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涛 《东方论坛》2022,(1):77-86
儒家的修养是一种突出道德特征的人格修养。朱子在理学的视域下,对儒家的人格修养做了创造性的诠释。朱子强调修养的关键是修心,就是用道心来主宰引导人心。朱子强调心虽有人心、道心之分,但并非是两个心,只是心之所觉有不同,觉于欲即为人心,出于形气之私,觉于理即为道心,发于性命之正。修养所要达成的终极目的就是成就圣贤人格,它是通过人的气象表现出来的。而圣人气象展现的就是一种天理流行、浑然一体的人格特征。人在修养过程中自有一种体证天理的快乐,朱子将儒家的“孔颜之乐”提升为一种具有人生终极意义的天理境界,使人通过不断修养超越有形的生命屏障以达无限的道德价值之域,以此安顿人的心灵,实现人性彻底的复归。  相似文献   

2.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企业秘书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美学作为企业文化的高层追求,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纵深发展的逻辑延伸,这就要求秘书也应具有相应的美学修养。秘书的美学修养,其核心范畴是秘书的审美活动。在审美过程中,秘书应注重自身的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生态美及自然美。在秘书学与美学的碰撞中,秘书作为审美主体,应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素质,全面优化自身的生存环境。美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给人一堆抽象的知识,而是引导人们参与到实际的审美体验之中,参与到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节奏之中,还宇宙人生以其本来面目。而这种本来面目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语言包含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良好的文化修养又能促进语言学习。本文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不同的文学审美趣味、称谓和亲属关系、不同的交际习俗等方面探讨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从而认识两种语言的共性和异质。  相似文献   

4.
哲学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中的儒家、道家、佛家致思路径是"寻求生命之道"。儒家对生命之道的探寻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从人生与人的修养上去理解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古今中外的任何哲学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定位宇宙,安排人生"的学问。哲学的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并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孙犁新时期的主要散文作品及有关材料,阐述了孙犁新时期的散文创作真诚、平淡、理趣的主要审美特征。这些审美特征,既是我国传统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作家人格修养的体现,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了作家整个文化人格的外化,艺术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古代哲学家对人生问题的普遍关注为出发声点,对比儒道两家哲学的不同走向,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庄子哲学是怎样逐步走向与美学的会归的.即以对道的具有审美意味的设定和生命一体论原则为支点,提出“心斋”、“坐忘”的人生修养工夫,实现物我的融合与交流,以及生命精神的当下挺举与超越,进达“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也即审美的最高境界.其中,对“心斋”、“坐忘”、“物化”等概念提出了自己的领会与见解.  相似文献   

7.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绕开审美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顾及:情理型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追求人生的审美文化境界。从企业形象、企业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企业职工应有的审美文化素质来看,企业文化的主干内容是审美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把人的感性需要、热情、审美向往突出地提了出来,其自然走向必然通往审美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开阔了人们对于审美教育、审美文化的认识,拓展了审美文化的涵义。一个合格的企业家,一个有开拓性、进取性,在改革开放、激烈竞争的社会洪流中胜任愉快的当代企业家,应当全面发展,应当有深厚的审美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8.
方东美和唐君毅都是学贯东西的现代新儒家学者,晚年都在大致相同的生活环境中从事哲学玄思。他们都突破了传统的以道德为标准来衡量人生境界的局限,而从道德、认知、审美、宗教等不同角度来思考人生境界问题。他们都把人生境界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以现实的物质世界为基础,而以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达到与宇宙精神合一的形上境界为归宿。但他们在建立人生境界理论的方法、线索、角度、类型、思想来源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儒家"中和"境界的特点出发,对先秦儒家达致"中和"境界的总体方法进行了分析概括,将其归纳为两点即"执两用中"与"时中"。"执两用中"的特点是处理问题时从整体着眼,把握住相互对待的方面,找到事情发展变化的中正之点,不极端、不偏执;"时中"的特点是从动态处着眼,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灵活权变,不拘泥、不教条。这两种方法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松文化与诗性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仿自然是儒家德育的特色,孔子的诗教开创了以松比德的传统,它使德育实践与美学理想相融合,使人生修养进入了诗性的审美境界。革命前辈继承了松文化的传统,赋予松文化以革命意义,今天的德育更应该继承以松比德的诗性道德修养专题,克服理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德育诗化。  相似文献   

11.
出佛入儒、出道入儒、由"治国"转向"治心"为周敦颐学术思想的三个基本特色.他出佛入儒的思想轨迹,在<爱莲说>中得到集中的展现.他出道入儒的思想轨迹,在<太极图说>中得到集中的展现.他突破了经学家讲儒学的政治哲学话语,讲出了儒家的人生哲学,以"孔颜之乐"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文学语言意识的迷津--及物,还是不及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自觉"是当代中国文学变革的理论资源.对语言不及物本性的体认,构成了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文学经验和理论范式.然而,当语言本体论变异为语言游戏或语言消费时,当代写作便陷入了迷津.  相似文献   

13.
“礼乐之和”是儒家对关和艺术本质及价值的思考,是儒家美学思想和艺术精神的理论抽象。“礼乐之和”体现了美和善、情和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多方面展现儒家实用功利主义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生活和生命的声音,语言是人存在的寓所,语境是人在这个寓所中为自己布置的房间,质言之,人的存在就是语境的存在。作家的创作,其实就是大大小小,形形色色语境的创造。因此,优秀的作家总是在千方百计地把生命形式的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等特征融注在语境创造之中,使其富有强烈的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存在着对儒家美学人为附会和评价过高现象。本文从仁学的三层内涵与伦理学实质出发解构儒家美学体系论、美本质论。忽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群体性、否定感性生命意义的道德理性和追求"平均人"的中庸性使儒家人格不具备善、美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儒、道、释美学都很重视心灵自由问题,都是从"存在"的意义上解释心的,其构成境域就是心的存在方式或存在状态,并且从重视人生出发,都强调个体自身生命意识的培养。就儒家美学而言,无论是"孔颜乐处"还是"曾点气象",都表现出一种对自身生命意识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上珍惜生命、体味生命的审美意趣,其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的构成则都是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儒学的伦理-非伦理"悖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学是以性善论为滥殇,片面凸现人格系统中的伦理因素,偏重于从伦理视角进行理想人格设计,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强调重义轻利、重理轻欲等道德价值,从而被赋予伦理主义乃至泛伦理主义特质。儒学也将非伦理因素视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强调人的智、志、美在人格结构中的地位,它所推崇的圣贤人格也具有非伦理品格,因而它也注意到了人的非道德品性、修养和境界。儒学的伦理—非伦理"悖论"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它过于偏重于人的道德层面,也会压抑人多方面才能和个性的展现,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  相似文献   

18.
六十年来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在几代女作家文字苦苦追索的背后,始终潜流着一股摒弃尘世、寻求救赎的精神力量。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准宗教化的儒家精神,以及被赋予了儒家刚健有为色彩的佛教教义;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已被提升为对自然的形而上思索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宗教文化意识赋予了台湾女性散文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广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扬州八怪的称谓,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称扬州八家有称扬州八怪,褒贬之议,古来有之。纵观历代评述,不知其者目之为怪,深知其者称之为贤。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一动荡的岁月里,儒家传统的理想完美人格———名实相符、德才兼备、忠孝双全逐渐解体。面对苦难的现实和理想破灭的精神痛苦,魏晋士人对两汉以来的神学化儒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同时把智慧的触觉伸向了对人的自我存在的价值的探寻。这种探寻赋予了魏晋士人冲决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精神束缚的力量,同时也使他们逐渐走向"自觉"。教育也随之实现了一种历史性的转向:由偏重伦理道德教化功能到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教育走向了"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