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风 《东方论坛》2001,(1):29-33
"光复后的台湾文学",形成了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两大流派.两派分庭抗礼,争论不休.实际上,它们其中尽管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别,但也隐含着一种内在的具有"整和"能力的"精神"趋同性.对此,学术界少有人发现.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对现实的关注,文化的策略性和交融性以及接受心理的制约,构成了其趋同性,并探究了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1950年代诗歌中的"到远方去"中包含着的中心对"远方"的暴力性想象,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扩张而产生的浪漫主义文化建构自我同一性的一种社会文化机制.这种社会文化机制既和诗人的自我冲动存在着冲突,又压抑诗人面对复杂生活经验的可能.邵燕祥1980年代以后的诗歌创作,沿着个人化和历史化两个方向,在坚守着真实的个人生命冲动的同时,又把"远方"的历史复杂性带进了自己的诗歌,消解了中心对"远方"暴力性和同一性想象,最终摆脱了个人对"中心"的依附,真正走向了"远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出版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着出版工作的正确方向和最终目标.同时,出版工作又担负着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大的责任与任务.  相似文献   

4.
想象力缺失一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萎靡不振的原因而被激烈地讨论.然而这更应该被看作是文学衰弱的一种表现.当代作家走着一条模仿着西方、模仿着现实的创作之路,一味的"模仿"让想象力失去光芒.然而,整个社会人们信仰的沦丧,加速了一切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无论人本原理的产生还是发展,都应追溯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其实管理学理论自身的发展也回归到了人本主义,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充分体现着人本主义精神,体现着对人性的关怀.因此人本原理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贯穿着"雅"与"俗"的交流碰撞.本文试图通过对诗歌史上"雅"与"俗"衍变的描绘,对"雅"、"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7.
事物的残缺和不完美--缺陷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一方面残缺刺激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帮助人们逐步提高对事物发展规律及美的规律的认识.无论审美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应明乎此理.  相似文献   

8.
教学方式实质是对教学的观念性认识的体现,教学理念规约着教学方式的选择.基于社会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厘定了教学方式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透析了研讨式教学方式将教学和科研自然匹配在一起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指导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从哲学角度来思考,"三个代表"包涵着"三个代表"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三个代表"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与发展;"三个代表"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三个代表"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老爷儿"是老北京人对太阳的一种称呼.头回听到有人这样叫太阳,我盲目地认为这一定是老年间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对上天的一种崇拜,有种祈盼着平安保佑的意思,和"老天爷"相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心理学界对于"认知"和"认识"术语的涵义、关系及运用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文章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这两个术语进行分析,认为"认知"和"认识"术语都可以用于表征个体的感性反映活动和感性反映活动结果,"认知"概念不适宜于表征个体的理性反映活动和理性反映活动结果,而"认识"概念则适宜于表征个体的理性反映活动和理性反映活动结果.所以这两个概念术语在运用中存在着相同性和差别性.  相似文献   

12.
<诗经>作为周王朝通行的乐歌总集,承载着周王朝的基本思想观念.通过对其中"天"、"德"观与宗族亲和观这两组重要观念的探讨可以看出,<诗经>在当时还承担着宣扬西周时代主题和统治意识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近代哲学建构的自我有着巨大的理论困难.黑格尔之后的非理性主义对自我的理解超越了近代认识论的视野,但仍有传统形而上学的残余.胡塞尔现象学既坚执纯粹自我是所有真理的源泉,又潜在地包含着对以往自我观的解构.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以实存的情绪融入事情是自我拥有的基本方式.进而,梅洛-庞蒂克服了此在形式层面的生存状态,肯定了以身体主体方式在世的"沉默的我思".可见,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意味着生存论自我对认识论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也谈"错案追究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错案追究制自运行以来存在着许多问题,其所具有的负面影响超过了其积极效应的一面.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错案追究制产生的影响,并对错案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本文倡导错案追究制应让位于全面的司法改革,并提出了具体的司法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将使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发生重大的变革.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承担着培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其教学方式必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对现行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美学,老子所谓的"大象无形"之"象"之所以成为一个基元范畴,就在于它是构成宇宙自然的生命本原"道"、"气"的呈现,包孕有"道"、"气"一体,宇宙万物和舍交通、交相构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古代美学这种对"象"的规定,实际上也引发了中国古代美学意境理论.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明确包含在老予"道"、"气"、"象"的哲学中,包含在老子对"大象"之"象"富有生机活力的哲学规定和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着的模糊心态.  相似文献   

17.
论"公共利益"与"公共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征收条款中关于"公共利益"的判断是长期困扰学界和法律实务界的难题,对这一概念模糊的界定导致了许多行政征收行为的偏差.在我国现行众多包含"公共利益"的法律文本中,其立法意图上存在着明显对公权力的授权和对私权利的限制倾向,这种状态甚至达到了近乎被滥用的趋势.美英法律实践中对"公共利益"和"公共使用"差别含义作出的厘定,以及它们采用的"逐例"(case by case)原则下的"公共利益"评判标准,对我们准确把握"公共利益"有着十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文化的核心,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尤为深刻,同时也影响着日本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本文通过对武士道精神的研究,论述其对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未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讨论1904-1905年北京由启蒙知识分子主办的两份报纸<中华报>与<京话日报>对日俄战争的报道与评论,背景是清末民初启蒙运动,其动机因应着对戊戌维新与庚子事变的反思.启蒙知识分子眼中的日俄战争,延续着列强对中国的侵凌,同时也昭示着世界政治潮流动向.办给上层人士看的<中华报>,屡屡对日本的野心、举措发出质疑,体现了明晰的国家主义立场;主要针对中下层民众的<京话日报>,则继续塑造日本"东方文明国家"的形象,借此树立与推广民众对"文明"、"维新"的好感与想象.两种报纸的报道差异,构成了北京报纸报道日俄战争的立体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