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截至一九九○年七月,我国人口为11.33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又正处在育龄妇女生育高峰期,每年约以1700万的速度在增长,到2000年人口将有可能突破13亿。根据我国十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要求,今后十年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要控制在12.5‰以内,任务艰巨,困难很大。我国目前每年有900万左右的计划外生育,其中约90%在农村。农村有47%妇女多胎生育,使生育率居高不下。因此,90年代人口控制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人口实行计划生育难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还缺乏一种人口控制的自我约束机制。几千年的旧思想、旧风俗,根深蒂固地束缚着农民的观念,农民对计划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始终关注着我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战略思想,指导制定了"实行计划生育,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发动亿万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对中国人口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大人口观的确立我们曾经在解决人口问题上就人口谈人口,就计划生育论计划生育,这样在实践中难以取得群众的充分理解,致使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一度成为"天下第一难事"。邓小平同志在分析中国国情的时候,深刻地总结和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  相似文献   

3.
历史发展到今天,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中国政府在近二十多年里,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降低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质量,调整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赢得I众多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但毋庸讳言.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在实行过程中亦遇到了不少阻力,其中,西方某些国家将我国的计划生育与人权保障对立起来,借题发挥,无端指责,也给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来廓清种种迷雾.进…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人们对计划生育工作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满足人口科学研究和人口理论教学工作的需要,研究我国建国以来计划生育工作的各个阶段是十分必要的。作者曾在1980年《西北人口》第二期上《建国以来计划生育活动概况》一文中,初步作过分析、也为许多文章、资料所引用,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尚有不足之处,本文拟从计划生育历史发展的过程,计划生育工作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建国四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近十年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计划生育政策这方面,却一直没有相适应的法律和法规做保障,而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已成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国急需制定计划生育法,这是解决社会现存的一些实际困难的根本途径,需要人们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对制定计划生育法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制定计划生育法是否侵犯人权、有何作用以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国策”。朗朗上口的标语,使我们的政策深入人心,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黄山市人口计生委员会始终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目标管理责任制,坚决实行“一票否决”,确保了人口控制目标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7.
计划生育干部应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沈娟在我国,计划生育既是一项关系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基本国策,又是一项涉及家家户户实际利益的群众工作。这项事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计划生育工作者不但是现行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与落实者,同时也应成为千千万万育龄群...  相似文献   

8.
经过二十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不仅在这段时间里少生了2亿人,而且,终于在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里迎来了低生育率。值此之际,许多有识之士对我国这些年来的人口控制实践进行了反思,对未来的人口发展战略作了运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我们在前一段时间的计划生育中搞的是“单打一的数量控制”,把数量控制不恰当地强调到了“少生就是一切”的地步。结果导致了人口政策实施中的偏颇,甚至严重偏离了政策的基本要求。第二,过去,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率及人口增长的抑制,在很…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人口发展战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论述了该战略的若干特点:(1)中国人口发展战略是一个可持续的战略;(2)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重点是控制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3)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战略措施主体是计划生育。同时,指出了中国人口战略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正>邓小平是我国计划生育的首倡者,是指引全面解决新中国人口问题历时最长的领导者。除十年浩劫暂离中央期间外,自1952年以来,他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一直把解决人口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之一。研究邓小平人口思想,对于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进一步做好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很有必要。本文仅就邓小平人口思想的内涵、发展及其重要意义,一抒己见。  相似文献   

11.
一、人口高增长与我国计划生育措施的局限性 我国自1970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每年出生人数和净增人数的形势仍然相当严骏。传统的计划生育调节人口生产,不能说没有效力,但是效力很有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控制人口生育,达到零增长的目标。用行政推动手段去控制人口生育,是十分被动的,它需要派出大批干部组织计生队,挨家挨户去动员节育,还要支付巨大的干部出差下乡的经费。而这样做的效果十分有限,你下去抓一下,群众就控制一下,干部离开后,便照样多生多育,所以实现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增长率虽略有下降,但近年仍有回升的趋势。如今,每年仍以1600万—1800万的数字增长。按这样的速度测算到本世纪的2000年将达到或超过13亿人口。再过50年,即到2050年人口将达到30亿,那时我国人均只有0.5亩耕地了,我国的生态资源将遭到毁灭性破坏,人民生活将更加贫困,现代化只能落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法国、德国等很多高度城镇化的发达国家,生活很富裕,但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在我国,继上海自1993年以来出现人口负增长后,北京也出现人口零增长。而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有些偏僻边远的农村地区,山穷地少人多,人口生育率反而比城镇高许多。越穷的地区人口生育越多,越富的地区人口生育越少,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这对我国已经而且正在进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有什么启示?21世纪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据此是否该作出调整?或者说城镇化对抑制人口增长有什么内在机制?本文试图对此做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初看起来,城镇化与…  相似文献   

13.
人口转变及后续社会保障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9开始,我国人口再生产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转变类型,这种转变是经过30多年艰苦卓绝的计划生育工作和生育政策强力控制生育而迅速实现的。当然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向社会保障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社会和政府对中国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社会保障工作要统筹考虑,要有新的思路和对策,并能维持来之不易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低生育水平,我们认为,这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1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政策有一个发展转变的过程,50年代至70年代初,推行人口兴旺政策,这一阶段,少数民族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由1952年的5.29提高到1970年的6.57,从60年代中期起,少数民族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由过去的低增长状况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类型。1971—1981年少数民族进入酝酿开展计划生育阶段,1977年9月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在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上所作的《关于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的报告》中指出:“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有利于发展人口的政策,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健康,也应积极宣传、普及妇幼卫生、节育科学知识,对子女多、间隔密,有节育要求的夫妇给予指导和帮助。”自1982年之后,在少数民族中正式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8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  相似文献   

15.
王鹏 《南方论刊》2014,(1):49-51,26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行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一些学者和社会公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实之词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6.
"全面两孩"政策是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必将对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体系产生重要影响。它将改变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体系的政策规范、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式,变"从紧"导向为"宽松"导向,鼓励按政策生育,同时将对奖励扶助政策、节育政策、惩罚政策、计划生育经费投入、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等方面产生不同的重要影响。要有效落实"全面两孩"政策,需要相关部门变原来的"从紧"思维为"宽松"思维,变"人口是负担"的传统观念为"人口是资源"的新观念,用"与时俱进"的精神设计新形势下的人口政策规范、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式,树立科学的人口价值观、发展观、问题观和治理观,形成现代人口治理机制,实现我国人口可持续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人口的计划生育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把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指出:“中国对人口增长实行严格的控制,是从我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的,这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方针、政策、思路,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本文将结合90年代以来全国开展的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并在总结浙江省“新家庭计划”活动的基础上,就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作了一系列精辟论述,他的人口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生育率下降为核心的人口转变是人口变动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自然引致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转变;我国的实践说明,在低发达水平条件下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也可以实现人口转变,但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政治成本,并造成"未富先老"等严重的人口社会经济问题。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应该从深层次上进行反思;对当时承诺只用于"一代人"、已达到预期目的、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尽快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20.
人口膨胀带来生态恶化,这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区把解决人口与生态矛盾的希望寄托于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之上的依据。毫无疑问,就一般而言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对于人口与生态关系存在着诸多特殊性的贫困山区来说,计划生育作为缓解人口与生态矛盾的唯一对策,其实施成效与人们的希望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带给人们一系列的困惑:1、人口膨胀乃生态恶化的直接动因,而为什么在贫困山区实施计划生育对于抑制这一直接动因的扩张所起的作用却远不如发达地区显著,贫困山区的人口仍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猛增?2、如果就人口密度而言,贫困山区相对于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并不算高,而为什么人口膨胀所带来的生态恶化却不亚于这些地区,甚至更甚?3、贫困山区在目前既成事实的人口压力下,尤其是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使采取控制措施短期内也难以完全遏制其膨胀的情况下,如何尽快缓解已经严重存在着的人口与生态的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只局限于对“人口膨胀”这一几乎是导致所有地区人口与生态矛盾激化的直接动因的分析,那就很难寻找到打破贫困山区人口与生态恶性循环怪圈的良方。为此,笔者从贫困山区人口与生态关系的特殊性出发,认为造成其人口与生态矛盾激化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两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