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匈奴民族从公元前8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10世纪,而其遗民则构成了突厥族和蒙古族的主要成份。这个民族的活动范围极为辽阔,东起乌苏里江,西达大西洋沿岸。影响遍及欧、亚、非洲(指汪达尔在匈人的驱赶下占领了北非)。曾震撼古代两大帝国(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但是,匈奴王国曾两度崛起,一次在亚洲,一次在欧洲,其兴起也迅,其败亡也速,其原因在哪里呢?特别是曾在欧洲存在90余年的匈奴王国,现在除了一个神话般的名字外,没有任何可供考证的文物留传下来,因而匈奴的历史成了千古之谜。要解答上述难题,最好从民族学上方面进行探讨。任何一个民族兴起时,受到多种聚合力的作用,往  相似文献   

2.
在匈奴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过去的学者们惯用“早期匈奴文化”或“前匈奴文化”等概念,用以表示匈奴文化的前身。不加区别地把匈奴本体和别部、真正的原始的匈奴和后加入匈奴联盟的成员混为一谈,因而把许多非匈奴文化的外来因素也都包含在内,导致了在匈奴起源问题上的诸多分歧和混乱。“原匈奴”概念的提出旨在把匈奴本体的族源问题从整个汉代匈奴的族源问题中区分出来,把匈奴核心民族从匈奴联盟建立和扩张过程中加入和被征服的众多从属的别部中区分开来。“原匈奴”专指真正的匈奴主体民族的前身,“原匈奴文化”指匈奴主体民族创造和使用的核心文化。  相似文献   

3.
匈奴语试释     
关于匈奴语言,国内外学者探讨不少。但由于匈奴人没有文字,现时留下的匈奴语汇是两汉人用汉语音译保存下来的,其能依据文献探求语义的只有几十个,所以研究起来相当困难。不过,经过多年的讨论,一般认为匈奴语是阿尔泰语系中的一个语族,但究竟属蒙古语族,抑或属突厥语族,尚未定论。在国外,东方学者大多主蒙古语族说,与此相反,西方学者则大多主突厥语族说。在国内,也历来有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两种说法。但是,从我所能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一般是指从公元4世纪至公元15世纪这段时间。虽然匈奴人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衰落,但由于中世纪北方游牧文化是发端于公元前3世纪兴起的匈奴人,且其兴起时间正好是古代和中世纪的交替时期,因此在本文中匈奴人也属探讨之列。中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实际上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那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拟从抄掠、和亲、内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匈奴语管见     
匈奴是我国的古代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它在大漠南北及中原,先后活跃了五百年。对匈奴民族的族属问题,学术界进行了长期讨论,但至今尚无定论。目前的西方学者中认为匈奴是突厥族的占多数,东方学者大多主张蒙古族说。辨认古代民族,语言是最重要的根据。本文对匈奴单于名号等用汉字音译记载的匈奴语词语,用国际音标将其还原成粘着语(因突厥语与蒙古语都属粘着语),然后与蒙古语做比较,探讨它们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西汉元帝时(公元前48年——前33年),王昭君远离中原,来到匈奴地区,与呼韩邪单于成亲,从而加强了汉与匈奴间的关系,发展了两族人民间的友好团结,成为后人称颂的历史名人。王昭君其人其事,在我国早已成为一则妇孺皆知的佳话。不少地方戏剧、曲艺、民歌和民族器乐,都有“昭君出塞”一类题材的作品,就是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7.
李陵为汉代的一位名将,战败投降匈奴;拓跋氏为鲜卑族的一支,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黠戛斯为古族名,于唐太宗时归附唐朝,约于10-12世纪大批移至天山西部地区。从表面看来,李陵、拓跋氏和黠戛斯之间没有多少联系,但由于李陵新的婚姻、其后代的迁徙及婚姻,如同一根纽带将三者连在一起。而且通过对这些关系的考察,可以进一步分析少数民族的寻根现象和认同心态。从长远来看,寻根和认同有利于少数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也便于与汉族沟通。  相似文献   

8.
1986年蒙古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匈奴遗存考古分队考察了扎勒泰沙漠地区的古匈奴墓葬群(公元3世纪—公元2世纪),同时还调查了16—17世纪封建割据时期的蒙古人墓葬,发现了一些其主要历史时期的遗存,并对大量的墓址和岩画作了记录。通过对墓葬的发掘,发现了劳动工具、武器、日常用具等遗物,同时发现的还有古人类学的材料,它们对于研究各个地区的民族起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元4世纪,中国北方正值我国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的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氐、鲜卑、羌、匈奴、羯等各个少数民族在各自领袖人物的带领下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这些少数民族领袖中,有一位气度恢弘才干非凡的人物,他就是氐族政权领袖、前秦皇帝苻坚。在他的治理下,前秦一度成为十六国时期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政权。但由于淝水一战的惨败而使国家解体,最后使统一的时间向后推迟了二百多年。苻坚的失败固然有其自身的失误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规律,但偶然性的因素也是造成历史最终走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塔里木盆地的古代居民,匈奴族的兴起,匈奴国家同塔里木盆地诸民族的关系,汉通西域与匈奴争夺西域的性质,并用史实批评了吐尔贡·阿勒玛斯的《匈奴简史》《维吾尔人》中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1.
旧史所称“五胡十六国”的一百三十多年间(公元三0三年—四三九年),中国境内先后出现过賨、匈奴、羯、汉、鲜卑、氐、羌等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首先是賨人建立的大成国。 賨人又称板循蛮,郭璞称之为僚人,唐代又叫南平僚,宋代叫渝州蛮。賨人这个称呼,开始于汉代。汉初,賨族的普通老百姓“岁入賨钱,口四十,谓之賨民。”(谯周《巴记》)这就是賨人称呼的起源。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族源,众说不一。主要有: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二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一部,三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公元910年前后)由彭瑊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笔者认为,“南入”、“东来”都不能成其为土家族族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任何民族不可能不与其他民族交往和互相影响,甚至有一部分融合于别的民族,成为另一个民族的成员。“南入”、“东来”的因素不能说没有,但研究某个民族的族源,把加入的部分作为主要成份是不适合的。特别象自称“毕兹卡”(本地人)的土家族族源,应该从这个民族  相似文献   

13.
(一) 铁勒稍加回顾,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国—所谓的东突厥在公元744年被本民族中的回纥部所灭,这就是所谓的回纥帝国。关于回纥《新唐书》有这样的记载:“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称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新唐书》中所说:“回纥其先匈奴也,”与“匈奴帝国崩溃以后,许多游牧国家同北亚第一个游牧帝国—匈奴融合在一起”的观点一样,不能置信。该书中谈到的高车和  相似文献   

14.
“契丹”源流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唐宋之际盛极一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个强劲的民族却在金、元以来的八百多年间消失得难觅踪影!契丹族在我国古史中最早见于《魏书》,且与勿吉、库莫奚等族一样单独立传。所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15.
桑弘羊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厉武以讨不义,设机械以备不仁""无手足则支体废,无边境则内国害"及反对汉与匈奴和亲等三部分所构成。桑弘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汉朝认真对付匈奴的原因及方略,并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国家是否应把施政的主要精力放在治理边疆民族地区这一重要问题,从汉与匈奴和亲不可能达到双方修好的目标、汉与匈奴和亲有损汉朝皇帝的颜面两个方面阐述坚决反对和亲的理由。桑弘羊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受传统"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又受前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影响,还与当时边疆地区的安全形势和民族关系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桑弘羊的民族关系思想虽有一定的偏激之处,但对西汉王朝民族政策有着较大影响,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桑弘羊虽在政治斗争中失败惨死,但当世和后世之人却给予他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16.
试论慕容鲜卑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的慕容部在同匈奴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因而能入主中原,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家。  相似文献   

17.
在横扫欧洲的1848年革命中,匈牙利革命占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对它给予怎样的评价才恰如其份?这是1848年欧洲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一) 自从1526年匈牙利军队在莫合赤战役中被土耳其军队击溃,强盛一时的中世纪匈牙利王国复灭后,匈牙利就逐渐陷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到1848年革命前,匈牙利已完全成为奥地利的附庸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依附于奥地利。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他派驻在佩斯的总督掌握了匈牙利的军政大权;形同虚设的匈牙利议会不仅毫无权力,而且被哈布斯堡王朝强迫从佩斯迁到靠近维也纳的波若尼城,严加控制;哈布斯堡王朝还不准匈牙利拥有自已的军队,而奥地利军队则横行在匈牙利各地;匈牙利的一切民族文化也都被禁止,德语被定为官方语言。在经济上,匈牙利成了奥地利的原料  相似文献   

18.
希伯来文学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之间,是世界四大文学宝库之一。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希伯来民族从氏族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以及封建萌芽时期一千多年中的发展历史,展示了希伯来民族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广阔生活画面和精神面貌。它是世界古代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珍品,是我们研究人类童年时期的宝贵历史资料。 希伯来文学由犹太教《圣经》和《次经》(或称《经外经》)两大部分组成。犹太教《圣经》是犹太人被巴比伦帝国俘囚之后,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之间整编而成;《次经》则是后人编辑的。它们中的大部分是民间的集体创作、少数是无名氏的作品。这两部由古希伯来民族历代积累起来的文献又是各种文学体裁的总集,既有神话、  相似文献   

19.
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生于北魏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死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三月,终年三十三岁。他五岁登基,在位二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鲜卑族的一位年青有为的皇帝。他颁行俸禄制,反对北魏官吏贪污舞弊;颁行均田制,促进北魏农业生产的发展;颁行三长制,编订北魏户籍,安定社会秩序;并把北魏国都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改革鲜卑族的旧式衣服;禁说鲜卑族语言,提倡汉语“正音”,以汉语作为北魏通行的语言;改革鲜  相似文献   

20.
高车是继匈奴、乌桓、鲜卑之后活动在我国古代北部边疆地区的兄弟民族。它在我国历史文献上最早出现于东晋哀帝隆和二年(拓跋代国昭成皇帝二十六年,公元363年)。自此至公元541年高车王国灭亡,近二百年间,它一直是北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活跃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活动,是我国东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在反对当时我国另一个少数民族柔然所建柔然汗国奴隶制统治方面,它不仅在漠北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而且还通过西迁,在今日新疆东部建立了强盛的高车王国,并同柔然汗国展开了更加艰苦而卓绝的斗争,最后终于促使柔然汗国走向灭亡,从而推动了漠北和天山南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