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扶贫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在新阶段,它不仅要立足解决极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更要从发展上考虑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为此,根据全国并结合重庆直辖市的特殊情况论述了新阶段农村扶贫的特点和提出若干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农村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消除农村贫困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重要内容。没有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尽快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帮助已初步解决温饱问题 ,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的农村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实现稳定脱贫。  相似文献   

3.
一、四川省扶贫投资的差要问题是目析问题中国著名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四川省七—一八扶贫攻坚计划”都明确地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四川省118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很显然,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扶贫攻坚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问题出在两个地方,一是对贫困人口的认定;二是对贫困人口的瞄准。先看第一个]句题。对贫困人口的认定近十年来经历了两次变更。第一次认定贫困人口是在1987年,标准就是众所周知的“二六标…  相似文献   

4.
农村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缓解贫困是衡量扶贫资金使用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国家扶贫资金投入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扶贫资金使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攻坚面临着新的问题和矛盾: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脱贫不易;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使扶贫难度加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产生诸多矛盾,影响其发展速度;农产品与农用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影响脱贫步伐;贫困地区人口增长过快与贫困程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制约着脱贫进程;政府推动型的扶贫方法具有局限性;返贫现象突出,加大了扶贫任务;贫困人口观念落后,缺乏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扶贫脱贫只能是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农村扶贫效果显著,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精准扶贫背景下,电商扶贫已成为扶贫的重要方式并被列入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安徽省颍上县抓住发展契机,率先成为全国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在通过电子商务助力精准扶贫方面成为典范.然而该地电商扶贫仍在探索阶段,存在群众参与性不高、人才匮乏、融资渠道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前往颍上县实地调研所得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中的相关分析、频率分析及多重响应集对颍上县电商扶贫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颍上县电商扶贫提出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农村人口空心化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项目扶贫VS主体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贫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战,而实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则是这场攻坚战中的"硬骨头"。当下,民族地区扶贫既遭遇着"项目扶贫陷阱",也面临着打工经济下农村人口空心化所致的脱贫主体严重弱化与缺失。依据中央精准扶贫的思想,民族地区扶贫应摈弃先前项目扶贫为主的思路,坚持以脱贫主体能力培育为主、以经济开发扶贫为辅,提升民族贫困地区的内源式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既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第一民生工程。在破解深度贫困的新阶段更要精准先补足农村贫困群众精神之"钙"。笔者探析我国农村贫困群众精神之"钙"的表现和主要原因,提出精准扶贫要先补足农村贫困群众精神之"钙"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电商扶贫能够克服贫困地区区位瓶颈制约,提升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为传统贫困地区提供"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近年来,各地探索农村电商扶贫的实施路径,有效实现了贫困地区的外部资源注入、产业重塑升级、去中心化帮扶和社会公平促进。实证研究表明,农村电商减贫效果较为显著,同时,电商扶贫面临着电商产业规模普遍较小、电商支撑环境相对滞后、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不同区域间的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等现实挑战。对此,应从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完善农村电商支撑环境、搭建农村电商的农户参与平台、强化电商扶贫政策设计效能等方面,提升农村电商扶贫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扶贫战略实施的治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在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战略,相应依托的扶贫治理手段也各有不同.第一个阶段,扶贫治理的手段是解除和放松各种管制,创造农村人口获取财富的空间.农村扶贫工作进入第二个阶段以后,行政治理开始发挥作用.进入第三个阶段以来,由于农村贫困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采用的扶贫治理手段更趋复杂.基于市场的发展型治理和基于权利的保护型治理是我国农村扶贫治理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1.
贫困的本质是能力贫困,而不是收入贫困,我国以收入扶贫为目标定位的农村财政扶贫政策并不能使农村贫困人口真正脱贫,农村财政扶贫政策应从单纯的收入扶贫转向能力扶贫,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2.
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 治理农村返贫顽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反贫困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是脱贫人口又返贫的现象一直存在,它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顽疾.导致农村返贫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主体、供体、载体"三者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构建"主体-供体-载体"三体均衡、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扶贫模式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持续脱贫与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区域扶贫与扶贫到户的关系康云海缓解贫困,是全球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政府80年代初开始注重广大农村的扶贫工作。1978年至1985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至1.25亿人,平均每年减少178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7,(1):82-88
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本质上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多重贫困,综合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三维资本”才是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双提升、拔除穷根的根本路径。基于山东省阳信县农业龙头企业扶贫的个案研究,本文首先从“三维资本”的视角将农业龙头企业扶贫模式纳入了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随后利用相关经济理论和贫困理论深入剖析了阳信县科学设计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制度的基本思路,最后阐释了农业龙头企业扶贫模式中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5.
郭劲光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5(11):128-135
贫困是复杂的社会建构,那么研究与治理贫困的视角和思路也必然是系统而多元的.如何优化扶贫管理、提高扶贫绩效,从扶贫的战略、组织以及资金三个维度出发,对我国的扶贫架构和扶贫绩效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细化扶贫客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和使用责任制;加强贫困人口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贫困人口对扶贫项目的参与程度;逐步加大扶贫力度,巩固现有扶贫成果;建立科学的扶贫效绩评价体系,推行财政扶贫基金监管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6.
基于空间贫困视角的扶贫模式再选择——以甘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全球性难题,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甘肃,则是中国农村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随着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甘肃农村贫困的原因和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且贫困在全省范围内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即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甘肃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尤其是“两州两市”地区.因此,基于空间贫困的视角,构建新型扶贫模式,对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甘肃农村贫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对扶贫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农村贫困群体对扶贫政策认知的角度出发,考察其对现行扶贫政策的满意程度.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农村贫困群体的年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导致贫困的原因、对政策的知晓程度、扶贫过程存在的不公平与脱贫后又返贫的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满意度.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认为目前救济式扶贫的成效高于开发式扶贫的成效,遏制“返贫”是提高挟贫满意度的关键.提高农村贫困群体对扶贫政策满意度,要继续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加强挟贫政策与相关配套措施的衔接,建立帮扶基金帮助困难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加强监管确保扶贫公平性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扶贫工作法治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逐年大幅度下降 ,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距离彻底消除贫困的路还很长 ,任务还很艰巨。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 ,由于国家缺乏扶贫工作的基本法律法规 ,扶贫工作无法可依。为此 ,要使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国家有必要制定扶贫法 ,将扶贫工作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扶贫模式的历史逻辑,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三种模式。这三种扶贫模式的实现,是基于三个"同质性假设":(1)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2)通过产业投资,必然能够培育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3)所有的贫困人口都具备正常的劳动能力。这种前提预设,已经不适合目前农村剩余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囿于既有扶贫模式的政策缺陷,结合广东省情,扬弃它们的局限,为之注入新的扶贫绩效评价尺度和创新制度安排,其实现路径是推行"治理保障型"扶贫模式,以赋予贫困人口主动脱离贫困状态的再生产能力。制度运行机制的实践构建体现为支持性制度变迁与修复性制度变迁的同步供给。  相似文献   

20.
钱津 《中州学刊》2014,(4):42-47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农村开发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使得中国政府确定的到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这同时标志着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下一步,对于农村人口的生活贫困应纳入各地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对于农业生产的落后要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式改变,不能再延续旨在维持和巩固小农生产结构的开发扶贫工作。由此,将开创中国农村建设的新局面。这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头等大事,需要国家相对集中财力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