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蕴涵怪论”本是永真式即逻辑真理,何以近百年来被不少人当作“怪论”?人们举出的“蕴涵怪论”的反例是否成立?这是两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的回答是:第一,逻辑真理之所以被当作“怪论”,原因在于误读,对逻辑公式的意义不是按照逻辑语义学的观点解读,而是按照语言语义学或逻辑语形学的观点解读;按照逻辑语义学的观点解读,任何“蕴涵怪论”都不足为怪;第二,“蕴涵怪论”的反例不能成立,凡是“蕴涵怪论”的反例都蕴涵逻辑矛盾,凡是试图“举出反例”以证伪“蕴涵怪论”者都注定陷于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2.
前半篇为“蕴涵怪论”的“反例”平反:从莫绍揆、林邦瑾、冯棉举报的所谓“反例”都可推出矛盾,症结在于举报者陷入“析取错觉”,运用反证法可以证明“反例”不反,其真实身份都是永真命题或有效推理.后半篇评析了张建军求助于形式蕴涵的“‘反例’化解路径”:他否认“反例”是命题逻辑公式代换例的观点违反逻辑常识,他的“山寨形式蕴涵”化解不了“蕴涵怪论反例”,其症结在于迷信直觉.  相似文献   

3.
张建军 《学术研究》2012,(4):14-21,159
由蕴涵怪论引发的实质蕴涵合理性辩护问题,既是当代逻辑哲学的重要课题,也是逻辑基础教学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化解怪论定理之"反例",是实质蕴涵合理性辩护的重要途径。以往的化解路径可以较好地应对"第一类怪论定理"问题,但难以化解关于"第二类怪论定理"的"严峻反例"。运用"形式蕴涵"理论重新审视实质蕴涵问题,可以为怪论定理之"反例"提供一条新的化解路径,使"严峻反例"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从而使经典逻辑真理的普适性得以维护。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条件句作实质蕴涵的解释,则会出现违反人们直觉的怪论.格赖斯认为蕴涵怪论确实堤不令人满意的,但却是真的;他利用会话含意理论对蕴涵怪论进行了辩护,指出为什么蕴涵怪论给人的感觉是荒谬的,但却是真的.从总体上说,格赖斯用会话含意理论对蕴涵怪论的解释是合理的,但是,这种辩护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会话含意理论对蕴涵怪论的辩护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它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批评的学问     
张薇 《理论界》2001,(4):36-37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青少年学生涉世未深,思想上不成熟,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过失是难免的,关键是做教师的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需要真诚的赞美,也需要善意的批评。赞美是鼓励,批评是督促;赞美如阳光,批评是雨露,二者缺一不可。父母从不批评孩子,是溺爱,教师从不批评学生,是不负责任。正如人们常说的“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其中所蕴涵的就是批评也是对人的一种关怀和爱护的道理。正因为批评也是一种关怀和爱护,所以它已成为老师教育学生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几乎每个做过…  相似文献   

6.
秦玮远 《南方论刊》2007,(9):46-48,18
"怪论"即所谓的"蕴涵怪论"。最早提出它的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兼逻辑学家皮尔士(C·S·peirce)和德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弗雷格(G·Frege)。自此以后,人们便对它的形成包括对它的界定作了大量的研究。其实,它刻画了一些有效的推理形式,是相应的命题演算系统中的定理。它的形成只是由于人们的认识错位而导致。只要从蕴涵的本义角度去理解,所谓的"蕴涵怪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7.
道义怪论是长期困扰道义逻辑的问题,其根本上归因于道义逻辑的角色定位.凡道义逻辑论著必谈道义怪论,在于道义逻辑内、外部均预设地赋予了道义逻辑过于沉重的使命:既要发挥独特作用,又要符合直观理解,还要跨越实然与应然之间的鸿沟.恰当的道义逻辑角色定位,不仅有助于对道义怪论持宽容态度,而且道义冲突、道义语义和道义逻辑的现实应用等问题对道义逻辑的困扰程度也将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的省略三段论理论是中世纪推演理论的逻辑起点。中世纪逻辑学家一般认为,推演即是假言命题,可定义为“不可能前件真而后件假”。根据“不可能”的不同含义,推演可分为形式推演、绝对实质推演和当下实质推演。和现代逻辑的蕴涵相比,形式推演相当于形式蕴涵,绝对实质推演、当下实质推演分别相当于严格蕴涵和实质蕴涵。对推演理论的探究,无论对现代蕴涵理论还是整个现代逻辑的深刻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推动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动力。然而,从事新闻编采的同志都知道,现在开展报纸批评的阻力很大,困难很多。有些读者因为报纸反映群众疾若和呼声不经常、不广泛,抱怨新闻宣传是“报喜不报忧”,记者是责任感不强的“吹鼓手”报纸批评难在何处?是不是广大读者不爱看、爱读新闻批评稿?是不是批评就是给大好形势的脸上“抹黑”?是不是领导同志真的不喜欢新闻批评?显然不是。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国家是崇尚百家争鸣的,在哲学、逻辑学界也是如此。例如,有的学者提倡逻辑学要脱离哲学,有的学者认为现代逻辑学与哲学无关;有的恰恰相反,认为逻辑学与哲学如血与肉,如鱼与水,生死与共,兴衰攸关;但血不是肉,鱼不是水,逻辑学不是哲学。逻辑学家不能不受他的世界观的制约,他的逻辑理论必然体现他的认识论观点。著名的现代蕴涵逻辑创立者罗素(1872—1970)以及蕴涵逻辑的先行者斯多噶派(例如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所说的四种蕴涵式),都是建立在一定世界观基础上的,没有关于事物间存在必然联系的认识,便不可能有蕴涵式的创立。所以,早在1914年,罗素就曾以《逻辑是哲学的本质》为讲题,说明:只要是真正的哲学问题,都可归结为逻辑问题,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尽管我并不赞赏罗素的的哲学,但他关于逻辑与哲学关系的观点,则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1.
边缘的认同如果说批评是“前沿”,学术研究是“后卫”,这两者的界限在我什么时候变得模糊?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对当下的文学现象逐渐疏离,对学院式“枯燥无味”的学术研究产生了认同感?是刚进入90年代的时候吗?当时的文坛的确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作品,我们这一代批...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常谈论文学批评,却绝少提起批评文学。仿佛批评生来只配与“理论”作伴,而与“文学”无缘。其实,这不是误解,而是疏忽。如果说,“言而不文,行之不远”;那么,文学批评若缺少文学色彩,也会传之不广,或广而无力。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文学批评若只有逻辑力量而没有形象力量,充其量也只能说服人,不能感染打动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室学友嘱我对《人文杂志》①一连串关于“亦此亦彼”和“可此可彼”的辩论表示点看法。现将鄙意略述于后,请各位批评指教。“亦此亦彼”和“可此可彼”的争论就是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争论,这并非仅仅是逻辑问题,更是一个本体论问题,目前还是一个心态问题。亚里士多德把逻辑规律首先看成是事物规律。恩格斯和列宁也认为两者是一致的。但是黑格尔和恩格斯不严格区别形而上学与传统逻辑,他们把传统逻辑看成辩证法的对立面,认为传统逻辑或者根本不成立或者效用日减。20世纪3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左”了一…  相似文献   

14.
在批评话语中,“作者”这个概念有时是一种方法体现,有时是批评的对象和目的。由于这一概念有时是建立在先验或现成教条的基础上,从而导致批评的随意和误读。本文旨在建立一个文学批评的逻辑起点,这一逻辑起点即应建立批评的“文本”立场,不存在离开这一立场的“作者”,“作者”的全部含义亦必须以这一立场为前提,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人,一个写作状态中的人,虚构文学中的叙述人、隐含的作者,都可能用某一符号并指称为“作者”。其实这些是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角色,它们有统一的一面,更存在不断转化、生成中复杂、幽微的一面。批评应当在“文本”立场上,谨慎而科学地加以清理、界定和把握,从而呈现批评的逻辑力量和开放姿态。  相似文献   

15.
<正> 蕴涵理论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由麦加拉——斯多葛学派创立的.起初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而且还遭到古代乃至近、现代一些学者的贬谪.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数理逻辑学家弗雷格、皮亚诺和皮尔士等人重新发现了麦加拉——斯多葛逻辑的价值,才重新认识到蕴涵理论的意义,并给予丰富和发展.本文分为三大部分,试就蕴涵理论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一、麦加拉——斯多葛蕴涵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麦加拉——斯多葛蕴涵理论,是由麦加拉学派的第奥多鲁斯和费罗在关于条件命题的真值问题的争论中首先提出,尔后由斯多葛派加以丰富补充的.他们认为.一个条件命题是一个由两个原子命题组成的分子命题,两个原子命题是通过联结词“如果……那么……”(if)联结起来的.联结词“ if”表明,第二个命题(又称为后件)是从第一个命题(又称为前件)逻辑地导出(“follows”),正是关于“follows”(“导出”)的正确标准问题,在麦加拉——斯多葛学派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由于对“follows”的不同解析便产生了如下四种蕴涵式:  相似文献   

16.
“席勒式”就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式”(dasSchillern)是马克思1859年4月19日在批评拉萨尔的剧本《佛兰茨·冯·济金根》时明确提出来的,他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简。”同年5月18日恩格斯在批评拉萨尔的同一侧本时表述了类似的意见:“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o我国文艺理论界在阐释“席勒式”时,往往把“席勒式”看作是图解观念的抽象思维的方法,也就是概念化、公式化的创作方法。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其实,…  相似文献   

17.
在这个什么都成了文化批评的时代 ,文化批评本身却越来越暧昧了。一方面它与其他人文学科的逻辑差异逐渐模糊不清 ,另一方面它在实践中也没有明确承担起区别文化与反文化的批评功能。这表明当代文化批评已经丧失了它藉以显现自身并与其他话语体系相区别的某种基本“底线”。造成当代文化批评“无底线”的原因 ,既有功利主义者浑水摸鱼的商业投机方面 ,也与文化批评自身的特殊结构密切相关。前者属于欺世盗名的非法操作 ,根本不可能纳入学理分析的语境 ,因而也就与关于文化批评的讨论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对这些原本滑稽可笑的东西抱以严肃的认…  相似文献   

18.
30年来有关文学“批评方法”的论述,主要集中为两个“甄别”和一个“评介”,即对于方法与“方法论”的甄别,对于哲学方法、逻辑方法、具体学科方法三个层级的甄别;以及对于各种批评流派和批评方法的介绍和评说。“方法的自觉”,就是强调从社会实际和文学创作实际出发,把三个层级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到批评实践中的自觉。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科方法是逻辑方法的横向维度,逻辑方法是学科方法的纵向维度,当文学批评以关注民生、社会进步为己任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就一定是学科方法和逻辑方法不能脱离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深刻把握蕴涵命题逻辑性质的基础上 ,借助自然语言生动灵活的表达方式 ,在其创作中丰富多彩地使用了蕴涵命题 ,其思维艺术无比精湛。在完整式上 ,他着力通过变换联结词 ,恰当自如地进行蕴涵命题思维 ;在省略式上 ,他着重结合语境 ,言简意赅地表达蕴涵命题的认识信息。凡是鲁迅作品中的蕴涵命题 ,无一例外地实现了逻辑形式、思维内容和语言表达的完美统一 ,从而为汉语逻辑思维艺术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20.
我读到一位香港资深作家的鸿文,它虽然不足千字,却有如豹皮般*谬误斑斑”!并且,作家对逻辑的思维方法存有颌大的误解和缺乏科学的求真精神。该文很具代表性,因为其他不少作者也有类似的观念、思想,并不时发表为文,致使广大读者深受感染和误导。现因限于前幅,我只搞引其中一小段,略作评析,以就教于读者。1.摘引有一个“包顶颈”的批评家,名叫朱隗,最喜欢吹毛求疵。他看到诗句“桃花少人事”,便马上指为“不周延”,批评说:难道李花便特别忙于应酬?他看到另一诗句“秋声午夜真”,也一样认为“不周延”,批评说:除了午夜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