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美学之思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学术资源上,它启示我们不能以日常时空意义上的“中西”、“新旧”来衡量。而它对美学研究的具体的学术启示则是:关学要面对本土现实进行存在论之思?要关注审美现象、艺术事实,要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要关怀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4.
如今,翻开各种各样的当代西方美学著作,满眼都是新术语;新概念,怎么也抓不住作者的思路,其论述问题的角度,展开问题的方向是那么陌生,怎么也找不到我们经常思考争论的诸如对“美的本质”,“美学的对象”等的论述和解答,甚至他们想说什么都摸不着头脑。的确,连美国当代美学家比尔兹利都认为,在整个西方美学史上,“二十世纪是美学发展空前活跃和百家争鸣的时期”。这个时期学派林立,思潮迭起,“它们所涉猎的问题非常广泛,而这些问题之间又缺乏紧密的联系”,更重要的在于,当代西方美学正进行着全面的破袭与裂变,正进行着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由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和厦门市社科联共同主办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前景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4月22日至29日在厦门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美学工作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刘纲纪等到会作了专题报告.与会的美学工作者分别从“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当代中国美学”、“传统中国美学的现代意义”、“美学如何面对变化中的文学艺术”、“美学的现实应用”、“门类美学的当代发展”等问题出发,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展开深入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强调审美和艺术的政治介入,展现了一种包含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的美学乌托邦的理论取向。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不仅仅意味着美学转向政治思想,它强调审美与艺术是文化改造和政治主体形塑的重要力量,既突出审美的意识形态功能,更强调超越意识形态的“感觉共同体”或“审美共同体”的建构。当代美学和艺术正在不同程度地遭受工具理性的影响,美学和艺术存在着成为单向度思维工具的危机,因此需要从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中吸取“下行通道”的思想资源,其目的是将那种学理和思辨层面的美学真正转化为文化的批判力量和理论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7.
当代传播美学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传媒是人类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宏大而潜力无限的一种传播大系统。研究当代传播美学,必须以整个人类文明发展里程为历史大视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大生命审美观为主视角,对当代传播活动的审美特征、审美生成、审美运作、审美功能等进行综合研究。当代传播美学整体上是由回归生命、审美生成、审美综合思维三组范畴互补互动共同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和富于动态生成性的学科体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在本体论与方法论、目的论与战略论上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中国当代传播美学的建构方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美学研究历史过程进行反思的立场和对当代社会审美现实的思考,主动“介入社会、直面民生、倾情实用”无疑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丰富生动的审美现象、广袤宽阔的审美领域以及众多亟待求解的美学问题为当代美学研究蕴示了无限美好的前景;促进实用美学研究的兴旺繁荣,不失为当代美学研究摆脱迷困、走出低谷的一条自救之路。  相似文献   

9.
作为喜剧审美客体的“丑”从来都是喜剧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美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将“丑”定位于“美”的反面的同时也将喜剧中的“丑角”定位于“否定性形象”。这一承袭了几千年的观念在中国当代喜剧美学界受到了质疑:“丑”不是“恶”,“丑角”也不只是“否定性形象”,还可以是“肯定性形象”。无疑这是对“审丑”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美学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受制于超美学的时代欲求 ,美学缺乏自身的学术基础 ,美学史的研究还不充分 ,《西方美学通史》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努力。这部著作揭示的美学发展的“深层结构”给当代美学发展很好的启示 ,当代美学可依美学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清理各种遗留问题 ,将思想层次推进到“语言学阶段” ,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位置 ,以美学的立场为文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化转向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叙述,意味着当代美学研究的问题视角与实践意识的变化,这种理论取向突出的不是传统文学理论的本质论问题、美学的认识论问题以及文本批评的问题,而是从文化与社会语境出发重新厘定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实践性问题。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处于文化转向的“语境化”过程之中,既在转向之中,同时又在强化“转向”,需要我们从“得与失”的角度予以反思,更新理论形态,拓展思想语境,最终实现批判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历史进程中的实践、后实践美学之争虽然在当代美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暴露了一系列的诸如“沿门持钵”、“非此即彼”、“简单还原”等问题与缺陷。认真梳理与反思这些缺陷与不足,并努力运用复杂性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与考量中国当代美学,对于建构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民主的、联系实际的、返回常识的、主在关系生成的美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词话不仅是词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资料和理论,而且从现代科学美学的角度来看,它又有其特殊的价值。在当代世界美学潮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派就是以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为代表的“科学美学”,也称为“新自然主义美学”。门罗宣称他信奉那种“反对理性,推崇感性经验”的自然主义哲学。他认为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给美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使美学进入了科学的行列。对美学研究,“形而上学让位于经验描述,脱离实际的转变成立足于指导实际的,绝对的变成相对的”。但就是这种“走向科学的美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  相似文献   

14.
斯蒂格勒等当代美学家不断突破形而上学美学对感性的桎梏,重返“感觉与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情感生成机制问题,以扩展的理论话语与研究范式重新介入艺术问题的思考。斯蒂格勒将艺术置于可感物的存在模式中,强调艺术“技艺”面向对感性的重构,艺术与感性的双向构成为当代美学进入艺术场域提供了诸多启发。面对文化工业与消费主义造成的美学的灾难,斯蒂格勒以“工业艺术”调和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技术结合的数字艺术焕发出独特的感受力,蕴含着重塑感知方式与意义的潜能。感性的“技艺性”成为当代美学的重要问题,推动了美学重新进入艺术的进程,当代美学与艺术重新结盟。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末以来,中国美学进入了消沉阶段。美学热骤然降温,读者的兴趣转移到了文化、宗教和国学等方面;美学界也从高层次的理论探讨跌落到传统的一味妙悟、欣赏和评点。学者们普遍厌倦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体系的建造,更热衷于一些实证和实用的技术分析和技术处理。当人们在90年代打出“反美学”的旗号时,这只不过是首肯了中国当代美学正在走向消亡的事实。中国当代美学的消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一个时代的美学必须是某种时代精神的反映才能富有生机活力。80年代的美学热是与当时全民自我教育的高潮分不开的。记得那时各种大小讲座办得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美学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历史。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78年;第二阶段从1978年至今。这两个阶段,美学究究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第一阶段,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主要表现为建国初期的那场意义深远的美学大争论。“文革”十年,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也和其它学科一样,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可以说,建国初期的美学争论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内容,反映了美学研究上的某  相似文献   

17.
荒诞的美学意义——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美学范畴,荒诞的出现,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美学评价态度的觉醒,它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满足当代人类的生命需要。从审美活动的类型的角度,荒诞是通过对“文明”的反抗的方式;从美的类型的角度,荒诞是通过平面化的方式;从美感的类型的角度,荒诞是通过零散化的方式来满足人类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荒诞亟待否定的是人类的虚假的希望,人类的自以为是的乐观主义,从而直接地面对人类的失败,人类的希望的无望,人类的悲剧性命运。在这当中,透露出当代美学从“我们”(大写的我)向“我”(小写的我)、从强者的美学向弱者的美学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18.
西方美学中一度盛行的“内部研究”以语言学、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理论为代表,其中的诉求在形而上学层面带有唯名论倾向。这种倾向的源头是康德哲学中的某种反形而上学冲动,之后的新康德主义乃至解释学都深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从美学理论史上溯到神学、政治思想史维度,对“实在论”和“唯名论”在中世纪晚期以降持续不断的争论进行剖析,可以帮助我们从审美现代性的视野重新审视当代诸家的美学与文艺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创立的官办大学,百多年来形成了深厚的北大传统,对中国现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北大传统中科学与人文相互依托,互动发展,尤其是人文传统,深蕴北大特色与风采。在其丰富多彩的人文传统中,美学传统颇具北大风范,一代代学人薪火相传而愈显厚重,深刻影响了中国现当代美学的知识生产和社会参与。从北大人文传统到北大美学传统是一个有趣的学术思想史话题,这个传统中三代美学家代际更替,形成了“接着讲”的美学文脉。“美在意象”论赓续了这一传统,并彰显出这一传统自我更新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美学以否定西方经典美学思想为开端,致使美学学科失去自身的知识依据,完全受制于哲学的主客观问题而不能就美本身的问题展开,因而出现“非美化”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在试图消除“实践论美学”偏颇时,又以存在、生命、自由为本体,把美放大成生命的全部,呈现出“泛美化”倾向。当代中国美学只有回到美自身的领域,科学地传承美学固有的经典思想,尊重美的边界及审美事实,才能真正建构起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