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赛珍珠和汤婷婷都是活跃于20世纪美国的文学舞台上,同是具有中、西双重文化背景的著名女作家,这两位才女擅长于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复杂文化冲突下塑造一个个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从跨文化的视角对其代表作《群芳亭》和《女勇士》所涉及的女性意识描写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与融合下女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该小说因其浓厚的女性意识而被推崇为美国女性文学的扛鼎之作。在描写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独立人格时,肖邦对童话故事《睡美人》的指涉和戏仿,颠覆了传统睡美人的形象,并以艾德娜的形象抨击了《睡美人》中所倡导的女性理念,赋予整部小说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或女性人物都是男性所期望和设计的东西。被认为真实而准确地描绘了美国华裔人物经历和特定历史时期唐人街历史的《吃碗茶》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其在对女性形象选择和渲染方面也流露出作者雷霆超的"厌女症"倾向。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丁与夏洛蒂·勃朗特都是英国十九世纪重要的女性作家。奥斯丁在其作品中首次表现出女性主义思想.并对于英国女性文学的产生起了开创性的作用;而夏·勃朗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通过分析两人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两位作家女性主义思想的异同,并阐述了其间的继承与勃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圣经》与古希腊神话都是世界文学经典,两部作品均折射着父权统治的阴影。依此为据点,就两部经典中的女性形象与地位进行了例证分析,最后指出在两部经典所描述的男权世界中,女性始终处于被压迫、无自由的地位,其形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她们是父权世界权利与地位争夺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女狱花》《黄绣球》是晚清新女性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对女性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塑造了许平权、黄绣球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女豪杰形象,蕴涵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表现了晚清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女性意识与思想观念的崭新变化。新女性形象及其意识的出现,是一定的文学传统、文化背景及其民族心理的积淀和启迪,也是作家思想观念与创作动机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7.
《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品,《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作为同一时代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两位作家,在他们笔下都描述了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宗教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同时也塑造了勇敢、善良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 ,一直倍受瞩目。她的《漱玉词》以其独特鲜明的个性和极高的美学品味在两宋词坛独放异彩 ,素享盛誉。本文从其女词人的身份入手 ,结合词的抒情审美特质 ,在抒发女性本位情感 ,塑造女性自我形象 ,展示女性生活情状三个层面上对《漱玉词》的审美旨趣作了客观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林欣华与宋竹西分别是小说《女强人》和《玫瑰门》中的两位女性人物,作家朱秀娟和铁凝在刻画她们时有诸多相似之处,使之成为两株绽放于传统樊篱之外的女性之花。从她们身上我们不仅能够描摹海峡两岸现代女性形象的新轮廓,还能从两位女性形象的比较中找寻新时期两岸女性文学的契合点,从而发现两岸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在几经波折后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0.
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和迷惘──《蚀》中时代女性的文化内涵翟耀作为茅盾早期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群。时代女性形象系列以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为人们所瞩目,从而被公认为新文学史上最有光采的一组女性形象。从文化视用考察时代女性的历史内涵,也许较之单从政治砚角...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男性霸权压迫下女性沦为边缘地位的"他者"现状,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莎士比亚喜剧对女性群体的人文主义关照。研究发现:莎士比亚喜剧对女性群体的重新诠释突破了父权话语机制下对女性的传统定义和歧视。其书写的女性跃于文本中心主体位置,她们独立自主,质疑并挑战男权,彰显了鲜明的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和对平等的两性关系的追求。同时,强大的男性霸权又牢牢桎梏着女性的思想和行为,使女性难以真正走出父权的阴影,体现出莎翁对女性恶劣的生存困境的担忧。  相似文献   

12.
父权制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被区分为屈从、反抗及疯狂等三类。但由于其心理及人格结构的差异,“女性”和“女人”的概念也不完全等同。?白鹿原?虽然涉及到了45位女性形象,却因陈忠实不能超越其文化背景、男性视角,最终造成作品在场的大都沦为屈从、依附于父权制而丧失由自然人属性决定的人格结构中的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而缺席的恰是与以心理及人格结构独立而完整为标志的“女人”的这个概念相称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夏志清先生的一本《中国现代小说史》捧红了作家张爱玲。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张爱玲作为现代的女性作家就已闪耀文坛。她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女性的观照有着个性化的体悟。在文学创作中更全面的表现了女性在封建宗法社会所受的深重压迫。张爱玲从女儿、妻子、母亲的女性不同身份来阐释了女性的内心压抑与伤痛。  相似文献   

14.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文化氛围催生了知识女性先进分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她们以文学形态书写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表现出捍卫自身性别的思想意识和对男权意识形态的抗争精神。通过对这一时期部分精英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发掘,揭示出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女性文学的风貌,从一个视角廓清西方女性主义的源流和谱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陆续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解读和批评文学作品,使文学评论建立在更加客观的基础上。文章以《所罗门之歌》的追寻主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中展现人物回归和人物终结的话语片断的及物性分析,阐释了属于同一层次的及物性过程所达到的主题意义,重读了奶娃在女性引导下的“腾飞”、女性在父权社会压迫下的觉醒及黑人中产阶级在白人主流文化下的精神危机。分析表明,奶娃并非是小说中唯一一个在追寻中获利的主人公。黑人要获得真正的飞翔和成长,必须回归黑人社区、认同黑人文化,撇弃黑人民族文化的黑人必将沦为社区“弃儿”。   相似文献   

16.
阿特伍德的小说体现了女性的身体政治这一微观的性别政治: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女性身体是父权制凝视、铭刻与规训的被动客体。但女性身体并非父权制文化所建构的那样表现为纯粹内在性和肉体性,并非沉默的,卑贱的。女性常借助无声而有力的身体来抵抗父权制权力。女性身体的觉醒和抗争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对旧中国女性生存状态的描写是邝丽莎小说中展现中国题材的独特视角。邝丽莎笔下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承受着身体和思想的双重压迫。她们既是无奈的受害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她们又演化成男性的帮凶,无意识地沦为了施害者。  相似文献   

18.
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5)最负盛名的女性作家田村俊子,站在日本近代女演员诞生的源头,通过自身经历和身边事而创作的一系列“女演员的故事”,即《秋海棠》《嘲弄》《后台》《白昼之暴虐》等作品,真实生动地塑造了一群在表演路上执着追梦、刻苦训练、独立自主的女演员形象。通过文本细读并结合同时代女演员诞生的社会背景去阐释小说中女演员在表演路上所遭遇的困境,认为在长期以来都由男性来扮演女性角色的男权舞台上,以表演主体的女性开拓能够表达自我的女演员这一新职业所遭遇的困境也是打破封建因袭并获得社会地位的“新女性”的诞生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近代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女性自叙体叙事属于女性古典文学叙事向现代文学叙事的过渡类型,以大量的创作传记、日记、书信形式散见于近代女性期刊中,其中尤以易瑜的《髫龄梦影》、赵璧如的《赵璧如女士日记滕稿》为代表,区别于近代女权小说受男权意识形态指导的“回响”状态,具有彰显女性“自我”意识,还原女性自我生活历史的特征,这种内倾型立场与选择恰与五四女性作家群创作相贯通,成为了五四女性文学创作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人情冲突和伦理困境是文学作品中的显性主题。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一段不伦之恋将几位主人公都置于爱恨情仇的纠葛之中,他们为走出困境,各从其志,救赎自我,终获赦罪的自由。本文从婚姻伦理、职业伦理和人际伦理三个层次解析小说中人物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为摆脱这些困境所作出的道德救赎努力,由此探究作家霍桑的宗教道德观念以及当时清教社会的伦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