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在孜孜求生的过程里,也不断地追求避死,乃至于渴望永生不朽.古老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世界各大文明系统都有着不同的企望永生不死的观念和一些实际的操作.从生死哲学的角度来看,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追求的永生,都要通过"死"这一桥梁,唯有中国道教求取的是此"生"此"身"的不朽.这一点与现代"克隆"技术所可能提供的超越死亡之路有相吻合的地方.某种程度的"不死之人"终于要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实现,这确实是21世纪和未来的年代里最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道教 ,还是基督教 ,都认为人和万物有共同的本原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于是形成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其原因在于人为 ;追求“合一”的和谐境界是道教与基督教的理想目标 ;道教重视生态平衡 ,基督教也认为 ,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 ,所有生命物种都是“各从其类”的。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道教徒追求的最高目标是长生成仙,这也是道教信仰的最根本特点。其内容一是生命长存甚至永恒,二则是能力的广大甚至无限。道教追求生命的长存甚至永恒实质上是企图对短暂的现实生命进行超越。其心理根源是人类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有限,从而对生命的短暂产生了悲哀和恐惧,对生命的存在产生了无限的眷恋。道教所追求的对现实生命的超越之形式不同于佛教追求寂灭的永恒和基督教追求末日审判的永生,而是在今世得到生命的永存;尤其是早期道教更以肉体的存在为世间最重要的事,以肉体的长生不死为追求的最高目标。道教的这种思想在其最早的经典《太平经》中即已被定为主调,《太平经》反复强调:  相似文献   

4.
(一)我对于此题目有着特别的兴趣。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一直在讲授关于世界上的五大宗教传统──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课程。1994年7月26日的《十字架》日报上的一篇题为“佛教、基督教与和平”的文章极有启发性,它包含着一个对于我们的世界意义重大的信息。作者D·吉拉(DennisGira)强调指出,被种种暴力所困扰的社会如吸取佛教和基督教的永恒智慧的话,将大有可为。他认为,尽管此两种宗教传统大相径庭,但它们仍能向我们提供对付诸多冲突的方法。佛教之途鼓励试图在短暂的尘世中追求永久幸福的个人去洞悉这…  相似文献   

5.
道教与基督教都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道教倡导寡欲和无为,重视生态平衡。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道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艺术有不解之缘。作为艺术构成部分的绘画被佛教、基督教纳入自己的膜拜体系,使之成为传播“福音”的工具,同样,道教成立之后,也让绘画在自己的神学体系中执行宗教的职能。中国古代绘画史籍中,关于佛教画、道教画的记载史不绝书,甚至专辟“释道画”或“道释画”之目。对于佛教画,研究者多,成绩斐然,然而,对道教画的研究,问津者鲜。笔者不揣浅陋,拟就道教人物画作一番探讨。道教人物画本质上是一种宗教画,它的出现只能在道教产生之后。笔者将道教人物画分为神仙故实类,神祗偶像类以及仙真偶像类。探讨其演进过程与道教发展的关系和这种“宗教招贴画”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从画家们的创作劳动揭示人创造“神”。  相似文献   

7.
目前,广东各民族人民中存在的主要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和原始宗教。汉族人民中信教者人数不多,主要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也有少数人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在回族人民中传播,道教和原始宗教则在其他少数民族中流传。现将各种宗教在广东各民族中流传分布的源流情况,简说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生命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道教对"长生久视"的努力,基督教对"永生"的追求,既是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无限向往,也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道教是世界上少有的重视人的现实生命的宗教,道教对生命价值的神圣化,虽表现为神学的描述,但重视生命,特别是现实生命的价值,无疑是符合现代人理想的.道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重人贵生"、"我命在我";基督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荣神益人".  相似文献   

9.
清代王权极度膨胀,成为道教衰落的根本性因素之一。雍正视道教的神仙说为虚幻,仅利用道教的“教化”、“治病”等功能,将道教工具化,从而决定了道教衰落的命运。在平息佛道之争的过程中。雍正将道教归入佛教。最后,道教被排挤出“大传统”,遭到“小传统”中众多民间宗教的分解和吸收。  相似文献   

10.
道教与基督教都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道教倡导寡欲和无为,重视生态平衡。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道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景教 ,在西方亦称“聂斯脱利派” ,是基督教的一支。景教因其教义跟正统的基督教之教义相左 ,而被后者视为异端。这样 ,景教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就成了一个“他者”。在中国文化中 ,由于景教所传播的宗教思想跟中国传统思想在本质上的不同 ,它就更是一个“他者”。但景教为了在中国传播 ,它又努力跟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融合 ,广泛地采用佛教和道教的术语来阐释自己的教义 ,这又使得它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人能永生不死吗?从人类由古至今的种种探索看,无论是肉体层面的永生不死还是精神层面的永生不死,都未见成功。然而,用克隆转忆的路径就能实现这个梦想。它的基本构思是,在一个人死后,用克隆人技术复制出一个他的肉体,再用记忆移植技术将他的原有记忆转移到这个克隆体的大脑中,就能使他死而复活。而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进行,就意味着他的永生不死。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情况 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不少民族信仰宗教。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宗教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萨满教、东巴教、道教、东正教等。其中佛教在我国已有二千年左右的历史,道教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时代,蒙古统治者起于一隅而括地万里,其统辖区域广大,人口繁多,境内民众宗教信仰复杂多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元朝政府在不同时期分别设置了一些专门机构对这几种宗教进行管辖,如宣政院、集贤院、回回哈的司、崇福司等。这四种宗教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可以看做是外来一神宗教,在整个蒙元时期,二者一直在冲突与联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戏剧的本体是人。佛教的“痛苦说”是对黑暗现实的挑战,是意志的高扬,这对戏剧在古代中国穿越儒、道的藩篱,起到了催化作用;佛教因明正理的流变思想和追求精神给戏剧的情节激荡注入了活力;佛教“真如”、“涅般木”的学说,也与戏剧的“净化”理论,在形象思维的体验过程中有惊人的相似。这都是中国戏曲赖以生成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6.
“公众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这一概念近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知识分子”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俄国。表面看来,公众知识分子似乎与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统以及希腊传统没有任何的渊源关系。印度教徒追求的是将真我与梵天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儒家、道家、佛教与西方希腊、罗马、基督教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不同审美追求 ,指出中国在传统上是以乐生安死为主要特征 ,而西方则以乐生恶死或乐死恶生为主要特征 ,同时 ,还分析了产生其不同审美观念的不同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8.
“好巧不巧”字面上“好巧”与“不巧”存在语义矛盾,实际上表达了“巧合”的意义,属于契合义结构。文章从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讨论了该结构的性质,并分析了其语法化过程。从语义看,“好巧不巧”包含[+巧合][+反预期]义,少部分用例反预期义消失,只表达巧合义,有词汇化倾向但不彻底。从句法功能看,“好巧不巧”向话语标记过渡,但语法化程度不高,还有大量在句中做状语的用例。类似结构“好死不死”也通过矛盾的语义,表达了[+巧合]和[+反预期]义,不过语义透明度低,负面色彩明显,语法化更彻底,是“好巧不巧”类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 日本的儒教、佛教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和实绩。明治维新以前的关于中国的日本学术学会之中心还是儒教和佛教。特别是江户时代的“汉学”水平相当高。其“汉学”的主要部分就是儒教。佛教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很大。也可以说,佛教文化是一千多年来日本文化的一个主干。所以,日本的通俗文化里也有佛教文化的因素(比如,有些日本的传统节日活动就是按照佛教习惯来举行的》,而且日本现在还有几个佛教大学。与此相反,日本的道教研究则刚开始。近几年,日本有一种“道教热”(就是“宗教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十年以前,道教是一个特别专门的学术,“道教”词汇一般老百姓是不知道的,而且研究道教的有关中国的学者也并不多。在日本,关于道教的研究历史情况,前几年酒井忠夫、砂山稔、福井文雅等几位先生曾经有过介绍文章。下面就根据他们的观点来简单地介绍日本道教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20.
张载提出“性二元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学界对该论的思想来源争议较大,有道教说和佛教说的分歧。实际上,张载“性二元论”受到了禅宗大师圭峰宗密对立思维形式的影响,与道教并无关系。宗密认为人在身心结合之前,“真心”是“清净不染”的,然一旦“禀气受质”后,此“心”就受染了,从而遮蔽了本有的“清净”,这是一种先天与后天、本然与非本然之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张载在此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王充与孔颖达“气稟”论、胡瑗的“天地之性”和传统“气质”观等思想进行综合创新,最终提出了“性二元论”。道教徒“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说法恰是受张载的影响,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