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伪满洲国建立之后,日本殖民主义者大肆宣传,日本民族不仅是中国东北的"原有民族",而且是最"优秀的民族"、"天生的指导者",为日本帝国主义操纵和控制伪满洲国制造理论依据。日本为达到控制伪满洲国的目的,由"关东军司令官兼帝国驻满大使"对伪满洲国实施"内部统辖",并且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包括伪皇帝身边都安插着日本人主要官吏,对伪满洲国施行全面统治。同时,日本民族在伪满洲国还享有政治、经济等各种特权,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是伪满洲国的高等民族,"地地道道的满洲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折射,是一个民族心理世界的展现。作家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的心理与心灵是一个民族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在日本文学史上,作家自杀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有关,更与他们的作家职业、细腻敏感的性格有关。日本作家的自杀行为,反映了他们以死逃避现实、获得解脱和新生的期待,更与日本民族对死亡的理解、对自杀宽容乃至向往的态度有关。它是日本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的产物,更是日本人生死观念的一种反映,体现了日本民族对自我、人生、社会、宗教信仰等问题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七夕节的习俗和传说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今天的七夕节已经成为日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尽管起源于中国,日本的七夕传说却有着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七夕神话不同之处的比较,剖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可以找出其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民族思想、邓小平民族理论均来源于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是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思想揭示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邓小平民族理论,孕育于毛泽东思想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日语中片假名词汇大量涌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它已泛滥成灾,破坏了日本语言的纯粹性,侵蚀了日本文化。笔者则认为,片假名词汇增多与日本崇尚先进、善于创新、实用主义至上的民族心理特性密不可分,它是民族心理和特性在语言上的反映,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民族,无论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发生多大变化,只要具有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这个民族就会生存、延续并发展起来。聚居于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蒙古族是南宋末年远征云南后留居该地区的部分蒙古大军的后裔,虽然他们长期远离蒙古族主体聚居区、成为杂居于其他民族中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而且生活地域的自然环境、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时至今日,他们对蒙古族仍保持着强烈的心理认同。实地调查和研究表明,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是一条牢固维系着通海蒙古族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7.
日本民族文化在其语言中表现的较为充分,而词汇与语言的关系最为根本、最为密切。探索日语丰富细腻的词汇中所隐藏的日本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心理性格特征,对于学习日语,了解日本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民族"新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概念的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民族这一社会现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成果.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也是发展的.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关于构成民族六要素的理论,是在总结中国和外国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的认识,还合理借鉴了国外关于民族的论述,可以说是集中国、世界的民族理论之大成.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形成问题大讨论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文章认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并未机械地生搬硬套斯大林民族理论,并不赞成斯大林有关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和民族四个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的理论,而是结合我国历史和民族问题实际,构建了"民族形成于古代"的中国民族理论,开启了斯大林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理论构建的最大不足之处是没有注意区分广义民族和狭义民族的概念,从而混淆了华夏民族、汉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区别,这些问题值得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铜鼓产生、流行于我国西南和岭南,其纹饰体现的是我国南方各民族先民对生存的审美追求,是南方各民族先民对平和、宁静、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南方各民族先民寻求心理平衡,达到天人合一,得到上天赐福的内在心理的显现。  相似文献   

11.
中日民族素质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日两个民族 ,常常被视为在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性的两个民族 ,事实上 ,两个民族的素质结构及特点是有很大不同的 ,这一性质直接导致了两个民族的不同发展历程。本文即试图对中、日两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在科学技术立国的国策下,把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段和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突出了经济腾飞中“人”这一最关键的因素,从而使日本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一跃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强国。这种以人和以教育为本,科技立国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独特的地缘环境和历史进程使日本民族形成了狂妄自大又极端自卑的矛盾心理,因此日本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呈现出极端对立的两面性,反映在外交上就是追求建立强权式的霸道王国,推行攀附强权的外交路线,奉行弱肉强食的外交原则.日本的国际形象也因而受到了严重损害.日本民族只有克服和超越唯我独尊的自大意识和民族虚无的自卑心理,才能取信于邻国和国际社会,摆脱孤立,真正成为有持久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大国.  相似文献   

14.
日本民族是个奇特的民族,他们一方面兼容并包,善于学习,另一方面又固守传统、冥顽不灵;既有谦恭有理的一面又有倨傲蛮横的时候;同时还有举世闻名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这些复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民族性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在古代的几乎全封闭的日本,神道教的产生和自我发展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完全能够反映当时的日本人的世界现、价值观和社会思想.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日本民族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就神道教对日本民族性的形成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而进行探讨,提出了"神道教是日本民族性的核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民族象征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或者徽号,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民族性格,具有广泛认同,深入人心,突显民族精神和独有或特别的特征。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复合体。龙虽然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但还不足以成为全中华民族的象征。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大团结更应该强调认同于中华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出场是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双重冲击之下的理论自觉。它既是针对中华民族结构性张力和民族事务日趋繁复的靶向医治,又是拯救自由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乏力的话语创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述,并不是“中华民族”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简单变形,而是有着自我丰富的理论面相和伦理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潜藏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目标诉求、共生的群体心态、共享的公民身份、共通的文明体认等多重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以“中华民族”和“共同体”复合而成的偏正结构,彰显中华民族建构的伦理指涉,即公益政治优先于权利政治、共和主义优先于多元文化主义、大我忠诚优先于小我关切。  相似文献   

17.
樱花文化已成为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从樱花的花名、‘崂前慄’‘花尒’以及樱花与武士精神各个方面可以看出樱花代表着日本国民,樱花一起绽放,一起凋谢,体现了日本国民的团结与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关于铸造日本国民的构想在近代日本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强调"天不生人上人,也不生人下人"的天赋人权观;指出人的"独立自尊"是文明精神的根本,"一身独立,才能一国独立",学实学、长智德是个人获得独立的途径;提出国民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士族应当成为铸造国民的先锋和主体。福泽谕吉的思想显示了敏锐性、系统性和启蒙性特点,且路径明确,即主张从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着手来铸就国民,以私立立场亲身实践。但其思想前后矛盾,即由提倡民权转为压制民权,并大力鼓吹对外扩张。  相似文献   

19.
傅斯年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丰富的民族思想。民族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民族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所撰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开创了我国民族史研究的优良传统。他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既有充分的历史根据,又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加强民族团结,反抗日本侵略的现实作用。他热情颂扬中国的民族脊梁,激发维护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逐渐产生。而观念形成视角的研究从人们认识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形成论述的补充,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培育和加强。政法凝聚视角立基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共同体,政法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极大的塑造作用,而人民之平等法律地位和国民身份是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之共同体意识的政法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国族意识和认同会有一定差异,因此从区域角度研究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将是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