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集<十二楼>在叙事上很有独到之处,具体表现为:有意错综叙事时序,形成倒叙和预述;通过限制全知叙事者的空间视野和窥探人物内心的权利或变换叙事者将全知叙事变成部分全知叙事;调整叙事速度形成场景.利用错综叙事时序、限制叙事视角制造悬念,通过调整叙事速度突出叙事重点.这种叙事上的精心操作保证了<十二楼>的娱乐性和可读性.李渔在小说中对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时序、叙事速度清醒合理的调动和使用体现了他对小说叙事的整体控制意识和宏观把握能力的加强.  相似文献   

2.
从后现代主义叙事视角出发,探讨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翰·霍克斯的小说《食人者》叙事使用随意性创作动机、空间叙事倾向、不可靠叙事者和不确定人物等叙事策略,指出作者使用这些叙事策略实现了小说普世意义的呈现。  相似文献   

3.
珍妮弗·伊根的《塔楼》采用元叙事的叙事策略,通过叙事者的现身,彰显了小说的后现代性。小说中的元叙事具有解释、类比和离散的叙事功能,这些功能推动了小说的悬念设置、情节发展和主题渲染,使小说在叙事特点上大异奇趣,这也是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法国“新新小说”在叙事中采用了不动声色的策略,体现在叙事视角、叙事语调、叙事语言、叙事空间和叙事节奏五个层面。在叙事视角上,“新新小说”喜欢运用“外视角”来剥除叙事者的主观情绪,即便在运用“内视角”时,也同样限制人物的情感。就叙事语调而言,作者和人物、叙事者和其叙述之间存在距离感,形成了一种中立、客观、冷峻、反讽、不带情感的叙事语调。叙事语言则体现了简化和精确两个特征,一方面叙事者将语言简化到最基本的信息,另一方面给出过度的细节描写,造成失真的效果。叙事者还喜欢描写“非人格化”的叙事空间,包括死寂的空间、迷宫般的空间和抽象空间,将空间与人物隔离开来,不再提供稳定的意义。在叙事节奏上,迫切和收敛形成紧张和平静两种节奏,造成叙事收放并存的效果。“新新小说”不动声色的叙事是对传统小说中意识形态、形式主义、本体论和心理描写的反抗,体现了当代文学的“平面”美学。  相似文献   

5.
修辞叙事理论认为,在一个叙事结构中,首先是叙事者向他的读者讲故事,然后是作者向作者的读者讲述“叙事者的讲述”.在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产生自细密画审美传统的多位富有特色的叙事者,不仅营造出了与以往小说不同的细密画式叙事结构,同时还有着深刻的修辞意义.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叙事者的讲述”的讲述,表达了对传统的致敬和他关于本民族与当今世界的深入思考——在东方与西方、冲突与融合共存的当代,世界的真相是如此宏大而复杂,任何一个叙事者凭借自身的眼界和意识都不足以将其客观真实地讲述出来.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代:走向叙事自觉时期的短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以来短篇小说在借鉴了现代派小说理论及叙事话语之后,重新发现了叙事的重要性,不仅改变了以往小说忽略形式因素的模式,而且在叙事上表现出独特的文本策略.本文从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者、叙事方式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进行深入考察,认为1990年代以来短篇小说真正进入了文体自觉时期,小说的叙事"话语"与文体相互对照、补充,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童年篇的三个故事《姐妹们》、《遭遇》和《阿拉比》中,乔伊斯基于儿童视角,用精湛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展示了其别具风格的叙事策略。其中,以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策略、话语空间及故事空间交替的双空间叙事策略最为突出,它们对童年篇故事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些叙事策略,结合叙事者的精神顿悟,乔伊斯在童年篇中生动展现了都柏林人宗教信仰的迷失、教学的无助和情感的未果,极好地契合了整个小说集的"瘫痪"主题。  相似文献   

8.
一个世纪以来,读者对<黑暗的心脏>一书一直兴趣不减,意义的不确定推动着研究持续不断,虽然研究者已经运用了各种各样的视角、方法,但探讨空间仍然相当大.文章运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者概念和普洛普的神话模式来发掘康拉德的叙事策略和叙事结构,以及探讨所产生的结构意义.  相似文献   

9.
"石头"充当叙事者成为意象化的叙事者,这是《红楼梦》独特的叙事特点。从"以象含事"展开主题意旨、"以象写事"建构人物形象、"以象运事"推动叙述层次转换等方面,石头意象发挥了独特的叙事功能,从而使得《红楼梦》叙事具有了诗化叙事的形式意义。  相似文献   

10.
桑塔格的处女长篇《恩主》深受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新小说"之影响,其文本中情节被消解,人物与叙事者被驱逐,最后只剩下叙事形式的魔方,从而宣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信任关系的终结。其创作实质是"新小说"观念直接影响下的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