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花东》480卜辞的释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江苏 《殷都学刊》2008,29(3):24-32
《花东》480版上,共有六条卜辞,涉及到的人物有祖甲、祖乙和妣庚;王、(武)丁、妇好;大子、子灵等。祭祀的种类有 、彡。瑞玉的种类有吉(圭)、珥。祭祀以外的事类有“在断,来狞自 ”、“在 ,来自 ”及嘉( )字不同于王卜辞中的“娩嘉”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花东H3卜辞中的“■”为丁,是日名,有的是生者,有的是死者,活着的丁是尚未即位的武丁,卜辞中的王是小乙,H3卜辞的占卜主体应在小乙时代。  相似文献   

3.
曹定云 《殷都学刊》2009,30(1):7-14
花东H3卜辞中占卜主体"子"是羌甲之后一支的"宗子",是重要的王室成员.他与"太子"(预定的王位继承人)和小乙之子"丁"(武丁)都是重要的"王位"竞争者,武丁并非法定的王位继承人.但武丁十分英明,在这场权力竞争中,他设法取得了"子"的支持,从而较顺利地夺取了王位.  相似文献   

4.
卜辞中"祖乙"作"乙祖"这类现象,前人在判定其所指是否为同一人的问题上有些分歧。本文在梳理这类卜辞后发现甲骨卜辞中像"祖乙""乙祖"这类共现于一版的辞例不少见,且这种情况在甲骨文中主要出现于武丁中期的卜辞,从共时层面来看,是某段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因此认为这是一种庙号倒称现象,二者所指为同一人。  相似文献   

5.
从殷墟花东H3卜辞排谱看商代弹侯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江苏 《殷都学刊》2009,30(1):15-29
H3卜辞主人"子"以向武丁献玉为始终,期间有弹射、祭祀、燕飨、弹侯事类的占卜.把"子"从事的这些事类与文献、金文结合研究,可以看出,弹射、燕飨、弹侯与西周春秋时期的择士之射、"乡饮酒礼"、大射的过程基本相同.H3卜辞"弹、祭祀、燕飨、弹侯"事类,反映了其主人"子"在武丁统领下"弹侯"活动一个完整周期.以地下考古实物印证的西周、春秋时期举行的带有养老、议会性质的乡饮酒礼、大射礼于一体的礼制,其实早在商王武丁时期,已经成为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这对中华民族文明的探源,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師)组卜辞"壬午卜扶,奏丘日南",与《左传》"日南至"为冬至、《周礼》"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相印证,提供了一个冬至干支壬午;小屯南地出土的■组"奏岳"卜辞提供了另一冬至干支丙戌,两者相差365天,是前后两年的冬至。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武丁年表为标准,以小乙在位10年、武丁在位59年为范围,把与"奏岳"卜辞共存的小屯南地■组卜辞记载的月份干支作为边界条件,搜索科学历表中的冬至干支,得到"奏丘"卜辞的天象年代为武丁28年(前1223年),"奏岳"卜辞的年代为武丁29年(前1222年),证明■组卜辞的年代为武丁中期。冬至干支断代法开辟了卜辞天象断代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五祀"祭祷与楚汉文化的继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 《江汉论坛》2004,(9):95-101
近年来出土的有关"五祀"祭祷的简文,证明古代贵族按照等级祭祷家居之神的说法是错误的,至少大夫以上的贵族应当恒祭"五祀",并无等级之别,郑玄关于前者为周礼、后者为商礼的经注并不可靠.楚地出土简牍资料也部分地支持了章太炎在<大夫五祀三祀辨>中提出的论点--<礼记·祭法>在"五祀"的基础上,吸收了楚地广为流行的"司命"和"厉"两种神祗,形成所谓"七祀".根据楚地出土简牍的相关记载,还可对"五祀"的名称和顺序在历史流变中产生的变异进行复原.  相似文献   

8.
祼祭是晚商时期经常举行的祭祀活动。在祖甲时期的出组卜辞中,祼祭逐渐规范化、礼仪化,比如祼祭日期的选择、复合祭祀的搭配,都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别是"夕祼"与"蓺祼"卜辞有规律地出现,表明祼祭已是一种程式化的祭祀活动。"夕祼"与"蓺祼"是对贞关系,二者皆为祼祭之前的预备性祭仪,只是举行的时间有别。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殷墟甲骨文妇妌材料的爬梳整理,我们可以确定妇妌至少有过两次生育,分别为武丁时期某年的戊寅日与某年殷历二月的辛丑日。妇妌还曾参与征伐龙方的战争。妇妌经常参与农事活动,卜辞中履见"帚妌乎黍于丘商"之语,那么丘商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区,也有可能是妇妌的封地。妇妌还参与了管理甲骨的活动,经常以示者的身份出现。卜辞中常常向母庚进行■祭藉以攘除妇妌的灾祸。妇妌还参与了祭祀,有■祭、宜祭、■祭,身份极其尊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组、宾组王卜辞中、、燎等祭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早期卜辞中的祭祀多为具祈请禳祓动机的事祭,有别于以后各组卜辞中的祭祀。历组卜辞中的祭祀也具有祈请禳祓的目的,其时代宜定在卜辞时代的早期。即武丁、祖庚时期。  相似文献   

11.
历组卜辞时代之争是甲骨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争论的核心是该组卜辞中的"父丁"所指:一说"康丁",一说"武丁"。此文在梳理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学者已经研究过的一些事项内容进行补充,并通过系联"小乙-三且(祖)-父丁"这一祭祀次序敲定了历组卜辞是武乙、文丁时代卜辞。由此,也论证了为历组卜辞时代提前服务的"两系说"的使命终结。  相似文献   

12.
孙延政 《东岳论丛》2024,(3):107-116
公元712年,唐睿宗在一年之内亲祀南、北郊,这种行为在整个唐代仅此一例。其中,与亲祀南郊同月进行的还有亲祭太庙、亲耕籍田,这与贞观三年、永徽三年祭太庙—祀南郊—耕籍田的亲祭模式一致,折射出睿宗意图将本朝与武周至中宗这一时段划分开来,恢复贞观、永徽故事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在睿宗登基后的一系列重大政治改革中亦有体现,虽然在他执政中后期出现了恢复二陵名号、加则天谥为帝的事件,但这并未改变“走出后武则天时代”的历史趋势。亲祀北郊的背景在于,为患多年的东突厥于此时向唐朝请求和亲,睿宗认为自己施行的保守对外政策已获成功,边境问题已经解决。改元“延和”则代表着他期盼在未来,唐朝与周边民族尤其是突厥的关系能够继续保持缓和。  相似文献   

13.
《商代周祭制度》,常玉芝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在殷墟卜辞特定时期所见的周期性举行的翌、祭、、协、彡5种祭祀,是董作宾在《殷历谱》(1945年)中首次发现的。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1956年)中,进一步进行探讨,将5种祭祀名之为“周祭”。岛邦男也专门注意这一史实,在《祭祀卜辞的研究》(1953年)——《殷墟卜辞研究》(1958年)中作成了祀谱。台湾的许进雄则在《殷卜辞中  相似文献   

14.
杨天宇 《文史哲》2004,(3):91-96
关于西周的郊天礼,郑玄出于其"六天说"和"感生说",认为郊天与圜丘祀天有别:郊天是祭五帝,圜丘祀天是祭至上帝。王肃否认郑玄的"六天说"和"感生说",认为天唯一而己,不得有六,郊天与圜丘祀天是一回事。又郑、王两家皆以为行郊天礼必于国郊,且有坛。至于举行郊天礼的时间,郑玄以为圜丘祀至上帝在冬至,而郊祭五帝在夏历正月。王肃则提出所谓冬至、启蛰二郊说。礼书中还有立春郊之说。其实西周时期并无所谓圜丘祀天之礼,祭天唯郊礼而已。行郊礼也并非在国郊,"郊"字只可作祭名看,且行郊礼也不一定有坛。西周时期行郊礼时间的常制是在周历四月、夏历二月。冬至郊、立春郊,或启蛰郊之说,不过是据后世历法以推周制,并非周礼之实录。  相似文献   

15.
刘宗迪博士以汉末"传西王母筹"运动发端于关东为据,提出西王母信仰或神话发源于我国东部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其所说《管子》中《轻重己第八十五》中有关"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出祭王母"的记载也不能作为西王母信仰或神话源于我国东部的根据。仔细推敲,其"西王母信仰源于上古时代的秋尝仪式"、"西王母的原型则是秋尝仪式上祭拜的祖妣之神"的观点也不乏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殷墟花东H3 卜辞主人"子"研究>是韩江苏博士在北师大师从晁福林先生攻读博士期间的学位论文,经作者修改完善后由北京线装书局收入"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第二辑)",于2008年7月正式出版.这可说是甲骨学界的一件喜事,更是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研究领域的一件盛事.  相似文献   

17.
历组卜辞中的"日月有食"卜骨根据历组卜辞的分类分群,从其字体特征看,应属历组二B类丙群,时代上应属祖庚后半期."日、月有戠"卜骨分"日有戠"和"月有戠",前者次序由历组卜辞二B类乙群到二B类丙群;后者属历组卜辞二B类乙群.两者时代为祖庚中晚期.  相似文献   

18.
君权神授时代,"受命于天"是王朝宣示合法性的重要方式。历代王朝借助一系列充满神秘色彩的理论和实践,来证明君主们的"受命于天"。出于政权更迭的需要,原无关涉的太昊与伏羲在五德终始说中合体成太昊伏羲氏,以帝王之首的身份助力新生政权的稳定。每当皇嗣艰难,王朝统治者举行高禖祀祭拜太昊伏羲氏,祈求皇子以继承大统。尤其是政权合法性遭遇挑战时,更需祈神赐予受天命之皇子以维系万方。为从治统上证明王朝合法性,统治者建构了以太昊伏羲氏为首的帝王世系,并通过陵祀和庙祀以明治统之绪,寄望王朝在政治祖先的荫庇下千秋万代。  相似文献   

19.
今有学者混淆甲骨文合祭、周祭、祊祭等不同种类卜辞对祖先祭祀顺序的不同要求,否定王国维等学者对商先公先王世次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上甲至帝辛世系为序,就《殷本纪》所载商先公先王世次及甲骨文祭祀先公先王顺序涉及到的学术问题展开讨论:一、合祭卜辞在各类卜辞中均有,可根据祭祀目的、种类、规模,有选择性地挑选商先王、先妣祭祀。祭祀顺序有顺祀也有逆祀。周祭卜辞只出现在出组、黄组卜辞中,它是以翌、祭、■、彡五种祭祀,严格按照商先王即位顺序,“依其世次日干,排入‘祀典’一一致祭”,不允许人为调整。黄组中的祊祭卜辞时代属于文丁、帝乙时期,其致祭次序依先王名在旬中(由甲至癸十日)的位次而定,与先王的即位顺序无关。三种祭祀卜辞中先公先王祭祀顺序不可混为一谈。二、商先王之间的辈分是学者在周祭先公先王次序的基础上依据《殷本纪》等先秦典籍考定的。即周祭商先公先王的祭祀顺序与《殷本纪》结合研究得出的商王世系,是历史上真实的商王世次。可以用该成果校勘《殷本纪》等历史典籍,但校勘的目的不是给原书修改错误,修饰文字,而是正本清源,便于对古籍《史记·殷本纪》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河南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是近年出土的一批属于“子”的非王卜辞,其中有关一位名丁的人的身份,一直未见讨论。本文就花东甲骨中对丁的描述,区分与丁有关的甲骨为绝对材料和相对材料两堆,复应用语词的系联、语义的对比、句型的分析等方法证明丁是活人,且应该是当时王朝的主宰者──殷王武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