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梯田悬念     
2012年初,继内蒙古元上都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12年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又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2013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这意味着又一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将有望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可以预料的是,关于哈尼梯田的新一轮关注热潮,将要到来。  相似文献   

2.
哈尼梯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梯田文/黄绍文若干个世纪里生命与血汗的堆积,让哈尼族人把无数座山变成了梯田的世界。尽管地处边远不为人知,但终于有人赞叹———哈尼人的梯田,世界奇迹层层叠叠数百级乃至上千级的梯田,似道道天梯由山脚直逼山顶,气势凌霄,搏空荡宇……这就是世界奇迹———...  相似文献   

3.
彩云之南哈尼族聚居的哀牢山区,山山岭岭梯田散布在云雾山间。数百级乃至上千级梯田层层叠叠,从河谷水边到云雾深处,突破时空,作古与今的连接,人间天上的沟通。美丽壮观的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寻求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和谐生存空问的伟大创造,是哈尼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哈尼梯田历经上千年的垦殖,是人类发展生态农业的伟大创举,是世界农耕文化史上的奇迹。山岭雕塑春日的早晨,我们行进在连绵  相似文献   

4.
梯田和梯田文化,是云南省红河州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及“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哈尼梯田无疑将发挥特殊的作用。为此,我们采访了从哈尼梯田的故乡走来的全国政协委员陈军。“森林、村庄、水系、梯田”是哈尼梯田能够沿续到今天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陈军委员介绍说,这4个因素的合理运行,形成了林养水、水养村、村养人、人耕田的良好的生态循环模式,是哈尼梯田得以维系至今的重要原因。“听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深切地感到建设…  相似文献   

5.
哈尼梯田成功申遗为哈尼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依托梯田稻作促进哈尼族发展是其发展的趋势。然而现阶段由于梯田稻作经济价值较低,猛懂村选择了香蕉种植,香蕉种植破坏了哈尼梯田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本文就挖掘梯田经济价值、保护哈尼梯田文化和开展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哈尼梯田成功申遗为哈尼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依托梯田稻作促进哈尼族发展是其发展的趋势。然而现阶段由于梯田稻作经济价值较低,猛懂村选择了香蕉种植,香蕉种植破坏了哈尼梯田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本文就挖掘梯田经济价值、保护哈尼梯田文化和开展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若干个世纪的生命与血汗的堆积,让哈尼族人把无数座山变成了梯田的世界。层层叠叠数百级乃至上千级的梯田,似道道天梯由山脚直逼山顶,气势凌霄,搏空荡宇……这就是世界奇迹──哈尼梯田。哈尼梯田主要分市在哀牢山南段红河的部分流域、藤条河流域和李仙江部分流域(台称三江流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内哈尼族聚居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是梯田最集中的地区。从总体上看,梯田的分布规模从元江(红河)水系向西至澜沧江水系呈逐渐递减的态势,梯田的分市区域与哈尼族的居住区域基本一致。哈尼族源于青海、甘肃、四川和西藏接台…  相似文献   

8.
梯田文化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富有创造精神的云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这其中云南少数民族群众创造的梯田文化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笔。云南少数民族开垦梯田的历史十分悠久。古书《蛮书》中就有记载说:“蛮治山田,殊为精好”、“浇田皆用源泉,水旱无损”。《南诏德化碑》中也记载有“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的种稻历史。云南的哈尼族、白族、彝族、傣族、苗族等兄弟民族,在开垦建造梯田方面积累了十分…  相似文献   

9.
大山孕育梯田魂———简介《哈尼梯田文化》画集文/金持元刘树枫在我国云南哈尼族聚居的滇南高山上,遍布着层层的梯田。大则十亩八亩,小则形如澡盆,顺着山势的蜿蜒,层层叠蜒,似天梯扶摇直上,以其和谐的线条勾勒在大山上。远远望去,有的闪现在云海里、深谷间,有的...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除了国际合作与国家层面的施政善治外,关键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社区,组成社区的相关个人和群体是遗产化运动的直接承担者。在既有的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中,已形成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不同层面和类别的体系;这些体系常常交叠于同一个社区。位于"一带一路"节点上的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和菲律宾"伊富高梯田"遗产地就是多重遗产体系交叠的典型案例。如何整合、对接不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事关遗产地社区发展大计,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的全方位文化遗产保护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1.
意识到一种美——风景的梯田整整一个冬天,哈尼人把铲耙一新的梯田蓄满了水,因此冬天和春天栽秧之前的梯田轮廓最清晰,线条最明显,色彩最鲜明,观赏性最强。这时候的梯田被哈尼人修理得像新郎和新娘,每一个来到梯田边的人,对它都会一见钟情。满山满谷都是无穷无尽的线条,满山满谷都是无穷无尽的镜子。站在山头往下看,无数银色的亮光一台一台布满眼  相似文献   

12.
梯田文化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广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特点鲜明、共性突出的环太平洋梯田文化圈.该文化圈具有梯田稻作、饭稻羹鱼、干栏建筑、棉质服饰、连名制度、祖先崇拜、多神信仰、祭献用牺牲等八个方面的文化特征.龙脊梯田文化典型地具备上述八大方面的特征,是环太平洋梯田文化圈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在相继开展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工作以来,中国的很多社区同时承担了多项不同类型遗产的保护责任。多类型遗产地社区如何在公约间、机构间开展多类型遗产协同保护,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地是多类型、多层级遗产保护集于一身的典型社区。在这里,多重遗产化进程不可逆地改变了社区面貌,涌入梯田的多元行动方组成新的社区主体,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大遗产观统摄多类型遗产保护,成为像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地这样的中国遗产地社区开展活态遗产保护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4.
罗建军 《中国民族》2012,(10):52-55
2008年5月的一天,我国著名摄影家、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唐大柏站在湖南溆浦县山背村的一个山头,俯瞰着层层叠叠、盘旋而上的梯田,满怀激情地预言道:"花瑶梯田,既是花瑶民族的聚居地,又是天下一绝的梯田风光。可以想象,以山背为龙头的溆浦花瑶梯田,完全有可能成为继张家界之后,湖南省的又一处享誉世界的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也将是溆浦县走向世界的崭新起点。"  相似文献   

15.
文化景观遗产及构成要素探析——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的人文景观其实质就是文化遗产.景观遗产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历史遗留",是稀缺的、独特的和不可再生的.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包括山地自然要素、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古村落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梯田--古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有各自的分级指标.本文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分析对比了东道主和游客双方对龙脊梯田遗产的感知差异,提出了龙胜梯田文化景观遗产要素,以求达到景观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有效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是我国梯田文化的代表;哈尼族梯田文化之美可概括为丰富内涵美、悠久历史美、和谐共生美、民族精魂美、自然景观美、朴实生活美.  相似文献   

17.
壮族、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自身特色的梯田文化,两者的文化特质既有众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少相异之处,形成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格局.之所以呈现这一格局,乃是因为生态环境、文化传播、族群惯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夏,是拍摄梯田题材的好时节,著名的云南元阳梯田太远了,与元阳梯田齐名的龙脊梯田被人称之为“世界一绝”,位于广西龙胜壮族自治县和平乡平安村,不远,我们几位影友端午节请了几天假,开了辆吉普车,顶着大雨直奔龙脊。盘山公路弯弯曲曲穿云破雾,吉普在云雾中狂奔,车到龙脊山,已是午夜零点,好在我们不是第一次到龙脊,在路上已用手机通知了住户,壮家大嫂阿秋夫妇已在山寨下的花桥头等候多时。上山寨还得走一段石板路,天又下着大雨,他们用背篓帮我们背器材,带来了四五个手电筒分给大家,那份热情暖人心怀。这平安壮寨不大,百余户人家,近年来这里的…  相似文献   

19.
论菲律宾的梯田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勇 《世界民族》2001,10(3):61-67
文章描述了菲律宾高山民族的起源、衣食起居、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并从考古学和民族学角度将其与中国百越民族进行了比较.认为,菲律宾高山民族祖先是中国古代的百越民族;高山民族的梯田文化源自中国,是由中国移民带入菲律宾的;菲律宾政府强调民族一体化的政策、外界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在因素的变化,使得梯田文化日益商品化,其前途难以预料.  相似文献   

20.
稻作文化与梯田景观生态探析——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作文化塑造了独特的梯田景观,本文以龙脊梯田为例,从生态的视角探析稻作文化与梯田景观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稻作活动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再造了真善美相统一的梯田人文自然景观,形成具有高度鉴赏价值的景观生态艺术;稻作文化衍生出与梯田生态环境相契合的人文景观,主要表现为别具一格的干栏建筑以及民俗节庆活动。另一方面,传统稻作文化的式微和梯田景观的观光产业化,引发梯田生态承载力的压力以及生态异变,由此埋下的生态隐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