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5月23日至25日,2009年重庆“文学史料与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年会在重庆召开。与会代表探讨了发掘、整理、甄别、解读等与文学史料研究直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从扎实的文学史料出发,对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报刊杂志、作家作品、文学运动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2.
现当代文学对于抗战的描述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存在,革命是理解抗战文学的一个关键词。当我们通过这个关键词来考察七十年的抗战文学创作时,许多问题都能得到合理和充分的解释,许多现象和作品都能得到更为深入的认识:比如抗战文学在七十余年里的消长的轨迹和原因,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作品里抗战力量、人物形象、创作主题的变迁或迥异。  相似文献   

3.
陪都文学是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其区域文学构成具有从陪都气象到山城意象这一由表及里的双重文化蕴涵,并且在从抗战前期到抗战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在文化导向转换之中文本书写的史诗建构这一趋向。  相似文献   

4.
《重庆社会科学》2006,(9):F0003-F0003
重庆抗战文史研究中心的前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的重庆师范学院抗战文学研究室,该室研究人员参与主编出版了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先后完成了“大后方文艺理论与文艺运动”、“战国策派”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2002年,在原重庆师范学  相似文献   

5.
200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杂志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重庆联合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重庆文学在抗战文学中的地位”、“开拓研究中国抗战文学的新视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视角去研究重庆抗战文学,是一个很有前途和意义的学术路子。其理论前提有二:一是辨清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并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层面去建构文化的一套概念系统,使之与文学和诸学科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二是处理好重庆抗战文学的区域性与全国性定位问题,主张在全国性意义上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作家从寻找抗战力量开始,到描写抗日战斗,直至亲身上战场感受战争,最后对战争进行了人本思考,其作品具有与一般抗战文学不同的特点。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作品的艺术色彩,西南联大文学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抒写抗战内容,创作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作品,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水平,取得了描写抗战的最高成就。认识西南联大文学的成就,或许能够充实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中关于抗战文学的贫乏内容。  相似文献   

8.
为民族救亡服务的目的使重庆抗战文学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通俗化、大众化有其同构处,也有其异质处。抗战初期,民族意识高涨,通俗化与大众化合流;进入相持阶段后,政党意识抬头,国民党当局支持通俗文学以实行文化专制,中共南方局则推进大众文学以反帝反专制。重庆抗战文学的通俗化、大众化体现了中共南方局与时俱进的文艺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抗战初期理论的偏狭性到抗战中后期对文学本质的把握,重庆抗战文论中的现实主义理论不断得到深化,这一深化促进了重庆抗战文学的发展。重庆抗战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深化既是抗战文学所留下的需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目前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从抗战文学中反省后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8重庆‘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办,于2008年12月7日在重庆召开,参会的有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大会就抗战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与中国全民抗战、抗战时期的区域文学与大后方文学、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学理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1.
邵国义 《兰州学刊》2006,2(7):83-84
抗战文学的研究没有解决整体观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影响了研究的深入,有些现象和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释,有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被遗漏。对抗战文学进行整体研究,就是既要在横向上综合研究各个区域,又要在纵向上把七十余年的以抗战为内容的文学创作纳入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成功举办了“重庆抗战文化”研讨会。会议呼吁加强对史料的重视,尤其是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既为矫治空疏的学风,也为奠定抗战文史研究的坚实始基。在新的历史观的激活下,重新开掘和阐发这些史料,堪称当务之急,并由此带来研究领域的拓新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中日文学关系与文论比较以及地方性的建构,成为研讨的热点。诸多金石之言,也为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全面论述了苏光文教授二十年来在抗战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文章指出:苏教授的抗战文学研究,是以对史料的了解和把握为起点的,在此基础上他一步步超越,逐渐形成独到的理论支点和拓展向度,最终在史论的层面上进行了体系建构,从而为抗战文学研究这片特殊领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抗战爆发后,重庆戏剧界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积极创作和演出救亡图存的话剧,并以戏剧为武器,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重庆开始成为大后方抗战戏剧的中心。重庆的抗战戏剧创作,就其题材的时代分类而言,主要有反映抗战现实生活的现代剧和取材历史、影射现实的历史剧。它们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戏剧矛盾冲突异常尖锐,时代精神浓郁;题材单一到主题深化,人物性格由外向内发展;在传统戏剧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国现代戏剧,经过抗战的洗礼,在重庆形成了以现实主义的政治剧、社会问题剧和伦理剧为核心的创作与演出体系,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黄金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很多作家因大片国土的沦丧而内迁到西南大后方。内迁作家在三个层面上导致了中国抗战文学的转变:一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中心的转变,内迁作家促进了大后方文艺事业和抗战文学创作的兴盛,使该地区取代了昔日京沪的文学中心地位;二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热情的转变,内迁作家受大后方物质条件的限制而出现了创作的“滑坡”,在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文学的热情;三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变,内迁作家从昔日的激情创作转向对战争和历史的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旅居重庆时期,写了大量以重庆知识分子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详尽地描写了知识分子的衣食住行和精神追求等,再现了抗战时期重庆知识阶层的日常生活的艰难。而张恨水这一写作倾向的改变,既与抗战期间重庆的现实环境有关,也与他的自身经历有关,而且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抗战期间向普通人日常生活靠拢这一普遍而重要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文学受到战争的巨大冲击,包括歌谣、诗歌在内的文学形式的常规发展路径被外力粗暴阻断。"歌谣体"作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文体应运而生。由于在主题、内容、情感、创作手法、修辞技巧、语言表达、创作主体等方面都难以区分谁是歌谣、谁是诗歌,从而导致抗战诗歌与抗战歌谣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使二者具有"杂糅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重庆陪都文学是抗日战争时期,驻足于重庆陪都的作家对当时国家求独立、求解放的种种思考,也是他们对于战争、社会、人生的认知方式与评价、参与方式;是这些作家在血与火的特殊岁月里创造出的文学奇迹与文学辉煌.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有利的一翼。  相似文献   

19.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开始了对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水利建设,制定战时水利建设方针以统一水政、加强农村水利工程贷款、颁布近代意义上第一部《水利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等.重庆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开展,新增灌溉工程数量和灌溉面积都比战前有了飞跃.水利发电成绩显著,仅长寿桃花溪及龙溪河水电站即占四川全省容量的一半以上.面对剧增的城市人口,重庆积极进行饮水工程的扩建,并在大轰炸下努力保证输水管线的畅通.为巩固大后方,长江干支流得到了整治,从而建立起以重庆为中心的水运交通网络.水利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使重庆从战前地区中心城市跻身国际化都市行列.  相似文献   

20.
以往文学史著作中关于抗战文学的历史叙述,无论是分文体,还是按区域,都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正面战场题材受到遮蔽。实际上,正面战场作为抗战的主战场,有其不可抹杀的历史地位,中国作家对正面战场予以深切关注,通过多种渠道走向正面战场,满怀激情表现正面战场,描绘出血与火交相辉映的正面战场文学画卷,留下了珍贵的民族记忆。为了全面把握抗战文学,并进而准确认识历史,应该建立正面战场文学范畴,认真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