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东南学术》2005,(Z1):151-158
1997-2003年厦门市税收收入(含国、地税)呈连年增长的态势,但中央、地方两级收入增长反差大,地方级税收收入的份额、增速比中央级收入逐年减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直接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后劲.如何立足厦门市实际情况,努力壮大地方税源,从中找寻地方税收新的增长点,促进地方税收的增长,从而保证地方级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为此,本文在剖析厦门市地方税收主要分布和中央地方级收入增长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有效促进地方级税收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包国宪  王蕾 《兰州学刊》2005,(3):132-133,140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主要根源在于产业结构层次及由此引起的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差距.对西北地区来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农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本文针对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对西北地区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与全国相比,西北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偏低.比较和研究西北地区信息化研究,可以明确西北地区在信息化研究中所处的位置,发现西北地区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加快西北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本文对近十年(1998-2007)来有关西北地区和西北各省区信息化研究的论文从分布的年代、数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统计分析,总结出西北地区信息化研究存在研究深度不够、研究领域不广、研究分布不均三方面的不足,并由此为西北地区及西北各省区的信息化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推进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推进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北地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具有来自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诸多制约因素.推进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应当加强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打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另一方面,应当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城乡资源的互动,发挥组合效应,走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5.
浅论抗战时期西北经济开发中的资源委员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岩 《人文杂志》2001,(4):136-139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特别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西北地区作为战略地位仅次于西南的战略大后方来进行经营,西北经济开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资源委员会在这一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为抗战胜利和西北地区经济开发作出了一定贡献,构建了西北地区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虽然这一时期的西北开发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仍在工业布局、结构、厂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相当成效,可资当代西北开发参考.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及水土的流失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21世纪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绿色农业"建设在西北地区的推进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遥感影像数据、矢量数据、视频数据、图像数据和文字数据五种不同形式的数据的特点以及其在海洋特别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和添加方法,多源数据的引入使海洋特别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更加完善,为整个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维护、管理和展示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频发,死亡人数和惨烈程度在近代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一现象的发生,除了该地区较为复杂的气候和地质、地理环境外,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则是农民的耕地不足与普遍贫困、频繁的战争、政治腐败以及鸦片的大量种植,导致西北地区百姓防灾、救灾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9.
对西北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战略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之一.本文研究了当前西北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分析了西北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特殊重要性和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和谐民族关系的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强化各民族的"国族"意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各民族的利益共同体;深入挖掘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正确认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和发展趋势,努力缩小各民族的发展差距,是新时期构建西北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面对西北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地方政府在采取急赈的同时,积极实行工赈,其中道路整修方面成效最为明显.传统民间义赈在新型社会阶层的参与下,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华洋义赈会以修建水利设施和现代交通为主要内容的以工代赈,对今天西北地区救灾防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构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和实验,正在国内十个省区的特定地域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仅展开数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念和实践更是刚刚起步,甚至某些已被列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省区,所做的保护规划竟然仍是文物保护的路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何为该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驾护航?笔者以为要以更新的观念,以非文字文化保护的视野和内涵,营构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有唐一代西北地区地缘政治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黄巢被镇压以来,政治重心向东转移,西北地缘政治地位开始下降,而不是通常认为始于唐朝的灭亡.在五代十国时期,西北地区在屏障中原,维持中西贸易,联系西北诸族,保持册封体系以及提供大量战马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历史时期西北地区仍然具有较重要的地缘意义.本文还探讨了导致中国政治重心由西向东转移的主要因为.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严重的灾荒成为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推动因素之一;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把水利开发放在首要地位.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地方政府积极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基本使西北地区摆脱了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严重灾害的局面.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在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上的矛盾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没有通过实现开发来解决局部性的灾害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试论抗日战争对西北地区灾荒之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北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灾荒,农业生产几近破产.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战争是灾荒频发的"罪魁祸首":巨大的战争消耗,使得农业生产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军队、战争难民的涌入,企业、机关、学校内迁,导致西北地区粮食供应缺乏;滥垦滥伐,严重地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加重了西北地区的灾荒.国民政府疲于应付战争,对经济和水利投入不足,又直接影响西北救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论历史上农业开发对西北环境的破坏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古时期 ,我国西北地区原本是林草丰茂之地。在西北的大部分地区 ,人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自秦汉开始 ,西北地区的气候逐渐变干 ,而此时对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也开始了。农耕日益扩大的总趋势 ,加剧了西北地区由气候变干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 ,并使之呈现出不可逆转的特性。历史时期的农业开发 ,不仅带来了西北地区的生态危机 ,也导致西北地区产生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危机 ,甚至导致了某些社会与文明的湮灭。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西北地区长久的政治平衡在世界地缘政治的影响下发生了剧烈变动.本文将近代西北地区放在世界地缘政治变化的范围内,结合近代国内地缘政治结构的变化因素,着重分析和探讨19世纪下半叶与20世纪30、40年代西北地缘政治变化和地位升降的表象与因为,为全面揭示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地缘政治关系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提供基本史实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宏英  王辉 《兰州学刊》2012,(3):188-192
关注西北地区农民职业分化的速度和水平就是关注西北地区农民的现代性,关注西北地区农民的职业道德就是关注西北地区农民职业分化过程中的道德性。而现代性的内在逻辑是要么增强道德性,要么减弱道德性,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在加速农民职业分化,增强农民现代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其职业道德的养成。这也是农民过渡为一个现代公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自然保护区作为以保护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地质构造以及水源地等自然综合体为核心的自然区域,是最值得获得区际生态补偿的区域.但如何通过生态补偿来有效地建设保护区在现实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难题.为此,一方面要实施差异化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加强对其管理;另一方面又要适度增强保护区的自我发展,提高生态补偿能力.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特色使得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一直很受关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巨大作用,西北地区是受非正式制度影响很深的区域,文章分析了该地区非正式制度的表现形式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邵霖同志在《甘肃民族研究》1987年第1—2期发表如题文章指出:发展畜牧业是西北地区脱贫致富的战略决择.这是作者从西北实际出发,从全国四化建设的需要考虑而得出的认识。完全可以预料,大力发展畜牧业,必将改变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使这里的人民加速摆脱贫困状况,走上致富道路。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可行性在于: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赖以建立的资源条件;具有一定的基础;范围广大、数量可观的产品市场等。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