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技术创新的社会系统效应与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目前企业谋求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本文从企业的社会环境系统、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建制、社会动力系统、社会化过程、社会运行机制等方面,较为深入地揭示了技术创新的社会系统诸要素的综合效应、本质和规律,提出了许多独特见解,并同时阐示了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所存在的诸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具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生存发展方式使人类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人口问题、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生活诸领域发展失衡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生活诸领域之间的深刻矛盾。文章从人类的观念、活动及分配制度上分析了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企业文化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以文化的要素来进行管与理,更是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企业从招聘阶段就开始企业文化,进而对新的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同时在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培养企业员工的企业精神,突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这种注重情感的管理方式通过文化培育、文化模式的推进,使员工与企业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全面显示出来.在影响人的行为同时,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走向也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浅议中国企业文化中的道德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中心观点为:中国企业文化,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因素,即它不仅探求企业生存和获利问题,而且关心人的道德力量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围绕这一观点,对传统儒学文化与现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关系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构建中国高品质企业文化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同时,也需要吸收经济发这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6.
郭嵩焘的“本末”观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亚明 《东方论坛》2002,(6):94-101
郭嵩焘通过对洋务活动的反思及对西方文明的探究,指出西方文明具有整体性,有本有末,并从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探讨了西方各国强盛的根本,他的"本末"论显示出洋务思想向维新思想过渡的特色.郭嵩焘的"本末"观拓展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他关于学习西方、标本兼治的论述,实质上是用"本"、"末"这对传统范畴广泛地探讨了经济、教育、文化及制度等诸问题,在早期现代化求索过程中,在理论上作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和释家为两翼.儒、道、释三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人生的智慧进行了阐释,儒、道、释三家的阐释虽然有所差异,但殊途同归,都是要导引人们达到和谐人生.儒、道、释三家都强调从自我的修炼做起,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快活的人、有趣的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特别是汲取"知天、知人、知己"的道理,促进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8.
持续健康成长对企业至关重要,企业基因理论就是从仿生学的视角出发,参照生物基因来寻找决定企业生存、成长以及是否适应环境的关键因素.梳理了已有的有关企业基因理论的文献,从企业基因的定义、企业基因的结构、企业基因的遗传中心法则、企业基因的变异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四个方面对现有研究的状况进行了综述.对企业基因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评价和总结,认为该理论的各种研究之间以及该理论对生物学的借鉴程度尚存观点分歧;基因组的观点尚未引入;对具体企业基因的甄别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尚为缺乏.  相似文献   

9.
传统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道家和释家文化为两翼。儒、道、释三家在和谐思想方面,虽然有所差异、各有特色,但殊途同归,都是要达到和谐人生。它们都强调从自我的修炼做起,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快活的人、有趣的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企业文化的性质、特点、意义作出了分析、评价,并联系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指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改变我们一些固有的价值观念,同时将造就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促使人的素质的质的转变、飞跃。实际上企业文化是未来文化的前显现。它对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族商研究的倡言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古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历史的研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成果很多.然而,从商人及其资本的内部构造来探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是以往研究中较为忽视的领域.明清"族商"研究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家族、乡族商人及其资本的内部构造与商人群体、资本群体的运作模式进行考察,对其所蕴藏在文化意识之中的多元经济观念进行审视,有助于寻求多视角地认识中国传统商人及其资本的变迁之路,从而对中国传统商人与资本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前景,形成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企业组织变革的双重动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转型期、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不确定环境给企业组织变革带来的外部动因,并从企业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人员等方面分析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内部动因。指出企业组织的生命,就是要适应环境变化而变革组织。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也是当代企业文化的主流.我国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及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呼唤并推动着石油企业文化的转型和发展.石油企业文化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从政治型、行政型、依赖型、外生型转向经营型、自主型、内生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伦理人"、"单位人"向"能力人"、"社会人"的转型,转型后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培育企业价值观、树立人本理念、重塑企业形象和提升企业家精神等方面.通过转型与创新,才能重塑石油企业文化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对战略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组织与个人都生存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受其影响.战略决策是事关企业全局与未来的决策,亦受文化环境尤其是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对战略决策有定向作用;企业文化对战略决策的风险向度有影响;企业文化还影响战略决策的实施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后殖民视角出发,通过细读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奇的《痕迹》,探讨美国印第安人生存模式的变化和重构,揭露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唤起人们对当今美国印第安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如何保存和发展印第安传统文化的思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痕迹》这部小说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印第安文化应与其他文化积极交流,善于从其他文化中吸收有利于本族文化发展的积极成分,从而使美国印第安人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在极速变迁的社会中,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生存,编辑劳动的性质是以先进的科技出版技术为手段,为绝大多数人提供精神产品的文化传承与服务工作,只有不断学习探索,才能适应环境,发挥潜能,创造精品,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人口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论是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还是未来的远景规划,人口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模型的局限性,就因为它没有考虑到有限的生存空间与资源、生产力、文化水平等因素对出生率的影响.在考虑到有限的生存空间及资源后,本文给出了模型(2);继尔又考虑到生产力、文化水平及传统意识诸因素,给出了模型(3).并对所建立模型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文化观念、经济状况等对工作生活质量概念界定及评价产生影响的因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状况给出了工作生活质量的本土化定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组织与员工双方不同需要的剖析,分析了工作生活质量所涵盖的研究范围,并设计出了评价指标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人对自然真象的整体领悟,是人在生存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尊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存理念表现在宇宙生存观、和谐生存观、伦理生存观三个方面,其特点是将生命现象还原于自然,用一种恢弘的元视角来认识、解读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充满非凡的智慧,对当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认识意义与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民俗的历史解读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俗又称民俗,它是一定的人群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所形成的生活习惯,是集许多个主体无意识经验而形成的群体性生活方式.人是风俗的主体,也是民俗所属的载体,风俗研究是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风俗是历史形成的,它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风俗考古就是借鉴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追踪和源流的考证,从而为史学打开超越文本的广阔领域.历史不论是用文字表述还是通过风俗来演示,都要经过现代人的选择加工,用历史的眼光对风俗进行加工.今天,民俗作为鲜活的,兼有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已经进入中国文化主流的视野,这不仅使民俗成为新世纪文化的重要资源,也将给社会史的研究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