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子用"天道"推论"人道",用"自然"以推论"社会",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无为而治"思想,充分显示了老子对于治理天下所持的基本态度。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哲学既是有为的又是无为的,说它无为是从功利价值角度进行分析的,它确实无法为人们带来任何的功利价值,这是由哲学爱智慧的本性决定的。哲学的无为主要表现在:无法解决某一具体经验世界的问题,对于许多问题无法给出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无法给人们带来任何现实的功利价值,无法像音乐或艺术作品那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鉴赏力。但哲学又是有为的,具体表现在:对经验常识进行的批判审查,使人获得确定性的知识或真理;对超验世界的终极价值追求,使人获得最高的行为规范和尺度;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力图使人的灵魂处于卓越状态。哲学正是借用这种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双重性,来展示自己对智慧的崇高之爱的。  相似文献   

3.
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佛教对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进行分类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这两个概念既涉及佛教对自然现象的主要看法,也涉及佛教对其宗教最高目的的典型表述。佛教在其发展的各主要阶段都曾诠释这两个概念。不同时期的佛教对它们的论述有相同处与不同处。进行这方面的比较研究对理解佛教理论的特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林森在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与军阀混战的乱世中秉持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超然态度,为各派系所认可,因而脱颖而出,荣膺国府主席.在内外交困的民族危亡之时,林森则急流勇进,积极有为,勉力支撑危局.特别在抗日战争中,林森强调全面抗战和持久战,支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崇尚气节,尽忠救国.同时,林森也恪守"虚位元首"定位,不争权、不逾矩,貌似无为、有意无为,保持平民元首风范.林森以年高德劭之士甘任无实权的国府主席,能够发挥政治均衡器的作用,有利于团结抗战.林森在之所以能够长期坐稳元首之位"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正是他"方以智,圆而神"的政治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法家主张锐意革新、厉行变法的有为而治。其实,在治国方略上,法家也有其无为的一面。但是,法家所制定的法律并没有对君主有任何约束性的内容,法家的无为也只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和独裁的需要。因此,在实践中法家所倡导的无为就不可避免地沦为君主专制和独裁的工具。法家法治思想及其实践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应将国家权力置于法律之下并受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应在立法上明确国家无为与有为的界限,在无为与有为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自建《道德经》多译本平行语料库,通过主题词的筛选,确定对老子"无为"思想的翻译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分析思路,总结前人对"无为"思想翻译的一致性与多样性,以便对今后道家哲学思想的学习、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8.
"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精髓,老子从道法自然的观点出发提出并论述了"无为"的政治主张。"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为的最高表现,"无为"是为了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深刻地理解"无为"思想的内涵,积极吸取其有益营养,对当代中国学校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即要实现学校管理的"无为"、教师教育艺术的"无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有为"。  相似文献   

9.
10.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李贽《老子解》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李贽学老解老的思想基础和对老子“无为”思想重新诠释的内容,并探索了其从传统的“无为而无不为”得出“无不为而无为”结论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2.
老子"无为而治"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子>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关于宇宙之起源、世界存在方式、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与其解决方式,充满辩证逻辑体系和智慧的光芒."无为而治"是老子社会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要有两层意义:首先它是道法自然的引申,认为天道与人道相殊而相通,主张以天道统摄人道,既可使天道与人道统一,又可使社会关系和谐.第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求在客观中显现主体的能动性,通过柔弱胜强之途,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这正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体现."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理性自觉的思维方法,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其"无为而治"被喻为"南面之术"而宝之,是很自然的.当今人类面临着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种种问题,自可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无为"、"不治"的主张,开启了"治"与"为"的另一扇大门,使管理者入乎其内,又出乎其上.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无为思想三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著名的无为主义政治哲学既有着重大的影响 ,又面临着种种误解和曲解。从切实理解老子无为学说的本意出发 ,对与老子政治哲学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如老子无为思想与“人君南面术”、阴谋术、愚民哲学、黄老之学的关系做了深入的考察 ,从而对老子提倡无为主义思想的政治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4.
在《道德经》中,"不争"共出现8次,与之涵义近似的还有"知足"、"知止"、"不敢为天下先"、"无为"等,它们亦频频出现于《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不争",并没有反对斗争,特别是反对为了推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进行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思想斗争、社会政治斗争等的涵义;把老子的"不争"说成是反对斗争,特别是"站在没落奴隶主立场上",反对人民群众反抗压迫者和剥削者的斗争,是对老子思想的严重误解.  相似文献   

15.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德经》赋予“道”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道”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和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老子的哲学思想,“道”最好是不译即用音译。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是一部深邃玄远的中国文化典籍,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出现过诸多译本。就英译本而言,不乏名流大家的珠玉之作。其中英国汉学家约翰·闵福德的英译本甫于2018年底出版刊行,作为其本人同时也是该部哲学经典的最新翻译成果,便是不容忽视的一部作品。文章通过描述性地梳理分析发现,译者治学基础扎实而经验丰富,底本选择依循传统又别具匠心,体例编排合理严谨,译笔行文简约精妙,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人之根 ,“法治”国之本。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道文化 ,诸子百家都根源于道家 ,儒家不过是官僚士大夫阶层体道训民的产物罢了。《道德经》第一章断句的错误偷换了道学的基本范畴 ,实际上 ,道学是“通无有”之学 ,推崇“实践”的“人文主义” ;基本价值取向是 :“同”或者“求同” ;基本方法论是 :肯定再肯定。这都与西方“辩证”的“物文主义”方法存在差别。历史必将证明 :只有中华文明与“老子”的思想被世界广泛接受、推崇的时代 ,才是世界文明真正复兴的时代 ,才是世界真正走向文明的时代。而现在 ,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中心向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文化回归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从18世纪开始日渐广泛地影响国际社会,其译本在国外的文本旅行,逐步融人世界文化观念、日常生活和国际交往中,在相当大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道德经》的翻译史来看,从传教士翻译为主到中国知识界的广泛参与,体现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沉浮历程;从翻译策略的适应性追求来看,归化策略是《道德经》深化到西方思想的一种有效途径;从翻译传播的社会效应来看,外国学者、普通民众以及中国人日益增强的《道德经》思想认同,彰显了该经之翻译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中的模糊语言——《道德经》第一章的英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这一特性赋予有限的语言表达式以无限的意义,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然而,模糊性也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挑战.文中以中国经典著作<道德经>第一章的英译为例,分析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模糊语言的处理,如何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部分企业产品造假、管理腐败、重大事故连续不断等被媒体曝光后,各界人士开始反思企业文化沦落的根本原因,寻找企业文化的建设机制,发现我国古典哲学著作《道德经》阐述的诚信、不言之教、有无相生、祸福依伏、处下低调的辩证思维被许多企业家灵活应用于领导艺术和经营之道中,对企业的管理文化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