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宪法惯例是宪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立宪制国家它是宪政运行中对宪法的重要创造性补充。起源于政治惯例的宪法惯例的构成必须具备三方面的重要特征。在中国法治化拓进的今天 ,深入探讨宪法惯例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我国是否有宪法惯例,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在笔者看来,我国政治和法律生活中存在着的、超越宪法典之上的某些社会规范,如宪法修改需要中共中央提出建议、该建议被全文通过而成为宪法修正案、每次中央领导人换届时都应当修改宪法等,实际上就是宪法惯例。因为这些规范存在于成文宪法、宪法性法律之外,弥补了二者的不足,对中国宪法的运行起着实际上的支配作用。盲目排斥其存在,对中国宪政体制的完善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论宪法惯例     
宪法惯例在各国宪政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因符合宪政精神、实际操作需要及某些优良政治传统而被公众接受和认可,成为重要的不成文宪法规范。宪法惯例主要起着补充和完善成文宪法的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大胆创立政治先例、发展社会主义宪法惯例,其现实意义尤其重大,它能促进宪政实践及时适应时代变化发展,为宪政发展探索道路,丰富和发展宪政内容,完善宪政运作机制,培育民众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4.
“国际会计惯例”的内涵是会计系统中已经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观念和做法.其外延应包括会计核算体系、会计管理服务体系和会计管理体制。在会计国际化趋向和会计国家化趋向并存的客观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主要国家能够漠视国际会计惯例,也没有任何一个主要国家将符合国际会计惯例当作很优先的目标去追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会计惯例和会计国家特征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我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先国内后国际”则是处理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恰当“准则”。  相似文献   

5.
组织惯例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惯例是人类组织的关键特征,是研究组织和经济变迁的中心分析单元。论文介绍了组织惯例概念内涵、产生及其演变过程,分析了惯例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组织的影响。研究表明惯例研究从概念、特征及其对组织的影响已全面展开,有关研究成果已开始应用到组织演化与发展等领域,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我们认为惯例对于研究组织的发展机制、组织文化及组织成员的行为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惯例引入人类行为及竞争、合作和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中,可能带来方法上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6.
论国际经济惯例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济惯例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在产生方式、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共同要求,国际经济惯例成为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渊源、但国际经济惯例和作为国际法渊源的国际习惯有本质的差别。国际经济惯例作为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准则取决于有关国家国内法的承认和当事人的自愿选择,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强制适用的情形。国际经济惯例的适用不宜动用公共秩序保留措施、为此,笔者建议相应修改我国《民法通则》等法律的有关条文。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商事惯例”日益成为商事重要模式,特别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商事惯例,基本上以每10年发布一次新版本的速度更新。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对外商事交往中需要频繁地运用这些商事惯例。了解并把握主要国际商事惯例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这些规则,同时也有助于我国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国际商事惯例在我国的适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际商事惯例在我国适用的相关理论分歧出发,针对目前国际商事惯例适用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现状,指出目前我国适用国际商事惯例存在的问题,对国际商事惯例适用的条件进行了探讨。认为国际商事惯例首先应在国内立法和国际条约没有相同规定的条件下适用,国际商事惯例适用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当事人须已经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惯例存在,国际商事惯例适用应以当事人存在合意为前提。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研究倾向于将组织惯例看作一个"黑箱"的现状,尝试对惯例的复制活动进行解释.首先,从习惯的角度对惯例进行了重新界定;其次,从复杂性的角度对复制的条件进行了补充.成功的复制需要满足4个基本条件:因果关系、相似性、信息传递和复杂性.复制的关键在于复制过程中需要形成某种机制,使得复制对象的某些复杂性能够被保留.最后,运用元胞自动机对惯例的复制活动进行仿真研究,基本结论如下:对惯例运作所依赖的显性或隐性规则的识别是惯例复制的关键,即使规则存在细小的模糊性,也会在复制活动中扩大,进而破坏复制结果的稳定性.若规则是明晰的,由于企业自身禀赋的不同,往往会产生新的惯例.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国际贸易惯例的认识或过于抽象,或有诸多含糊之处。本文从惯例的要义出发,探讨其渊源,进而详细分析惯例与其它法律规范的区别,最后从国际贸易惯例对国际贸易合同当事人约束力的角度研究惯例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论小说成规     
支撑小说类型生成及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小说成规”的蘖生、定型和瓦解.多数情况下,我们高估了“打破成规”的意义,而低估了“遵守成规”的价值,尤其是在艺术领域,这种差别性“评价”更是显得非常惊人,因而也带来了我们对成规的惊人误解.没有成规就没有陌生化,没有成规的凝定和生成,就不会有小说类型化现象.“成规”是小说创造性的前提,小说成规,作为一种艺术性成规,其本质作用是促成“创造性生成”,因而是一种生成性成规.而通过对成规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把小说研究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理定式的深层,打开小说研究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为预防与惩治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航空保安的法制建设,国际航空保安公约已得到各国的普遍遵守。中国国内法对国际航空保安公约的适用缺乏明确的规定,理论与实践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中国要重视国内法和国际法的衔接,明确国际航空保安公约在国内适用的效力,完善国内立法,以更好地履行国际义务,惩治国际航空犯罪,维护国际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3.
对人类的规范、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是人类学的重要话题,对当今社会法律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这本重要的法律人类学著作的解读来探析原始社会的"法律",对"什么是法律"进行梳理,并结合现实社会的法律状况,可以使人对人类法律发展的进程有一个认识.  相似文献   

14.
行政惯例作为非正式法源之一在公安行政执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行政惯例对公安行政执法有正负两方面的功能,应通过对行政惯例的成文化、清理、审查来逐步规范行政惯例,减少其对公安行政执法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人权公约的法律监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有政治和道义价值的人权宣言在条件成熟时发展为有法律约束力的人权公约 ,对促进国际人权合作有积极意义。公约的法律监督以审评缔约国关于本国人权状况的报告为主 ,形成一套机制和操作程序 ,强调专家监督机构与缔约国间的对话。这与借人权之名搞政治对抗 ,是不同的。公约体制的实施是国际监督和尊重国家主权间取得某种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乡约、习惯法与闽南乡土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在闽南乡土社会发生的若干状况、闽南乡土社会关于乡约“合理词讼”及其适用的民间习惯法的历史记录和历史记忆。可以看出,“闽南乡土社会”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闽南文化覆盖的闽、台等地的闽南语方言区之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17.
内生于乡土社会的村规民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演进过程,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秩序整合作用。近代以来,乡土社会的剧烈变革不断解构着村规民约的社会权力基础,国家权力向乡村地域的下沉不断冲击着村规民约的生存空间,村规民约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这时,能够契合现代乡村公共精神和“乡民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期的契约性权力便进入了视野,这种基于同意而形成的社会权力作为村规民约的效力基础最具理性和持久力。契约性权力为村规民约提供了权力支持,有利于实现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在共生共存基础上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18.
略论晚明社会风尚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晚明社会出现了重利趋商、浮靡奢侈、违礼逾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风尚.尽管它没有像文艺复兴那样把社会导入人文主义的轨道,但它对于打破明代社会沉闷风气及推动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际航运业的发展源远流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商法律体系。作为法律体系补充的国际海事惯例日益受到重视,将国际海事惯例运用到国内司法活动的前置问题就是司法识别。司法识别包括程序方面的构造和实体方面的标准两大方面,程序构造和实体标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国际海事惯例司法识别问题的完整体系。从宏观角度对国际海事惯例的司法识别问题进行制度化完善,将有利于其科学规范的适用,为航运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山区的一部分说藏语安多方言,且具有浓郁藏族生活风情的回族穆斯林,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都热衷于从卡力岗回族的饮食、服饰、居住等生活习俗中去寻找所谓的藏族文化遗存。事实上,随着当地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卡力岗山区与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卡力岗回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藏文化的遗迹已经越来越少。这些生活文化的变迁,体现出卡力岗回族向河湟地区回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与藏族文化的日益疏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