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价值的三维整合以其三维属性为背景。文化价值的三维属性,是指人们正面对着文化发展的三大矛盾,即在历时性上表现为传承与转换的矛盾,在共时性上表现为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矛盾,在现时性上表现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只有在协调这三大矛盾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文化价值的整合。由于文化模式的选择及其价值整合是创造性的文化运作过程,需要探讨文化模式选择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包括价值整合方法、辩证整合方法、社会整合方法,以为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选择提供方法论指导。当人们运用了三维整合方法之后,便会发现当代中国文化模式选择也是个三维的实践过程,即以内源价值选择为实践目标、以多元价值整合为实践手段、以价值体系重构为实践结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文化体系,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以及通向和谐社会之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和合文化或和谐文化,把和谐视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西方文化通过对竞争、冲突和矛盾消极后果的反思,意识到了和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三种文化体系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措施和方法.中国当代和谐文化的建设,应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以当代中国现实为依据,对这三大文化体系中的和谐思想进行创造性的整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理念,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当代文化要适应时代大潮和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维护和保证国家、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文化的整合与创新尤为重要。中国当代文化的整合与创新,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全球意识、民族意识和变革意识;其次,中国当代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不能空中建阁,沙上建塔,必须要以中国现代先进文化为本位,要有明确的整合与创新的方向;第三,中国当代文化的整合与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个大工程,必须对其中的几个关键性工程,如核心工程、保障工程、基础工程、创新工程、动力工程等进行重点建设,才能把中国当代文化的整合与创新这个大工程建设好。  相似文献   

4.
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当今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治理主体在功能定位、职责权限、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宗族组织、民营组织以及乡村草根组织等社会力量、组织的兴起与参与,又因价值取向、文化水平、自身利益等催化了乡村治理失衡.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以其显著的乡土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多元主体提供了主体认同;以其文化意识形态功用,内化民众的思想,促进乡村社会有序发展和自治调控;以其独特的秩序意义助推乡村社会矛盾整合、多元主体价值观趋同以及各阶层利益归一,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以乡土文化提升乡民的文化自信和公德意识,通过"文化+产业"模式推动经济、文化双赢,实现乡土社会的良性共治.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形态层面的矛盾与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遇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矛盾和冲突。从文化形态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文化形态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主动调适和化解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促进文化体系自身的繁荣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成功转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在某种程度上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哲学最本质的思想,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正统思想中也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只有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拘泥于教条,发挥启迪人生智慧、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才能在当代治国理政中良性健康发展。中国古代历史古典文化和儒家思想的运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当代家族书写与儒家及道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视角的进入不仅使文本具有了深邃的辩证意味,而且为民族文化的再造与民族灵魂的重铸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梳理家族文学、探索传统文化的角度与方法,可为当代文学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人、学者必备的文化素养与技能。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书家是中国近代社会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他们虽无心于书法但却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成就对当代书法学习、研究以及书法的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鲁迅先生的诗稿,融诗之情与书之韵于一体,以独特的文风气韵和真挚的情感,不仅为书法提供了更为深广的内容与审美空间,而且丰富了诗歌的审美空间,扩展了精神世界的表达方式,无疑是我们研究鲁迅先生书法以及精神世界的最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性文化形态之一,对于视觉形象符号的依赖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视觉表意实践的文化生产与消费过程,不仅直观地呈现了这一点,而且清晰地映射出当代中国的总体精神面貌和社会心态。这一过程既深刻揭示出当代中国在社会心态层面“有限度的自由意志”、“有限度的反思立场”、“有限度的规则意识”等一系列矛盾结构;又充分说明了大众文化在视觉正义、视觉伦理和视觉素养等方面所蕴含的文化形塑力。当代中国的消费主义、犬儒主义倾向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转型问题,亦可借此得到批判性与建设性并重的深度反思。  相似文献   

10.
非营利组织是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平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营利组织的文化生产力使经济文化良性互动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整合力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 ,它的压力能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动力 ,第三部门不仅是公益组织 ,而且是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是两个不同概念。社会和谐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达到,而无论政治和谐、还是经济、文化和谐,都应具有终极指向。在多个体或者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和谐仍然需要主导元素的引领。和谐社会最终可能会背离多元,而向动态的和谐体前进。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美国主流社会以同化理论作为消弭异于其语言(英语)和文化的思想武器,造成众多语言少数族裔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未能得到满足。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呼吁每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都应该受到认可和尊重,并获得公平的权利保障。多元文化理论为美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文化透视的视角,厘清了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对制定美国语言教育政策产生的影响,以及美国语言教育政策中隐含着的"文化霸权"和忽视语言少数族裔儿童本有的文化价值的倾向,为所有儿童提供了让个人尊严受到社会尊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由于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由于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多种文化的并存已能持包容的态度,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华文化在吸取世界优秀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必将大发光芒.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代的通俗音乐是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都市文化,是民主和技术的产物。它具有明显的市场特征,同时又具有感性与理性、多元与一元、开放与控制等文化特征。当前应坚持不懈地进行通俗音乐文化的人文提升。  相似文献   

15.
元朝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冲突到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元朝统治者崇佛重儒,使蒙汉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其结果使蒙古社会传统的知识发生了转型,高等教育活动主要围绕儒家文化高深学问展开。"国子学的多元性"、"书院的官学化"、"科举的时断时续"构成了蒙元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本文在回顾元代官学化的历史事件和综述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元代书院的官学化问题进行了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16.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综合,是人类文明活动的历史积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必然产生不同的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这必然导致建筑文化的多链特征。多元文化的多链,存在着文化间的互动,使建筑文化形成较大文化体系,同时建筑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自生和共生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例,在现代多民族国家如美国社会之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少数族裔———华裔美国人文化认同复杂新变。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主导之下的文化多元主义并没有为少数族裔文化的保留和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族裔文化共同体传播的乏力和美国个体主义的流行,使得少数族裔文化在开放时代迅速零碎化、民俗化、边缘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文化民族主义理想伸张艰难。  相似文献   

18.
评《甲申文化宣言》的学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申文化宣言》的发表是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史上值得注意的一件事,但《宣言》的学理基础中值得商榷的问题甚多。文化中的不同因素分离论和文化多元论是最值得商榷的两个问题。前者是“中体西用”论的翻版,与文化必须作为受统一的内在精神支配的整体存在的本性相悖。后者则是对自尼采以来流行至今的多元论的附会;其产生的学理上的原因是由于缺乏文化形态学的观念,同时也是由于对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误解。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纳西语中古今的汉语、藏语、白语借词,从东巴文化、民俗礼仪文化、语言文字文化三个方面对东巴教的藏族钵教影响,纳西族、汉族传统节日民俗的融合,汉族年画、对联文化对纳西族的影响,纳西族语言文字中含蓄的中华多元一体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了纳西族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以及她以中华文化为文化的内向凝聚力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全球化、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与消亡。正确分析评价作为文化重要主体的传承人的历史作用与当代生境,实现文化解困,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有利于人类在绚烂多彩、生动多样的文化生境中自由、和谐地共处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