用,就是自我生命的真实和自由,扩大讲,就是世界的生机和无限。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心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第一主角。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评论《红楼梦》的论著总少不了要论到贾宝玉,专论性的文章篇数也相当可观。诸家之铨释、评论,意见颇多分歧,所以屡有争论。在文学评论中,分歧、争论是常有的事情,不独红学如此。因为,论者都是发自个人的观感,表述的是自己的认识,正如千人各有一面,很难达到舆论的一律,何况学术上还特别崇尚独创之见。不过,我倒觉得诸家所论,中间确有不少正确或接近正确的意见,即便是各执一端,有顾此失彼之处,其中也往往含有某些合乎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写贾家的衰亡,正应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条“语录”,大约封建世袭制下的士大夫家族,一般是逃不脱这条规律的.宁府从第一代宁国公贾演开始,第二代贾代化,第三代贾敷、贾敬,第四代贾珍,至第五代为贾蓉.荣府从第一代荣国公贾源开始,第二代贾代善,第三代贾赦、贾政,第四代贾琏、贾珠、贾宝玉、贾环,至第五代为贾兰。然后贾府这个轰轰烈烈的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也就一败涂地了。所以说曹雪芹写贾府从宁、荣二公传禄位至今五世,是有深意的。联系到红学界一些人认为《红楼梦》描写了贾府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过程或者说展示了贾府必将彻底败亡的趋势只是某些红学家的想象的说法,更感到曹雪芹的伟大,他实际上已从诸多方面暗示了贾家的必然败亡,这点并不因为《红楼梦》后半部的佚失而就成了“想象”。请从贾府的水、人、文、玉、草五世“一代不如一代”,看宁、荣二公的禄位的断绝的必然性。“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封律大家族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从而整个封律专制制度的灭亡也成了历史的必然。《红楼梦》正是从贾府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封建官僚大家族的逐渐衰亡以至突然崩溃的过程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一般规律.人说封律社会下,宗法制的封建大家庭不会因“子弟的不肖”而灭亡,因而贾府也不可能因子弟的么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反复强调“假作真是真亦假”,并精心营造了甄土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甄宝玉、贾宝玉等寓意“真”“假”的人物形象。清人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红楼梦》一书,全部最要关键是真假二字。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木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不为作者冷齿,亦知作者匠心。”可见,“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真假互补关系,是曹雪芹对《红楼梦》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为《红楼梦》的真实性提供了坚…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是很喜欢用诗歌词赋等东西来塑造自己笔下的人物。《葬花词》可以称得上为林黛玉的代表作,而《芙蓉女儿诔》应算得上为贾宝玉的代表作了。 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诗词,反映着不同人物的世界观。它将突出《红楼梦》的中心思想。《葬花词》对林黛玉的世界观作出较为完整的表现,它突出地表现着《红楼梦》的重大中心思想之一(特别是封建主义对于女性的摧残),今读者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谈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的人并不多,若搁过它不读,则对贾宝玉的为人,《红楼梦》中心思想的认识,那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情节线索和叙事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瑞芳 《文史哲》2003,(1):94-100
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是《红楼梦》情节主线 ,小说的情节主线、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旨、石头主叙相依并存。围绕情节主线有三条辅线 :其一 ,“盛筵必散”正叙性辅线 ,是元春、凤姐为主的家族线索 ;其二 ,穷通交替反讽性辅线 ,是花袭人、刘姥姥为主的社会线索 ;其三 ,演说归结小说并参与兴衰的侧衬性辅线 ,是贾雨村、甄士隐的双重线索。《红楼梦》的主要叙事手法是 :其一 ,融作者全知和作者参与为一体的“石兄”叙事 ;其二 ,借戏剧之石攻小说叙事之玉 ;其三 ,变换人物视角叙事而目标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1.
<正> 想起《红楼梦》里说过贾宝玉是“杂学旁搜”,我不由联想起我青少年时代,也很有点这种味道。“杂学”而又是“旁搜”,不免有一点读书零乱或者是缺少有目的地汲取和剔除知识的意味;然而从一个初初治学的人说来,不懂得治学方法,光从兴趣出发,乱翻乱看,齐头并进,主次不分,缓急不辨,这种情况也是常有的。从“乱”到“不乱”,从无计划到有计划,有个千山万水的过程。回头一看时,对走过的弯路,就有清醒的认识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还比不走弯路或不大走弯路的人,更能从教训中获得教益。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人物谱系模式的神话原型追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入《红楼》世界 ,如入迷宫。最直觉的困惑就是其中的人物设计 :有一个贾宝玉 ,为什么又会有一个如出一辙的甄宝玉 ?宁国府的孙媳妇秦可卿怎么会和警幻仙子的妹子重名 ?林黛玉与薛宝钗如此不同 ,为什么会“钗黛合一” ?为什么黛玉有一个影子晴雯 ,宝钗也有一个影子袭人 ?为什么贾府中竟有一个又一个“眉眼”、“模样”像林妹妹的女孩子 ?曹雪芹从何处获得灵感 ,设计出关系如此复杂而奇妙的人物谱系 ?《红楼梦》最基础的故事情节是大荒山下的顽石凡心偶炽 ,入世为人 ,又回归于大荒山青埂峰下。由石头变幻而成的贾宝玉 ,是书中的一号人物 …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成书走了一个异常复杂的悲剧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质变和升华。曹雪芹在写《风月宝鉴》的时代是一个破落的纨绔子弟。他借助小说的外壳,通过贾宝玉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和历史的异端见解。其主要表现为从风月之情到违圣真情;从风月之悔到意建之悔;从齐家到出家;从补天到空。高鹤的续写是败笔之作。《红楼梦》成书的演变是一个由平庸到颖脱,又复为平庸;从正统中挣脱又复归于正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尽管把《红楼梦》视为哲理小说难免会引起种种争议,但《红楼梦》具有丰富、强烈的哲学意味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哲理,既使《红楼梦》走向深邃,令人百读不厌;哲理,又使《红楼梦》走向迷幻,令人百解不透。所以,已故俞平伯先生就曾极力呼请展开《红楼梦》的哲学研究,把它与文学研究作为未来红学研究突破的两个方向,作为一次初步的尝试,本文是想通过对小说主角贾宝玉符号意义的哲学阐释,以解开《红楼梦》的悲剧之谜。  相似文献   

15.
清代关于《红楼梦》的随笔类论著,种类很多,这类论著对于了解《红楼梦》研究历史情况颇有用处,这里仅举三种,略予评介。一、“黍谷居士”《阅红楼梦随笔》乾隆年间,除抄本《石头记》上“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注以外,把对《红楼梦》的评论写成专册流传下来的,据今所知,《阅红楼梦随笔》恐怕要算是最早的一种了。书中《红楼梦记》文末署“甲寅”,应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此书原系抄本,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已据拜经楼抄本影印。《阅红楼梦随笔》是总题,署“海昌黍谷居士周春著”。全书计有《红楼梦记》(有似全书的序)、《红楼梦评例》、《红楼梦约评》等。此书主体是《红楼梦约评》,分条评述,各条内容,先后互不连属,文字也多寡参差,短则三言两语,长或二三百字。  相似文献   

16.
潘承玉 《东岳论丛》2001,22(1):135-138
曹雪芹假林黛玉之手创作《葬花吟》时 ,整体构思和意境极可能借鉴了康熙年间石庞的《祭落花文》。这不仅因为二文有相似之处 ,并且还因为石庞其人有其明显的特点 ,他极可能就是曹雪芹塑造贾宝玉形象的原型之一 ;而曹雪芹假林黛玉之手创作《五美吟》时 ,则极有可能借鉴了明遗民马銮的《咏美人三十六绝句》。这不仅体现在马作与“林作”之间有较大的有相关性 ,而且也缘于马銮与曹家的密切关系。诗歌创作的关键在于林黛玉所说的“第一立意要紧”。从《祭落花文》到《葬花吟》 ,从《咏美人三十六绝句》到《五美吟》 ,正体现了曹雪芹的这种自觉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本文就《红楼梦》如何写女性进行了初浅的探讨,认为在贾宝玉意淫之下,《红楼梦》中女性是“闺阁良友”,是受喜爱和倾慕的对象,从而证实了在当时封建礼教及各种清规戒律之下,《红楼梦》的女性很难摆脱自卑、自抑及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传统看贾宝玉的结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离魂记》到《牡丹亭》、《聊斋志异》都存在一个兼顾爱情与亲情的传统,《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宝玉也不完全否定这个传统,所以我们不宜再从反传统的角度出发对宝玉出家作太多毫无保留的、非理性的肯定。贾宝玉出家不完全是由于爱情的失意,他也没有完全断绝对家的感情。  相似文献   

19.
《大宅门》在中央电视台黄金频道的热播,堪称是 2001年中国娱乐文化业的一桩盛事。在《中国电视报》的大幅广告中,甚至出现了“一部讲述大家族兴衰的现代《红楼梦》”的措辞。断断续续看过来,笔者在惊叹于编导郭宝昌炼戏煽情的功底深厚与手段高超的同时,所感觉到的却是一股古已有之的以理杀人、礼教吃人的道学气,也就是《红楼梦》中为贾宝玉、林黛玉深恶痛绝并拼死抗争的那种浊气。 一、保家护种的圣人 在中国本土,不事扩大再生产而专门讲究皇权独裁下的平均分配与奴性大同,本是自古就有的道学传统,《诗经·大雅·北山》中“普天之…  相似文献   

20.
著名艺术大师王国维盛赞·《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并叹赏其悲剧性质“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1)在红学风靡海内外已成显学之际,如果说《红楼梦》描写了“怡红公子”贾宝玉的精神悲剧和“金陵十二钗”的人生悲剧以及代表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百年望族贾府由盛而衰以致树倒猢狲散的历史悲剧已无人置疑,那么追本溯源,要是指出开《红楼梦》悲剧描写先河的《金瓶梅》不独是一部世情小说,而且是一部赋有独特认识意义的悲剧却有点危险,不仅难以使人接受,而且也难令人信服,况且已有人断言《金瓶梅》不具备悲剧意义,《金瓶梅》人物的死亡没有深刻的震动效应而无悲剧性。然而笔者不揣谫陋,愿陈管见并就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