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现实中信仰的危机,探究了信仰的本质。阐述了唯灵论和有灵论信仰的区别。论证了共产党员信仰的科学性、可实践性。指出共产党员信仰的真理性和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作用。本文的目的在于提醒共产党员在经济转型时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新时期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众信仰的嬗变与时代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正良 《江汉论坛》2005,8(5):83-86
大众信仰是一定时期社会大众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反映出来的带倾向性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当前大众信仰的嬗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产生包括了许多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在认真检省的基础上,必须把大众信仰的时代重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时俱进,积极引导大众信仰朝着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法轮功”为何一段时期内有过为数不算少的信徒 ,这不是加以简单的批判可以打发。本文揭露了“法轮功”的欺骗本性 ,分析了“法轮功”的几条骗术 ,最后从社会和思想基础的角度对“法轮功”进行了反思 ,认为必须充分估价和了解平民百姓的精神和理论渴求  相似文献   

4.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建华 《学术论坛》2006,2(3):55-59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信奉和追求。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正确理解和牢固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是每一位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全党进行广泛深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努力解决广大共产党人理想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5.
倪红燕 《理论界》2013,(6):56-58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应充分认清自身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中奠定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努力塑造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人格形象;通过工作实践特别是制度建设维护人民大众利益、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夯实党的组织基础,脚踏实地筑牢全党及全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法轮功”的蔓延可以看出,我们部分领导干部缺乏政治敏锐性,我们一些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我们的部分党员思想混乱。总之,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效性;总结教训,我们应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素质。  相似文献   

7.
深刻揭批“法轮功”,必须瓦解其滋生蔓延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只有剖析其社会根源,并给以有力批判才会从中找到经验教训,进而增强抵御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邪说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智慧 《中州学刊》2002,(3):165-167
本文通过对原“法轮功”练习者的调查和对李洪志书籍及音像制品的研究,对“法轮功”的迷惑性进行了剖析,提出其迷惑性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表面上的健身祛病效果;打出“真、善、忍”的旗子;以超常科学的面目出现;利用并贬低宗教;强化对练习者的精神控制;注重传播技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利欲熏心者的推波助澜等。  相似文献   

9.
“信仰”之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是对“信仰”范畴较为系统的思考和研究。首先说明了“相信”、“信念”、“信仰”的内在递进关系 ,其次指出了信仰是人对世界的认同和精神的掌握方式 ,论述了信仰与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的关系 ,最后揭示了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相通和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依赖于社会成员的内心和谐及人生和谐。反思近代以来人们对宗教信仰作用的不同认识,可以看到,理性与科学可以极大地壮大人类力量,却难以满足人类的心灵、情感、人生价值及意义追寻等需求。现实中的大量物化现象都源于人的灵性、良心的迷茫与丢失。只有使包括宗教在内的信仰与理性实现互动互补,才能使人们懂得敬畏、感恩、律己、积德、行善等,从而有助于重建人的崇高信仰及追求和谐人生。  相似文献   

11.
“法轮功”作为邪教组织所以能够孳生蔓延 ,既有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 ,又有深刻的社会基础 ;既与李洪志采取的阴险、欺骗和狡诈的手法有关 ,也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有直接关系。通过与“法轮功”的斗争 ,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申来津 《学术论坛》2003,27(2):36-39
从信仰的现实形态出发 ,初步探讨了信仰本体、价值、意义和信仰心态 ,并从历史向度诠释了“信仰危机”和“信仰重建” ,预设了新时期信仰发展维度及其多元表现形式 ,并试图展示信仰新视界  相似文献   

13.
理性和信仰的合力与张力论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与信仰是人生态度的两个基本要素,如何调解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主题.联系精神生活的内容和要求考察理性和信仰的本质、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本文认为理性的批判精神与论证功能对信仰既有消解作用,也有强化意义;信仰的价值定向与意志整合既确定了理性的思索方向并提供动力支持,但也对理性实施有力的规范与监控.就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和理想境界而言,社会应保持理性和信仰两者之间合理的中庸,这需要维护两者之间必要的合力与张力.  相似文献   

14.
“法轮功”具有会道门的几乎所有特征,是封建会道门在新时期的变种。二者同样利用儒、佛、道等宗教的伪装,编造和鼓吹劫变论、有神论,以蛊惑人心,欺骗群众。会道门头目经常冒充弥勒佛转世渡人,“法轮功”首领李洪志更是自吹自己是比释迦牟尼更大的神,只有他才能度人上天堂。但二者度人是假,骗人钱财是真。在日常活动中两者均冒用气功的名义,引诱并控制急于健身强体的人们。在政治上,“法轮功”从思想到言论、从组织到行动与反社会反政府的会道门同出一辙。  相似文献   

15.
尚文华 《学术研究》2024,(2):27-36+177
理性的知识原则和信仰的良心原则是推动现代性的两大核心原则,两者分别表达了理性的普遍化诉求,以及现代人的绝对个体化和主观化诉求。“悬置知识,为信仰留地盘”是这两条核心原则之绝对差异的原理性表达:彻底贯彻,或彻底瓦解此原理是现代信仰能否重新确立的关键。克尔凯郭尔和黑格尔分别走在这两条绝对道路上:前者是罪(知识)—信仰的绝对辩证道路,通向的是现代信仰的绝对个体性和绝对主观性;后者则是知识—信仰相统一,甚至是同一的绝对思想道路,通向的是与信仰相关的现代形而上学体系。这两条道路并非如表面显示的那么对立,相反,它们都是对真理(上帝存在)如何展示在现实中,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绝对有效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思想史上,理性与信仰一直是以张力的形式存在的。这一张力不仅对人的"认识"本身带来冲击,使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能力进行更深刻的拷问与反思;而且也对人的生存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深刻揭示这一张力的思想家中,奥古斯丁功不可没,他从古希腊哲学中的"人皆求善"原则出发,靠哲学的沉思来寻求真理和至善;在无功而返后从基督教的恩典、信仰中得到了他所谓的"至善",使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张力转化成恩典与信仰之间的关系,拓宽了后人分析理性和信仰之关系的视域。  相似文献   

17.
信仰重建是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工程,信仰缺失与动摇的根本原因是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误解,是认识和实践的多维扭曲,是基本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深层错位等三个原因造成的。重建信仰主要抓三项思想建设工程: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认识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通过信仰重建,促进党的建设,通过党的建设检验和巩固信仰重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高慧斌 《理论界》2004,(5):70-71
本文从分析信仰的各种文化形式入手,论述了人类具有共同的信仰的可能性及必然性,阐明了实现"类信仰"是人类信仰追求的最高目标及实现"类信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生态平衡的实质是“和”,也就是人自身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一和谐境界的追求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中有鲜明的体现。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既有宗教自身的终极关怀,也包涵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精神。宗教信仰侧重关注人的内心心性的平衡,儒家文化侧重强调社会生态的平衡和稳定,道家文化则侧重强调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健康。这种天人合一、和谐圆满的文化精神为历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从后土信仰的发展演变,探讨了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敬惜字纸信仰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非常重要的习俗,它经历了一个从文字魔力崇拜到对文字内容敬惜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一信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