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不少史学工作者把魏晋南朝的兵户定为持殊的低贱阶层,并认为兵户制度在形成之初,就包含有一些限制、压抑兵户的具体内容,表现出了歧视兵户的强烈倾向。拙文《三国士家制度商榷》①对此表示了不同意见,对曹魏士家制度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认为:“把曹魏士家从一开始就视为一个特殊的低贱阶层的看法实在是一种误解。”然而,要客观地评价士家制形成之初,曹魏兵士及其家属所处的社会地位,就必须系统地探讨秦、汉、曹魏初期兵士社会地位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朝的兵户制度,是在汉末三国时的士家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三十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三国士家制作了较多的研究。到了五十年代,由于史学界的意见趋于一致,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定论了。经过反复查阅有关史籍和拜读近人大作,我感到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三国士家制的不少意见,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詈语"老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和社会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魏晋门阀制度的封建等级和门第观念的影响下,"将门"一词已变成了轻蔑讥讽的名词。由于军户本身所受到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一般又比民户更重,生活极端悲惨痛苦,军人实际上已沦为贱民阶层。詈语"老兵"的产生是对魏晋世兵制下军人卑贱化现象的一个真实反映。该词未被常见的权威词典收录,在唐代小说、笔记中,"老兵"之意常常被后人误解。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民本身是个复杂的概念,包含着很多阶层,自耕农阶层是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时期,自耕农民与平民地主一样,都属于乡村主户,都是直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编户齐民,在政治地位和权利上是一样的。建国以来对唐宋时期自耕农的研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5.
传世敦煌文书中有一件十六国时期西凉户籍残卷。原件藏英伦博物馆,卷文收于中华书局出版之《敦煌资料》第一辑。该残卷尚余十户居民之户籍,户主各注社会身分,有兵、大府吏、散户之分。对于“大府吏”,陈垣先生在《跋西凉户籍残卷》一文中解释为:“大府即太府,掌财赋之所。太府吏者给事财赋所者也”。这里所说的大府即太府,吏即“给事”公务的吏户,都是对的,但对西凉时太府的解释则有待商榷。陈先生是依据周宫中的太府来解释的,其实周以后太府则“历代不置,然其职在司农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程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士”与“士大夫”“知识分子”一词,虽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但知识阶层的存在却源远流长.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这个知识阶层一般被称为“士”.顾颉刚先生在《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一文中认为,“士”最初是武士,其身分相当于低级的贵族,它有统驭平民百姓的权利,也有保卫国家社稷的义务.商、周时代文献中提到的“士”或“庶士”,大体是指知书达理的贵族或执掌各种事务的中下层官吏.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动,“士”逐渐转化为  相似文献   

7.
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 ,“士”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的获得 ,与当时列国的纷争有很大的关系 ,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他们自我的觉醒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自信的结果。“士”的觉醒 ,主要表现在 :1、极力宣扬“士”阶层在社会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重要作用 ,强化统治者对于“士”阶层的重视 ;2、努力争取“士”阶层的政治和经济权益 ;3、争取个体的人格独立  相似文献   

8.
走马楼吴简中涉及职业、社会身份与阶层的资料非常多,户品、私学、吏与“吏户”、师佐、复民等等,都是目前讨论的热点。对这些名词含义的考察,有助于对三国时期基层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正>就群体而言,元初士人阶层的隐逸意识的膨大同其地位的失落几乎是同步的。 士阶层中隐逸意识的浓淡荣枯,都能反馈或折射出时代的气息、社会各方位各层面的风貌,一切以士阶层的心轴拔转。自孔、孟规定了“仕”隐”进”退”几乎成了士人凝固性的思维格局和程式化的蠕动规律。 夷狄首次主宰中原的元代社会,无疑具有独特的个性风范,士阶层的隐逸意识的产生和强化无疑有着异于其它历史阶段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自然也有异于前后各朝的个性特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阶层的特征与社会地位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农民工从其社会属性看已经成为一个阶层,具有阶层流动性强、职业低质性、让会网络复制性、生活方式疏隔化等阶层特性。其社会地位总体上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是城市社会中的“佣人”阶层、“沉默”阶层、“无根”阶层和“边缘”阶层。阻碍农民工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源于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障碍,因此,制度的改革、创新便成为新的问题提了出来,而市场与政府是冲击这种陈旧制度与政策的两股最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唐代两税法的征收内容究竟是什么?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止。有的认为,两税即是户税①;有的认为,两税就是租庸调的转化②;而大多数则认为,两税是由户税和地税发展演变而来的③。这些看法都值得商榷。为此,本文也谈一点不成热的看法,以就正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2.
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剧烈动荡,政权更替频繁,兵连祸结,战火绵延。在这种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少数部族政权,其兵制与魏晋有些不同的地方。这里拟对当时军士的来源、服役期限和兵士地位作些探讨,并初步考察一下士兵及其家属的待遇问题。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3.
孔母“额征在”,史称大贤德,并谓出身曲阜望族。究其竞:贤德是真,望族则假─—突出贫贱的最低阶层者也。本文先从先秦紧要制度“姓氏制”入手,考辨了“颜征在”一名虚豁失真,仅只是一位颜氏大家族名下的下女;继而以春秋贵族婚制“媵婚制”考论了她在家庭内地位之卑贱;然后又佐以她的亲密女伴─—贱妪及孔子本人“吾少也贱”的有力材料,确证孔母突出败民阶层,从而论证孔子亦属践民出身。此与历古迄今一致认定“孔母孔子出身贵族论”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4.
西汉实行“更戍”之法,以征兵制作为主要集兵制度。西汉征兵制的基本内容,见之于《续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仪》: 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八月, 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家为楼船,亦习战射行船……材 官、楼船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为民就田。以征发民众的方式集兵自古有之,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西汉征兵制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制度的规范化上。西汉王朝正是依靠这种稳定、规范的集兵制度,组建并维持了一支强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士阶层对社会政治、文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对先秦道家来源的探寻 ,也不可能离开士阶层。先秦时期的士阶层即是“游士”。所谓“游士”,首先指的是离宗国、去乡土 ,以文才武艺游移于列国间的士子 ;其次 ,先秦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名存实亡 ,因而他们上下游移 ,上可至“士大夫”,下则为“士庶人”;第三 ,是指游离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之外的士子 ,即“隐士”。可以说 ,隐者群落的思想和行为孕育了道家学派。但道家并非一般的隐者 ,道家风骨集中体现在“避于俗世”、“隐于自然”。“避”是对外在世界的否定 ,“隐”则是对心性之自然的向往  相似文献   

16.
传统小说家在汉代就被确立为士,但属于不入流的底层的士。他们的作品关注的是"治身理家"的小问题,被视为"小道"、"末学",其社会身分与其作品的关注内容是一致的。历史进入晚清,小说家的地位猛然飚升,但他们不再是传统的士,而迅速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了,其小说作品关注的重心,也由"修身理家"的小问题变为"救国救种"的大事。传统小说家的身分与身分变化,从某一侧面显示了小说家的整体命运和特性,其关注重心的变化,对于其小说创作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其小说史意义亦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7.
道教建筑并非于某个时点上突然出现,而是有着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也绝不是沿着某一路径作线性的衍化。从整个发展历程上把握,道教建筑的衍化呈现出有章可循的脉络特征,大体上说,道教建筑经历了由早期道人们用于修炼的山中石室到汉末五斗米教“领户化民”的教区,又到魏晋“斋戒致诚”之所的靖室,再到南北朝时期“以道化民”“招揽幽逸”的道观和道馆,最后到隋唐国家祭祀及祀神之用的宫观这一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尚礼精神在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文化变革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爆发频繁,其"替天行道"的主张实则来自儒家知识分子经世治国、辅国安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理想,与中国士阶层"志于道"的精神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季之家兵与世兵制的初步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末季之家兵与宗伍有联系更有区别,二者不可混同.当时的家兵有两种类型,即豪强地主之家兵和统军将领的家兵,他们都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及政治环境下的产物.汉末家兵的数量,开初约三至四万人左右,后来由于统兵将领把国家军队私家化,加之其大量招募和收降,实有家兵远远超过这个数据.对这些家兵给养的经费来源,存在多种情况,或由主人私养,或豪富资助,但主要是靠政府的财政支拨和就地筹措.随着家兵职业化的加固,人身依附关系增强,世兵制也就首先从家兵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20.
阀阅流品乃中古士族制度的核心要义,家世背景是身份地位和权益分配的决定因素。经历士族化风潮洗礼的北魏深得其中精髓,它遵循从旧原则,以具有蓝本意义的晋品令为基准,综合统计曾祖、祖父、父亲三代的官爵世资,均值一至三品者为膏腴,四至五品者为甲乙丙丁四姓。这两者的层级位差突出表现在乡品和起家官品方面,常制膏腴乡品一品,以五品官释褐;四姓乡品二品,以六品官释褐。这种新格局不仅造成士庶天隔,即便在士族阶层内部也出现分野。北魏秉承魏晋士族制旨趣,结合现实统治需要,形成唯门第是从的贵族体制,但它阻塞社会流动,造成身份凝固,势必让位于上下对流通畅、洋溢生机活力的庶民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