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提出者和拥护者都对语言文化间的沟通交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和手段却南辕北辙,乃至水火不兼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普遍倾向于从对立视角解读归化和异化的关系,将其比作矛与盾的交锋,认为文学翻译要想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必须在翻译行为实施的战略上作一番权衡和取舍。儿童文学因为读者的特殊性以及其固有的语言特点,需要更加合理的把这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结合,最大程度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2.
儿童文学是我国文学、文化领域不可获缺的角色.它为丰富广大儿童的阅读体验、积累儿童的文学素养做出了卓著贡献.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是其美学价值.重视儿童文学创作的美,并分析美,对挖掘各类作品的教育价值很有意义.本文中,笔者对杨红樱与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比较,从探讨他们的美学价值出发,进而拓展人们对其作品的欣赏...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书籍也是珍贵的物质传媒媒介,但这些不利因素也只是减慢了《三国演义》的传播速度,其蕴含的巨大艺术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显现,最终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唤醒了客我与主我的内在交流,读者在传播的过程中参与了形象的再塑造,切实拉近了文化与被传播者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一直以来其地位和作用得不到重视。随着“文化转向”的兴起,译者的主体作用逐渐凸显。本文试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层面出发,通过对翻译主体的界定,揭示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内涵及表现,并选取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表现,进一步肯定翻译过程中适当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审美人类学"既有意识地不同于"文学人类学",也有意识地不同于"艺术人类学",因为"人类学美学"的重心是在美学上,"审美人类学"重心落在人类学上。审美人类学从具体的审美现象提升到美学的层面,这中间有好几个层次的跳跃。最早还是为了广西师大的学科建设,来做审美人类学的,可以说是从边疆、从边缘起步。这段时间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发展,感到"审美幻想理论"对于说明中国经验是一个有效的理论,我想结合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来进一步阐释它,在理论上进一步发展它。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文化传通的重要载体,翻译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不能脱离文化因素。做好翻译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文化现象,任何翻译如果脱离文化因素就要直接影响译文的可接受性效果。文章列举大量的藏族文化现象,尤其是牛粪文化现象,阐明了翻译与文化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7.
审美人类学的重心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和视野研究不同民族的"美学"现象,它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前提是在承认和尊重不同民族审美现象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来研究人类美学的共同特征或本质.审美人类学以对传统美学研究的反思为出发点,是生活世界的美学,同时也是一种经验研究,它有助于把西方传统的美学研究从形而上学转变为一种确切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受时代影响,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趣味在发生变迁,以中国传统杂技为例,从单纯欣赏杂技有惊无险的高超技艺,到“技”和“剧”并重的杂技剧的出现,以及杂技与舞蹈、外来文化的融合,借助声光电等高新技术手段烘托舞台气氛,展现给大众饕餮盛宴,充分体现大众审美的多元性、全球性和后现代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不确定性源自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指称的不可测知性.诗词的多值性给了读者充裕的想象空间,而翻译的过程却要将这种多值化解为单值.针对这一点提出在翻译意象并置引起的不确定性时,可以采用DT(disjointed translation)模式;在其他情况下,要利用互确定性和诗性思维对原诗词进行分析,用音乐性的节奏或对意象的操控来消减"多值-单值"的损失,同时赋予诗作以新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不同地区文化开始进行密切的互动交流、融合,民俗文化对外翻译也在这一环境中得到有效推动。传统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不仅要按照民俗文化表面意义进行翻译,还要挖掘文化背后的深厚内涵、文化身份属性,才能使目的语国家受众理解区域的民俗文化。本文主要以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宣翻为例,探讨如何对民俗文化进行翻译与介绍,才能传达出民俗文化所包含的身份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歌曲《青春舞曲》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民歌,它的创作者——歌王子王洛宾通过多年搜集、整理和改编,让世界人民了解到新疆人民的情感世界是多么丰富灿烂.活泼的节奏和动感的旋律使民歌小曲转变为家喻户晓.如今,从民歌歌手到港台歌星再到"超女",对这首作品解读随着时代变迁一直进行着调式、节奏等的转型.本文就新疆民歌《青春舞曲》为例,探究当代音乐存在现象与变化趋势,运用当代文艺思潮与审美文化知识从而进行解读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桂冠,现有的古诗英译文本最早可上溯到明代,清末民初以来,翻译者一直奉严复先生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为金科玉律,但不忠实的翻译比比皆是,尤以古诗英译为代表.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策略也就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交际翻译理论.从纽马克的交际理论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傣族和彝族为案例,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的审美效果进行了分析,在肯定其审美价值的同时,对如何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融合下,"互联网+红色文化"的模式开启了爱国主义的新宣传时代,本文以红岩联线官网为例,了解红色文化和红岩精神,分析了网络红色文化的审美特征:一是史料图像的严肃之美;二是宣传图像的崇敬之美。认为网络红色文化图像的运用使其传播更加广泛、内容挖掘更加深刻,从而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激励人们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15.
翻译过程是把原文的文字信息和场面信息传递到译文的过程。场面信息在传递原文信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翻译的关键所在。每个词都有固定的感情色彩,但进入一定的语言环境之后,感情色彩会发生转移,其转移要依靠场面信息。本文从信息论的角度,结合词语的动态性探讨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场面信息中的变化以及汉朝翻译中场面信息与词语感情色彩的转换关系,试图归纳场面信息的识别方法与依据场面信息最终确定词语感情色彩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吴星  陈昆 《中国民族博览》2022,(13):134-137
民间舞蹈源自民间并广为流传,还与民俗文化、即兴表演等多种风格相衔接,在舞蹈形式上,稳定性和娱乐性程度较高。少数民族尤其是中国蒙古民间舞作为其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熠熠生辉。《格格其玛》作为其间的翘楚,从该舞蹈出发,以挖掘中国蒙古民间舞的审美价值,深入挖掘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更好地实现对民族舞的传承和发扬。本文概述了《格格其玛》的舞蹈艺术形式,进一步总结了中国蒙古民间舞的审美价值,为实现中国蒙古民间舞更好地发展提供可行性借鉴。  相似文献   

17.
思扬  王进 《中国民族博览》2016,(10):175-176
在媒介融合下, “互联网+红色文化”的模式开启了爱国主义的新宣传时代,本文以红岩联线官网为例,了解红色文化和红岩精神,分析了网络红色文化的审美特征:一是史料图像的严肃之美;二是宣传图像的崇敬之美.认为网络红色文化图像的运用使其传播更加广泛、内容挖掘更加深刻,从而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激励人们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18.
许多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中的误译进行过大量研究,但是从翻译伦理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尚属空缺。本文基于Chesterman所提出的四种翻译伦理模式,探究误译是由于特定文化意象、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和诗学等因素造成的,旨在说明:译者翻译伦理观要受到时间的限制和特定历史的制约,这无疑给误译现象提供了契机。此外,译者不可能将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并重,他只能遵循其中的一种或侧重几种翻译伦理模式;一旦译者确定了自己所遵循的翻译伦理模式,就应该自觉地调整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西周时期至春秋中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学史和汉语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对《诗经》满译本的研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汉文典籍及满文翻译的特点,同时对理解满汉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态翻译学始于我国,标志着我国翻译学国际化发展的新起点,为译学理论领域增添了全新的研究范式。社科类文本涉及多个社会科学领域,文体多样,受众广泛,贴合生态翻译学整体关联、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大主要特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