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三次改写经典童话《灰姑娘》,安吉拉卡特探索了长期以来被经典所压抑、忽略的母亲形象与母女关系.首篇《残缺的孩子》加入元叙述者的声音,指出灰姑娘的继母和生母都追逐父权的恩惠,母亲之间恶性竞争的祸根是两性间的权力不对称;第二篇《烧伤的孩子》书写女儿与母亲的寄生与被寄生关系,母亲为女儿肝脑涂地的结果是让女儿更彻底地沦为父权制度中的他者以及关母女纽带的永久断裂;第三篇《移动的衣裳》则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即:母女间主体性的传承.母女各自拥有自由与独立的身份是维系母女纽带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徐小斌作品《羽蛇》构建了几对看似普通却又极为复杂的母女关系。母亲的仁慈,女儿的乖巧,在这部作品中受到严重的颠覆。有其母必有其女,反之亦然。女儿的形象也在承袭母亲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文以《羽蛇》中的母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纠缠,展现母女之间深刻而又不可逾越的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9,(5):48-53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爱,古今文人墨客创作了数不清的作品来歌颂母亲。但是,研读张爱玲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作为女性,却把母亲写得非常不堪,她塑造的母亲形象大部分都冷漠、自私、拜金、变态,尤其是《小团圆》中塑造的母亲形象,更是独立特行,解构了人们对传统母女关系的书写,把至纯至亲的母女关系写得疏离、冰冷、无情,可以说是母不慈子不孝。《小团圆》带有很大的自传色彩,里边的人物形象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对应关系,主人公盛九莉复杂的母女关系就是张爱玲复杂母女关系的写照,盛九莉对母亲角色的认知和称呼的悖谬,使她对母亲产生距离感,因生母、后母、过继的大伯母都不能尽到母亲职责,母爱缺失使她的童年蒙上了不幸阴影,产生了恨母情结。张爱玲看世界的眼睛是她母亲赋予她的,是童年生活给她打上的烙印,母亲的新潮、拜金、浪漫、滥情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在《小团圆》中把九莉的母亲蕊秋塑造成一个自私、不负责任、奢靡、风流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母亲形象的认知,把九莉塑造成一个冷酷绝情的女儿形象,特别是最后母亲临死九莉也没有去看她一眼,实际上也是张爱玲对自己的鞭笞。这种悖谬的母女关系书写,让人唏嘘,反映了童年经历及母爱缺失对作家性格及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女主角作为女儿和母亲的双重感受,体现莱辛运用双重视角完整地再现母女关系这一创作思想。同时通过分析女主角在母女关系背景下的自我身份探索过程,指出母女关系在女性身份构成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母女各自的矛盾与困惑,揭示了母女之间冲突的本质,即母亲代表的弱势文化与女儿代表的强势文化的对立,也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6.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7.
《红颜》、《苹果》、《观音山》可谓是李玉的女性主义电影三部曲。这三部电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女性一生中所扮演的三个角色——女儿、妻子、母亲。《红颜》表现了僵持的母女关系;《苹果》展示了妻子与母亲的角色转换;《观音山》反映了女性角色的轮回。这三个角色在男性意识下衍发出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性别视域的角度人手,对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的《母女二人》和我国当代女作家陈染的《无处告别》两个中篇小说中的母女关系书写进行对比,旨在分析两位作家如何以不同的性别视角在各自的小说文本中描述和解码现代社会中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总结他们在各自作品中对女性主体意识所持的不同观点,从而进一步探讨当代女性走出母女关系困境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丁玲的<母亲>以一个弱女子成长为自主、独立、主体的女性过程,揭示了女性在生存的关键时刻,扼住命运的咽喉,挖掘生命的潜力,从而超越生命;启示女性只有以主体的姿态,自我把握,敢于承当,才能实现人生命运的转换."母亲"具有的"男女平等"的性别信念及其具体作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觉醒了的中国现代女性卓越的性别自觉,更为新时期女性走向自我的全面解放提供了行为借鉴和全新的精神力量."母亲"对"女儿"成长的巨大影响启示女性尤其是母亲应以自己自强独立开放的人格素质影响下一代,同时丁玲母女之间的这种"朋友"与"知己"关系更是新时期"母女"关系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王琦瑶一生的悲欢离合,是对女儿→妻子→母亲三种身份有序演变,这一传统女性范型的温和解构与颠覆.女儿身份的模糊和妻子身份的缺失是作家的性别策略,以彰显主人公在性别关系中的主体位置,置换了男性作家笔下的两性主从关系;薇薇的出场又给作家提供了消解和重构传统母亲角色的书写空间,并进一步解构男权文化想象中的母女关系.王安忆采用的是宽容的"两性共建"策略,这也是《长恨歌》在1990年代女性写作潮流中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是一部以母女关系为主题的小说。谭恩美以第一人称为主,伴随第三人称转换的叙述方法,通过富于特色的移民语言和女性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costs and rewards of having a child on the actual timing of entry into parenthood is examined among women and men. To this end, data are used from a five-wave panel survey among Dutch young adults spanning 13 years. Expected costs and rewards are found to influence the timing of parenthood among both women and men. Anticipated costs to one’s career and to one’s level of individual autonomy and an anticipated increase in one’s sense of security affect the timing of entry into motherhood. Anticipated costs to one’s career and spending power, and anticipated rewards in terms of one’s sense of security and quality of the partner relationship affect the timing of entry into fatherhood.  相似文献   

13.
海洋是丘特切夫思考人与自然关系、表达哲学理念的重要媒介。在创作中,丘特切夫一方面以海洋比照、抒写人类的精神活动,展现人与自然的互动;另一方面以海洋象征普遍自然界,以海洋的内在和谐以及人与海洋的关系(从对抗归于和谐),表现人与自然的同一;消解了物与人、物与物的边界与区隔。丘特切夫的海洋抒写与普希金、莱蒙托夫所创建的俄国海洋文学传统一脉相承,但在其自然观及谢林同一哲学的影响下,表现出哲理性、梦幻性、自然性、生态性等不同于俄国传统经验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亲属关系作为中国社会极为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并承载着诸多社会功能。传统的亲属关系有自己的形态和范围,而在时代的变换之下,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相伴随而来的社会诸方面的变迁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亲属关系的功能作用和存在形态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定位也相应地发生改变。关心这其中的"变"与"不变"能使我们对今天中国,尤其是对处在变革中的广大农村的亲属关系有一定的把握,对分析今日中国农村的很多问题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以中国农村"走亲戚"状况的调查为切入点,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个村庄中几户人家的走亲戚状况予以调查,了解人们对亲属关系的态度变化,亲戚之间关系的强弱,亲属关系作为社会资源的功效等等。以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作为解释框架和研究视角,分析亲属关系变化的社会基础以及人们对维系亲属关系的自主选择,并对未来中国农村亲属关系的走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被害人是刑事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一方,他们的权益保障程度是衡量一国刑事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尺。我们应该着力探讨恢复性司法中的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以被害人为中心,从关系的角度深入发掘被害人权利保护与恢复性司法的互动关系以避免受害人恶逆变。  相似文献   

16.
从女性主义关于母女关系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灶王之妻>中一个美国华裔家庭的母女关系如何从疏离走向亲密,指出主流的"为母之道"话语对华裔母亲的母性体验的边缘化及病态化,从而切断了母女之间亲密联系的纽带,而母女纽带的重建有赖于互相的倾听与诉说.在倾听中了解母亲的历史就是一段重新发现母亲的自主性及主体性的旅程,也是女儿找回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意识的旅程.  相似文献   

17.
朱利安·巴恩斯在《终结的感觉》中探讨了个体记忆与身份的关系。主人公托尼出于身份建构的需求,受情感、心理定势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虚构了自己的记忆,建构出与现实自我不同的个人身份。但记忆的虚构性意味着托尼的记忆漏洞百出,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身份在自己和他人的记忆中同时被解构。巴恩斯通过托尼身份建构、解构和重构的复杂经历,揭示了记忆的虚构性和身份的不确定性,探讨了个体如何认识自我和接受自我。  相似文献   

18.
明初朱元璋制定了以儒治国,释道辅之的国家政策。朱有燉思想调和三教,以儒为主,虽然一方面由于自己政治生存环境及夏云英的影响使然,但另一方面,则与当时的宗教政策有关。朱有燉文学创作带有明显的释道色彩,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看,明初的宗教政策无疑对其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