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昌盛 《兰州学刊》2014,(4):169-173
对于刑事案件的审判结果是否公正的问题,普通民众内心深处存在一个预定的"道德命令"。如果人们事先已经了解到案件的主要事实,判决结果却不符合人们的"道德命令",即使是经过公正审理程序获得的判决,也无法获得民众的接受。当判决结果与人们的道德命令所要求的结果相悖时,结果不公正感受会对审判程序产生"修正"效果,哪怕是本来按照公正程序审理的,其程序也会被评价为不公正。在人们对案件事实无法作出准确判断的"疑案"中,"程序公正效果"才会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公正与公平和平等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只有畸轻畸重的行政行为才构成显失公正;显失公正的行政行为由于其严重的不公正已构成违法的行为。法院对所有显失公正的行政行为都可以进行司法审查,区别不同情况作出变更判决、撤销判决或确认判决。  相似文献   

3.
人民法院的工作基本上可以分为法院审理判决和法院执行两大部分。人民法院做到依法公正审理和判决并不困难,但“执行难”一直最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一大顽症。生效的法律文书,包括调解书、判决书、裁定书及行政机关制作的裁定书,都需要依法严格执行,才能维护老律的尊严,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稳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法院的生效法律判庆得不到及时处理和执行的问题,即“执行难”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但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法院工作的庄重性,也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成为我国执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家庭科技》2013,(8):48-48
杨先生与常女士2005年8月经法院判决离婚,女儿杨晓(化名)由常女士直接抚养,杨先生每月支付抚养费200元。2006年,常女士与侯某结婚后,杨先生不再支付抚养费。后来常女士将女儿的名字由杨晓改为侯晓,杨先生得知后向法院起诉,要求恢复杨晓名字。法院审理后认为,常某再婚后擅自变更子女姓名,违反婚姻法相关规定,于是判决常女士在判决生效后1个月内恢复杨晓原名。《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  相似文献   

5.
陈晓宇 《理论界》2009,(8):103-104
"邱兴华杀人案"的审判引发了我国法学界的一场大争论.而此案最重要意义应该是对我国司法程序公正的观念与制度建立的舆论推动作用.维护司法程序公正,是司法实践结果最大程度公正的首要保障.对邱兴华杀人案件的审判做到程序公正,不仅是为了防止该案件判决不当的可能性,同等重要的是坚持程序公正才能为所有或绝大多数案件的公正判决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6.
前已报道,自然杂志社诉杜冰蟾汉字全息码技术不实用,要求解除汉字全息码技术转让合同一案,经长达5年多的审理,终于在1996年9月23日由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合议庭评议,审判委员会决定,审理终结,判决原被告之间订立的“关于‘汉字全息码’的技术转让合同”为无效合同,杜冰蟾应返  相似文献   

7.
在审理涉外商事案件中,最关键的是法律适用问题,它关系到涉外商事案件中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确定,关系到涉外商事案件的公正审理。  相似文献   

8.
武瑞 《理论界》2013,(9):99-102
司法审判作为人类社会自古至今解决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肩负着掌握案件事实,判断是非曲直,公平、合理解决案件争议,惩恶扬善和维护社会正义的重任。然而,自有史记载以来,司法审判中时有不公正的判决,各时代也都有冤案发生。冤案到底是如何造成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司法审理中冤案成因的剖析,分析总结其中的共性因素,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的司法审判状况,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冤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仲裁案件网上审理是将互联网与传统仲裁相结合的审理方式,不仅有利于降低仲裁成本、实现仲裁的公正、便利当事人参加审理,也与网络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相适应。网上审理分为开庭审理和书面审理两种方式,网上开庭审理可分为庭审准备、庭审调查、庭审辩论、评议和作出裁决五个阶段。实施网上审理必须具备观念、法律、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王珂瑾 《兰州学刊》2012,(1):219-221
课予义务诉讼是针对行政机关的不作为行为而专门设置的一种诉讼类型,其诉讼目的在于保障公民公法给付请求权的实现。课予义务诉讼因其诉讼标的的特殊性,在起诉条件、审理规则及举证责任等方面均有其独特的要求。对课予义务诉讼,法院可作出履行判决、确认判决或驳回诉讼请求的判决。  相似文献   

11.
法官作出判决的过程中应当进行价值选择,不进行价值选择、机械适用法律的判决难以实现法律和司法所追求的公正价值目标.法官进行价值选择,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作出,而是必须围绕有利于裁断纠纷、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司法目的要求以及遵循基本法所确立的价值秩序准则和符合正当性要求.只有这样,作出的判决才能有效地解决纠纷,并向社会传达法律和司法的公正.  相似文献   

12.
杨德文 《兰州学刊》2011,(8):208-210
我国刑事诉讼实行的是二审终审制,二审对纠正一审程序中的事实和法律方面的错误,保障准确、及时地惩罚犯罪,防止无罪的人受到错误追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我国刑事二审审理方式及主要观点和我国刑事二审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着手分析我国刑事二审审理方式,以期找得到我国刑事二审审理方式的改革之道。我国司法实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采用不开庭的审理方式进行的,这种现状极大地阻碍了刑事诉讼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实现。二审开庭审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但是笔者认为在我国刑事二审的审理方式上,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我国“以开庭审理为原则,不开庭审理为例外”的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13.
部分撤销判决是撤销判决的一种,人民法院通过作出部分判决,使违法部分的行政行为丧失效力,维持合法部分的行政行为的效力.部分撤销判决制度的理论依据有信赖保护原则、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目标和法律稳定性的要求等三个方面.目前我国的行政判决类型体系中尚无部分判决,有必要借鉴域外相关立法经验,在立法和司法中建立我国的部分撤销判决制度,完善我国的行政判决类型体系.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案件一般涉及合同案件和侵权案件两部分,其中,合同案件中争议条款的内容及解释、合同履行中的违约责任、合同解除及其后果处理以及侵权案件中权属的确认、侵权的事实及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是审理的要件及难点。较之一般侵权案件和合同案件,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结果更易受到社会的关注。但从结果看,不满意的声音常有之。为了实现知识产权案件审理的公正性,既要严格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又要适当平衡双方利益。公正是对权利人的保护,也是对使用人的规范,公正的力量应着眼于让侵权人主动停止侵权。法律不是当事人逃避责任的工具,公正的目的在于善意理解法律,最大限度地兼顾公平、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规定和实践样态来看,该程序具有启动的主动性、审理的封闭性、裁定生成的效率性等特点,可称为行政性审批模式。随着《法律援助法(草案)》将指定辩护扩大到死刑复核程序中,一直有人主张的死刑复核程序以实行控辩双方积极参与、审判中立、庭审实质化为特点的诉讼审理模式似乎将顺理成章地取代行政性审批模式。实则不然,诉讼审理模式不仅与司法现状抵牾,更面临改革成效与成本方面的质疑。鉴于这两种模式都未能协调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之间、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之间的关系,应通过渐进式改革思路,形成听证程序与准诉讼审理程序相结合的死刑复核程序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死刑复核坚持全面审理、重点审查的原则,形成对被告人不上诉或仅就法律问题提出上诉而展开的听证程序与被告人就事实问题或重大量刑情节提出上诉而启动的准诉讼程序。该模式的稳妥推进需要诉讼观念扭转、法律制度微调、机构改革等多重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举证时限制度以诉讼效益为价值取向,与诉讼公正表现出一定的对立性,其正当化的基础是诉讼经济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举证时限制度效用的发挥,需要相应的运行环境,包括程序公正的诉讼理念、辩论主义的诉讼原则和集中审理的审理模式.由于我国的举证时限制度是通过司法解释建立起来的,效力层次低且缺乏相应的运行环境,故而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对于法院判决裁定的监督手段就是抗诉。抗诉就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提出重新审理的诉讼要求。它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权利,由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行使,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  相似文献   

18.
再审程序作为一种特殊的纠错和事后的补救程序,是通过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予以撤销,对案件再次审理来保障民事争议解决的公正性。能够引起法院对民事案件再一次审理的法定事实与理由,就是再审理由。科学地设定提起民事再审的事由是为了在实现再审程序的目的——对实体正  相似文献   

19.
<正>一 判例法,是指法院在审判中作出的,能为以后审理同类案件加以援引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例。判例法制度要求。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若无法律明文规定可循,必须恪守“遵循先例”的原则,即:法院依据法的一般原则作出的判决,对今后出现的相同或类似案件具有约束力,后来的审判人员在没有新的情况变化和提不出更充分的理由时,不得作出与过去的判决相反或不一致的判决。  相似文献   

20.
沈木珠诉李世洞、杨玉圣名誉权纠纷案,经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辖,已由天津市和平区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并由该院于2011年12月19日一审判决:"诉争文章批评原告抄袭等不属诽谤,未侵害原告的名誉权。"并"驳回原告张仲春的全部诉讼请求"。此案再次把学术批评与名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