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蘩漪是《雷雨》中唯一体现“雷雨”性格的人物。关于蘩漪的“雷雨”性格,很多前辈及同行已有很多高超见解,但这里还是想不自量地谈一淡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蘩漪的“雷雨”性格,是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在封建专制家庭环境长期受压仰的结果,是她的人性长期在异化生活中进行反抗挣扎时的一种猛烈而独特的表现。 蘩漪,如果只是一个文弱的大家闺秀,她很可能会在这封闭得象一口残酷的井一样沉闷窒息的周公馆,默默地坐享这丰裕的物质生活,成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成为周朴园——带有封建色彩的资本家的“好妻子”。然而,蘩漪是受过一点新教育、要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2.
从填补与完善剧本《雷雨》未曾表现出来的蘩漪和周萍的情感与生活之路着手,揭示出蘩漪嫁给周朴园出于自愿并非所谓父母包办,周朴园也并未压抑蘩漪。是她与周朴园追求错位,转而主动追求并抓住周萍不放。通过对学者褒蘩漪追求的执着、贬周萍摆脱的不义对待爱情平等问题上双重标准的质疑,揭示出真正的蘩漪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并非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楷模。《雷雨》表现了西方思想泛滥将会带来的恶果,它不再具有反封建意义,而是开启了民族解放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再肯定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一个卑鄙自私的女人─—论蘩漪李乐平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在论及曹禹《雷雨》的人物时,有不少人都说蘩漪是作家满怀激情塑造的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就连曹禺自己也说他对蘩漪充满了无限的同情和怜爱:“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多少蘩漪(当然她们不是蘩漪,她们多半没有她的...  相似文献   

4.
农迎春 《河北学刊》2006,26(4):131-133
蘩漪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具有鲜明特色和复杂蕴涵的叛逆女性形象。物质生活的富有、精神生活的贫困导致她成为肌理病(忧郁)和心理病(偏执)的共生体,其症状最终表现为疯狂的欲望和“雷雨”的性格,其复杂蕴涵则在于人性建构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以及个体生命力的创造性与破坏性力量相兼相制而显现的深刻人性深度。  相似文献   

5.
在曹禺的戏剧<雷雨>里面,蘩漪被认为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她为了获得自己的爱情,用暴风骤雨般的反抗来对抗周朴园的压制和周萍的背叛,但结果却以周鲁两家的毁灭而告终.蘩漪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根源决定了其反抗失败的必然性,但即使如此,她的反抗也在黑暗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闪亮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一 在《雷雨》中,周萍可能是一个最复杂的性格。作者曾提醒表演艺术家们:“周萍是最难演的……他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而性格又是很复杂的。”在周萍出场时,作者不惜用了一千二百多字来阐述他的心理性格特征(蘩漪用了六百多字,周朴园和侍萍各用了三百多字)。几十年来,评论家们对他的理解和评论与作者对他的阐述也大相径庭,其参差也大大超过其他人物,以至一些评论家不顾《雷雨》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它在各种层次读者中的广泛影响,断定《雷雨》“对周萍性格的主要方面还缺乏足够认识”,甚至说“有美化周萍的地方”。事实上评论家们也主要是把周萍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在那里描述着,我们经常看到的总是“纨裤子弟”“花花公子”“淫乱”“自私”“伪善”“放荡”“精神颓丧”“卑鄙”“丑恶”这些字眼。作者当年曾希望有个好演员“化开他性格上一层云翳”现在看来,这层“云翳”已被评论家们染成了浓云,点成了污秽的斑痕。  相似文献   

7.
三仙姑是《小二黑结婚》中的主要人物 ,蘩漪是《雷雨》中的主人公 ,她们在对待性爱的问题上 ,有相同的心理轨迹 :性补偿心理和性痴妒心理。  相似文献   

8.
舞台剧连台戏之《雷雨》保利·央华年度制作 演出时间及地点:2021.01.23,山西太原 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自以为拥有至高的权威,掌控着周家的秩序,然而他的太太蘩漪心中对他充满怨恨,和非她所生的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恋情,周萍却意欲摆脱这段关系.蘩漪所生的儿子周冲年少单纯,爱上了周家的女仆四凤,但四凤却爱上了一个不该...  相似文献   

9.
《雷雨》中极具悲剧性的人物——周萍,是个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典型人物,他与蘩漪、四凤的不伦恋情一步步将他引向了死亡命运的深渊,而他内心对这种畸形的爱的冲动和依赖则成为了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正> 《雷雨》的“戏”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丝丝入扣的戏剧结构,一是它起伏跌宕、层次分明的冲突展开。本文要谈的,主要是第二点。《雷雨》的故事很复杂。首先,时间长,前后足足三十年。另外,关系复杂:两个家庭之间,历史和现实之间,社会阶级和血统亲缘之间,各种人物之间,盘根错节,纷乱如麻。所以,剧作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将这纷杂的种种,合理地艺术地纳入“戏”中,造成规定情境,以塑造人物形象。这就是所谓结构问题。《雷雨》写了三个主要关系,或者说三条主要线索: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蘩漪和周萍的关系,周萍和四凤的关系。此外还有周朴园和鲁大海,周冲和四凤,等等。但主要是这三个。剧作家正是用这三个关系,三条线索,巧妙地织就了《雷雨》的戏剧结构的网。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欲死未遂的鲁侍萍,历尽人间各种艰辛,三十年后又见到了她的仇人(却又是她两个儿子的父亲)周朴园;这样,周朴园原以为早已离世的人,忽又站在了他的面前。在周朴园这个所谓“最体面”、“最有秩序”的家庭里,大少爷周萍却和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各自的研究中,已愈来愈深切地感到,曹禺早期剧作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念——“蛮性的遗留”。且看《雷雨·序》中的一段自白:“《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蛮性的遗国’,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与“蛮性的遗留”语义相近的还有“原始的情绪”、“神秘的吸引’等等。而且,这些意念虽只是在论及《雷雨》时提出来的,可事实上,“蛮性”是贯穿在他早期的心态与剧作全过程的,不单单是《…  相似文献   

12.
刘传霞 《理论界》2006,(1):183-184
蘩漪和曹七巧两位“疯女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遭遇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个案,它昭示了以男性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认知,透露了现代文学史建构中存在的男权话语,表明了自我社会性别的建立与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权力运作的过程。蘩漪是男性自我的他者,曹七巧是女性自我的替身。  相似文献   

13.
自曹禺先生创作的《雷雨》诞生以来 ,评论界对《雷雨》剧本中蘩漪这个人物就褒贬不一。本文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 ,把这个人物放到世界文学的画廊中 ,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来重新解读 ,在比较中挖掘人物内心真实的自我 ,并体会在比较中构成具有深厚历史纵深感和人文主义关怀的原型世界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孙绍振的审美错位理论,对周朴园、蘩漪的形象进行了解读,认为,蘩漪虽然邪恶,但与美构成奇异的交融,形成了恶之美。而对于周朴园来说,他不乏善的表现,但又认为金钱万能,对周围的亲人漠不关心,形成了善之丑。同样,错位的理论对于其他文学形象也具有阐释的效果,如《骆驼祥子》中的虎妞以及《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娜·卡列尼娜。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九年第五期《红旗》发表肖蔚云等同志的《马克思主义怎样看“人权”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肖文)其中有一部分观点是很好的,如强调要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揭露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性;批判了那种“公然要求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发善心,要求资产阶级政府的首脑来‘关注’所谓中国的‘人权’问题”的反动言论;还着重论述了“怎样看‘人权’问题是关系到正确认识和区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一个原则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平等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权利”。马克思这一论断,曾被“四人帮”肆意歪曲,作为他们否定按劳分配原则的“理论依据”。“四人帮”之所以这样搞,是为了反党反社会主义,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从理论上怎么正确理解马克思这一论断呢?现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认为“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权利,它决不是什么‘资本主义因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97页);第二种认为按劳分配是无产阶级权利;第三种还是从资产阶级的原意上去理解“资产阶级权利”的(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刘方政  徐颖 《东岳论丛》2019,40(5):19-25
既尊重研究者对文本的艺术分析、理论提升和逻辑整合,又照顾到观众的观摩感受,《雷雨》的文学史定位才能适度以至准确。1930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秉持"风化"观念的观众和坚守复古立场的官方,或指责周萍与蘩漪、周萍与四凤的不伦之恋败坏道德,或因此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加以禁演;市民阶层则激赏《雷雨》情节曲折、通俗易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文学评论家主要着眼于剧作与现实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认为《雷雨》在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具有极其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存在着意识不明确、缺乏正确世界观的指引,以及现实主义不彻底等瑕疵。1949年以后《雷雨》的文学史书写,存在着倚重理性分析而忽视观摩感受的遗憾。  相似文献   

18.
<正> 已故的蒙文通先生曾在《周秦学术流派的试探》一文中,把先秦文化分为三种类型,而“仁义”是分水岭:“我才深信孟子说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原来不是偶然举出的几部书。晚周文化本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大概三晋人说历史人物都是功利主义者,而齐鲁人看历史人物多是圣贤,楚同人看历史人物都非常神圣。”“所以儒墨尽管不同,但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却完全相同,他们都大讲‘仁义’也相同。从这里初步看出,‘仁义’是这三方面很明显的分界线。东方人都谈‘仁义’,北方人就反对‘仁义’,说‘仁义’‘迂远而阔于事情’。迂是大的意思,认为这是大而无当的。南方人也反对‘仁’,把‘仁义’看得很渺小,不如道德崇高。”  相似文献   

19.
<正> 《论语·阳货》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相近,只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习染才相远了。孔子这句话,在“文化大革命”中是被批判为“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说孔子“不承认道德观念来自环境的影响”,“排斥环境的影响以保持或恢复天生的‘善性’”,“是为实现其‘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服务的。”(见北京大学哲学系1970级工农兵学员编:《〈论语〉批注》第384——385页)这种批判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歪曲的。孔子所说“性相近,习相远”,“相近”不是相同,而是承认有不大的差别;但“习相远”则就承认环境对人性差别的影响是巨大的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已经一百一十周年了。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不以通常意义的‘经济理论’为限;他专门以生产关系说明该社会形态的结构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使骨胳有血有肉。”(《列宁全集》第一卷第121页)所以,对资产阶级法权的剖析是《资本论》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这方面的论述,对于理解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深入揭批“四人帮”在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上散布的修正主义观点,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