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文章对笼罩在鲁迅生命之上的两个互相关联的精神特征——反抗绝望、希望和绝望的交织——进行思考和剖析,认为根植于鲁迅思想中的深刻矛盾是造成其生命峻急风格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了鲁迅特有的焦灼感和使命感于一体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生命的感悟是深刻的,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受到了西方哲学家和美学家的影响,在其著作中渗透了作者的多维的生命感怀。既有难以诉说的心灵的苦痛,亦有个人情感世界的爱与哀愁;既有源于现实生活的悲凉、孤独、寂寞感,也有反抗荒谬、悲观境遇的奋进力量。  相似文献   

3.
王乾坤的鲁迅研究是近年来鲁迅研究中最应值得关注的.他认为,中间物构成了鲁迅全部思想的轴心概念.他将这一概念置于古今中外的思想背景,将鲁迅生命哲学的内涵逐层展开,获得了独有的解说.并在这种解说中构成了鲁迅的一种整体性识别中间物-自由自律-有勇气承担和反抗绝望.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划时代的开拓者,积极引进和移植了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派文学.鲁迅作品中"佯狂"的生命群像,以不拘一格的生命方式,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怀疑、否定和破坏,带有浓烈的尼采式的"超人"印迹.而"向死而在"的生命群像,则体现出人只有面临死亡,才能最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存在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鲁迅的生命群像凝聚着深刻的唤醒意识与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5.
佩里格里诺的医学人文思想致力于将当代医学与人文相连接,他通过为医学哲学奠基并探索生命伦理学发展的方向为美国当代医学人文学把脉。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确证医学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保证对医学进行哲学化反思的合理性;其次,通过对旧有的医学道德观的批判性分析,力求建立一种新的以哲学为基础并辅之以美德传统的医学伦理学;再次,通过对具体临床境遇中作为个体病人的关注,把握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方向。佩里格里诺的医学人文事业,祛除了医学中"去人性化"的颓势,为医学的内在道德性树立了根基,重现了医学的人文本质。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伦理学对现代生命伦理学进行了深刻而中肯的批评,并指出现代生命伦理学面临的诸种困境都根源于学科化的探究方式。后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建构过程和伦理实践活动过程是同一过程,后现代生命伦理学以对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等显性社会机制施加影响的方式凸显自身。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过客>篇中通过塑造"过客"这一独异的"精神界之战士"形象,郑重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哲学关系,从而揭示出"向死而在"的哲学意义和"反抗绝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8.
性别平等的文化哲学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文章运用文化哲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人的文化存在、性别问题产生的文化根源和性别平等的文化困境的分析,提出文化是性别平等问题本质的基本观点;针对女性主体性意识缺失和自我心理束缚问题,从性别文化的心理启蒙、和谐性别文化体系的建构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就和谐性别文化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与内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鲁迅前期的思想是以人道主义与进化论为基础的,他的生命美学观建构于此.他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表现出他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他提出“生命的路是进步的”,鼓励青年在创造新文明中让青春焕发出美.他提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光”,“发扬真美,以娱人情”,对艺术的价值、意义从生命美学角度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鲁迅前期的生命美学观与新世纪的人文潮流是相吻合的,对当今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寓居于德国与法国的生命哲学中的生命道德哲学理论应该称为经典生命伦理学,应该作为后现代复兴的"后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前体,从叔本华开启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和英国的进化论伦理学是其重要的理论渊源之一。生命伦理学的道德相对论,或称生命伦理相对论,应该给予一种借鉴和提示:普遍价值与行动方式的混乱,可以由价值等级排序进行调节,次级相对论或次级相对主义,是一种弱相对主义观点,是一种对于理论锋芒的收敛和隐藏。个体法则(个人规律)理论是对于后现代社会中多元化和个人自由意志的认肯,更是对于实用的、具体的、境遇论的道德生活的精神生命自由的尊重。生命伦理学是生命政治与生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文化的目的正是至善的追求,也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整全的道德(content-full morality)和真全或纯全生活(entire lives or pure-full lives);这就是普世的伦理理想、真善美统一的那一境、信望爱统一的那一界。  相似文献   

11.
鲁迅深刻的悲剧意识早已引起学界关注,但大多关注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鲁迅生命悲剧意识的丰富性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认为鲁迅对生命、存在、死亡的沉思,使其作品也更多地表达了对自我个体存在意义与生命价值实现的关注与推崇,进而传达出人在对自我存在的悲剧性自觉后所昂扬而起的一种自为生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鲁迅较系统而又深刻地论述了翻译批评,为现代翻译批评确立了较为科学、公正而又客观的批评传统.其深刻的思想与精辟的见解虽然没有以独立学科的形式来进行透彻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证,但无论是就其观点的独到而言,还是就其论述的全面来说,都是我国翻译批评史上重大的理论建树,仍然是指导我们今天的翻译批评工作,建立新世纪翻译批评体系的指南.  相似文献   

13.
朱正 《东方论坛》2008,(4):52-60
我是以一本失败之作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的。摸索了几十年,才逐渐走上正轨。如果说也有什么经验值得贡献给后来的同行,我想只有一点,就是我胆大。在完全不具备写作鲁迅传记的条件之时动手来写它。后来我看到了苏联作家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的传记,里面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比你感觉到的要能干得多。”你还不知道你有多么能干哩!一个人为什么要等到条件具备之后才开始去做,而不是在工作中去改善条件呢?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一生热爱儿童,在五四之初与其他人一起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他不但以实际行动翻译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还在个体创作中为儿童带来许多儿童视角和儿童题材的作品,留下宝贵的财富。探索鲁迅的儿童文学观和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时,重点发掘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早期小诗和散文诗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从封建时代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注重现代人格的构建,把科学、民主、人道主义、个性主义思想作为中国人格重构的要素。对中国现代人格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花卉     
鲁迅青少年时代买花书,绘花谱,种花,养花,后来在作品中描写花,借花抒情,以及编辑出版与花卉有关的书籍,表现了鲁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以及他独特的审美情趣.鲁迅的花卉情缘,显示了鲁迅紧张、辛劳的战斗生涯的一个小小的侧面.  相似文献   

17.
鲁迅通过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明确了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确立了唯物史观的阶级观点,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鲁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一是全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对其主导精神线索专制主义的原则;二是对外国文化放手实行"拿来主义",分别采取占有、使用、存放、毁灭等政策;三是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构成了中共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雏形;四是提出应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他们必须实行与工农大众革命实践结合。鲁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活动有三个特点:自觉的主体意识、彻底的求实精神、毫无顾忌的原则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杂文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在内忧外患的交织中诞生并走向丰富和成熟的。鲁迅把现代杂文称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鉴于鲁迅毕生致力于用杂文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经国大业,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和杂文作品,此文旨在梳理鲁迅对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性贡献,探索中国现代杂文中的鲁迅精神,及其对鲁迅杂文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曹聚仁是位有着多重身份的文化人,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鲁迅研究领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他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这并不影响其成就的卓越。本文主要从作家所具备的史家眼光和研究鲁迅独到的见解两方面着手,探讨曹聚仁鲁迅研究的特点,以期引起大家对曹聚仁及其鲁迅研究成果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