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的本质应为法的精神所统领,法的精神应以人权概括之.从法哲学角度,法的目的和归宿在于人权,法只是保障和维护人权的手段;从法治史角度,法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权从各个侧面展开直至最后集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构架理念,其基本内涵经历了从自然哲学层面向精神哲学层面、再向社会哲学层面转变的过程。要将和谐的理念融入到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去,同时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就必须确定一种模式,即法治型和谐社会,而要落实这种模式,就要确定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最高目标——和谐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人权精神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齐延平 《文史哲》2005,2(3):144-150
在一个人权精神先天欠缺的社会中,必然会出现有制度而无遵奉的状态。在中国,对人权精神共识的达成,有赖于西方人权观与东方人权观、传统人权观与现代人权观话语体系的相互开放;在人权精神的建设方面,则有赖于对自然演进论与理性建构论、本土化道路与西方化道路、政治权利优先保障与经济权利优先发展对垒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骆锐 《理论界》2012,(5):42-43
法的精神在法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倡导一种动态的精神追求;在法律的功能上,更多地侧重于在事情和事中对经济主体进行价值指引,它平等公正地对待各法律主体的利益,从各法律主体的利益结合点出发,努力促进各法律主体通过价值指引的方式来消弭冲突和对立,进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本文以经济法为例,从法的概念这一新角度出发探讨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法和法律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学范畴。法是社会公众意志认同的具有普遍拘束力的行为准则,它本质上是一种隐含于法律又超然于法律的公民意志;法律则是由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反映统治集团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它本质上是体征化、条文化了的权力意志。法的精神是社会正义,是人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精神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既是一种理想目标,又是人们在追求这一目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它是人们信仰体系、知识水平、道德素质和职业态度的综合反映。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我们需要的是全面的社会主义精神,即经济领域讲究效率原则,政治领域讲究公平原则,文化领域讲究个性原则;而理性原则是效率、政治、个性三个原则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7.
要发挥并强化中国法治建设的作用,就必须重视法治的价值建构。强调法的价值追求是非常必要的,它将使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更具有创新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林金贵 《理论界》2006,1(10):33-34
行政法作为与宪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部门法,行政机关的依法执政能力直接决定着宪法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从探讨当今中国宪法精神入手,阐述了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与贯彻宪法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而指出了“以人为本”、“人权至上”是当代宪法和依法行政的最高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宪法应当体现反特权的人权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全面深入地阐释反垄断法的基本精神,提升对反垄断法的理解和认识,是健全反垄断法治的基本要求.运用法学原理与方法阐释反垄断法的基本精神,有助于观察与解释竞争现象,有利于指导反垄断法的制订与实施.反垄断法内含着竞争、自由、公平和公益精神,反垄断法是竞争促进法、自由保障法、公平奠定法与公益保护法.反垄断法的精神常常表现为具体的反垄断法价值及其追求,而反垄断法的适用实际上是反垄断法的价值冲突及其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与“法治”密不可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构建一个法治社会,而构建法治社会之前提则又在于培育法治精神,因为没有法治精神的法治社会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法制社会,根本没有和谐可言。  相似文献   

11.
人权是法治的逻辑起点和最终价值目标,人权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全面推进人权法治建设应以中国核心价值导引和问题导向为逻辑起点,其基本原则是核心利益法定化、人民主体程序化、法律地位平等化、人权国情现实化,并应从人权立法的领导权、主导权、评判权和民主权四大方面优化人权立法体制,重点强化经济权、政治权、社会权、文化权和生态权益的法治建构。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中必须树立合作协商的美德、保持相对的社会均衡性、发挥教育的先导性;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键在于深化法治实践、增强法治主体的高参与度、实现法治根基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3.
强烈的主体意识、自由思考的百家争鸣、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和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是战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它不仅直接驱动着战国社会的转型,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集结与创制有着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企业精神的树立和培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企业的灵魂。为此,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加上企业管理人员的率先垂范作用,才能使企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与法治精神在以人为本、维护人性尊严等方面存在着内在的契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改造传统法律文化,将法治精神本土化,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拥有悠久的法制史,但始终未能从内部孕育出法治的精神,是值得深思的。追溯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一个系统的法治再造工程,是目前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企业精神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 ,正在悄悄崛起 ,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企业精神理论起源于 80年代初期的美国和日本 ,由于企业管理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差异、社会制度的区别 ,在美国称为“企业意识”或“公司文化” ,在日本则叫做“经营理念”或“企业哲学” ,只有我国才叫做“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全体人员活力的集中体现 ,是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企业精神标志着一个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特征性的价值观和战略眼光。当前 ,我国商业企业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考虑 ,进一步解放思想 …  相似文献   

17.
转型时期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权利、法治意识和自由、平等观念不断增强,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意识不断高涨,利益失衡导致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不断加剧。而城市法治精神是城市人们对法治理想及其价值目标的主观把握、对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完善的城市法治精神能有效引导人们自发、自觉地向民主、人权、平等、正义、秩序等法治方向发展,能妥善协调和消解社会矛盾,促进城市和谐发展。要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必须努力构建城市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将对法的批判纳入到"普遍的人的解放"的发展路径的起点,对法的批判是政治批判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马克思对法的批判需放入法学发展史的脉络中审视.历史法学与黑格尔法哲学关于如何编纂民法典的形式对立是二者对于法律本质分歧的实质对立的表现.马克思通过批判历史法学派得出应从历史回到现实;基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人权的核心即"私有财产"是马克思从政治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的关键纽带,最终升华至"普遍的人的解放",自由优先于法学领域的最高价值正义,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对法的批判的独特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9.
法治现代化与法治精神具有依存性、统一性和互动性.法治精神是法治现代化的必备要素,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缺乏法治精神,无论制度如何完善,都不可能是成熟的法治社会.而且,法治现代化建构的路径是一条从法治精神到法治社会,再从法治社会到和谐社会的路径.和谐社会作为高层次的法治社会,作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想社会,同样需要以法治精神为基石.  相似文献   

20.
只有平等地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公民利益和意志表达的权利,特别是保障他们选择法的创制主体组成人员的平等机会,才有可能正确地认识、协调和化解各种矛盾,也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代表机关所创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准确反映全体人民的真实意愿,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才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