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英雄杀嫂的主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的合理化角度对“英雄杀嫂”这一故事类型进行主题分析 ,元明侠义故事多借助英雄在“酒与色”、“江湖与家庭”、“兄弟与妇人”等多元选项中作出既合乎江湖规则又合乎伦理道德的选择 ,以确立英雄在江湖中的地位。这类侠义文学为达到此目的 ,不惜以丑化女性和婚姻作为牺牲 ,并把杀死妇人当作江湖结义的一种仪式来渲染。此外 ,早期血腥的“杀家”故事演变为元明“杀嫂”故事 ,也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中的英雄的侠义表现在个体、群体与集体等不同层面具有各自的特点,而个体的豪侠之义、团伙的兄弟义气等最终转向融合到集体的家国忠义。此三个向度的存在使得传统侠义的单一概念已不能够穷尽同一文本的事实,因而进行多向度地思考以解读水浒英雄侠义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这部英雄传奇小说既包含着“公案”因素,又存在着侠义小说的因素,实际上它为后来公案小说的发展以及为公案侠义小说的合流奠定了基础。清代出现的公案侠义小说《施公案》《三侠五义》等作品,继承了《水浒传》中侠义与公案结合的艺术设计,在此基础上又转化了侠义精神,成为从《水浒传》中分化出的一个新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也可视为武侠小说的范畴,但不是一部纯粹的武侠小说。它对唐人传奇,甚至是史汉、先秦的侠的传统有所承继,本身亦有发展。首先,《水浒传》究竟是"讲史演义",还是"英雄传奇",抑或侠义(武侠)小说,值得观察。前者以历史的演绎为主体,中者以英雄的塑造为核心,后者则以虚构的江湖世界为场景。其次,《水浒传》人物,究竟是英雄好汉,或是侠客,还是盗贼?也颇值得探究。其三,《水浒传》又名《江湖豪客传》,"水泊梁山"究竟是绿林,还是江湖,抑或武林?其间有何异变,亦引人发想。其四,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虽属"虚构"的世界,仍可见一些固定场景,如酒店、客栈、庄院、寺庙、古墓、深山老林等。这些场景,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小说环境,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水浒传》中存有哪些场域?也值得观察。其五,《水浒传》在武功描写方面,有明显传承和突破。既写实,又奇幻。仔细看来,更注重写实型武术技击和武打场面的描写,同时也确立了自唐以来的"以武行侠"模式。  相似文献   

5.
水浒英雄之义举,明显地表现出残忍好杀之特点,在其侠义的背后,指向的是爱的缺失。究其原因,乃源于儒家以己为中心的有限度的推爱。而儒家“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将这种有限的仁爱推向极致的同时,最终导致了仁爱背后爱的彻底失落。一部《水浒传》,在展示英雄侠义之举的同时,也穷形尽相地逗引出其与儒家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昭示出中国文化之复杂多样性,这正是《水浒传》独特的认识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第一侠义奇女传》是中国侠文学发展到晚清时期的新展现,是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与人文主义思潮的涌动而呈现出的侠文化新走向。不仅发展了唐以来红拂女慧眼识英雄,大胆追求幸福爱情的鲜明个性与智侠风采,而且进一步深化发展为儿女柔情与英雄侠义同在的情侠观,为20世纪以来的情侠小说开辟了道路,树立了典范的情侠品格。  相似文献   

7.
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代表作《江湖奇侠传》与《近代侠义英雄传》自1923年开始连载于《红杂志》与《侦探世界》,分别由施济群和陆澹盦评点,二者的评点在民国武侠小说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它们均基于明清小说理论展开,施济群评点的重要价值在于为《江湖奇侠传》的传奇性提供辩护,其立场较为传统;陆澹盦在评点时,一方面强化对《近代侠义英雄传》的文本细读,另一方面则突显社会问题意识,就这一时代人们所关注的中西文化对比、武德修炼等话题展开讨论。二者的评点集成了清末民初的部分重要武侠小说观念,是192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乃至通俗小说批评的范本。  相似文献   

8.
《金陵瞭望》2008,(15):78-79
为国为民,乃大侠之大者。 自古英雄出少年,似水红颜惹人怜。 仗剑挟酒江湖行,长江后浪推前浪。 不论什么朝代,纵观武林史,江湖史,每个英雄,每个侠义之士都有独到个性:或豪气千云,英雄盖世;或率情任情,放荡不羁;或潇洒倜傥,飘逸洒脱;或慷慨坦诚,乐观刚毅……  相似文献   

9.
论《水浒传》梁山英雄对女性的态度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水浒传》梁山英雄和女性关系的全面分析中可以看出,梁山英雄对女性存在两种基本态度:一是漠视,二是尊重。“义”是《水浒传》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它的内涵十分复杂,既可以联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又可以沟通江湖上的信条。本文以“义”来解释梁山英雄对女性的态度的原因,认为梁山英雄对女性的漠视是由于“义”中的江湖信条,对女性的尊重主要来源于“义”中的传统伦理道德内涵。  相似文献   

10.
《第一侠义奇女传》的审美倾向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第一侠义奇女传》是中国古代侠文学的收束之作,也是二十世纪侠文学的开篇之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时代特色。作品渲染群侠高贵的血统,使他们贵族化;强调群侠对天子的归附,使他们正统化;而兼写侠客的英雄至性和儿女真情,则使他们世俗化。这是《第一侠义奇女传》的三个重要审美趋向。作品所体现出的为国为民、强国安邦的侠理想与晚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时代精神与历史使命相吻合,在中国侠文学的发展中,在新旧侠义小说的递进嬗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水浒传》这部以男性为绝对主角的"草莽英雄"传奇中,女性的被妖魔化和被雄性化,青春女性美的被践踏和被侮辱使得全书弥漫着浓厚的道学气息和仇恨女性的畸形心理。作者对女性裹足的高声赞美和对女伎憎恨的深层意识里蕴涵了对蒙元王朝的抗争;梁山英雄对婚姻的远离则是对宋代享乐之风的批判。其实质是元代知识分子出路被封杀后作者对前朝灭亡的痛苦反思。  相似文献   

12.
《后水浒传》是《水浒传》的续书之一,是在《水浒传》之后产生的又一部歌颂草莽豪杰的英雄故事作品。小说写宋江等人死后转世托生为杨幺等人,发动了洞庭湖农民起义,继承和发展了水浒的事业。他们提出了"均贫畗"平等"等思想,反对招安、外族入侵。小说塑造了杨幺的杰出形象,以续书形式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市民心理。  相似文献   

13.
孙光宪的词创作在晚唐五代词坛是很有特色的,其最大的艺术特征便是洋溢于其中的勃勃生机。这一特质使得其词作无论是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极富个人风格,并给北宋词坛以一定的影响。在遣词造句方面,孙光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虚词、叠字、象声词及俗词的运用上;在布局谋篇方面,孙词中“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艺术特色在很多北宋词作中都能看到;而孙光宪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取得的成就更是给北宋的一些词加以极大的启示。因此,孙光宪在唐宋词发展史上应占据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宋人小说,一般被认为是留存到明代的宋话本,本文通过考证《宝文堂书目》与《六十家小说》的关系,论证《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宋人小说实为《六十家小说》里所收者。这对于明代有无宋话本传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并且通过作品的故事设定、人物形象、创作目的等方面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价值。《水浒传》中从故事设定来看体现了儒家的仁政与民本思想。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们几乎都符合儒家理想的君子形象,具有仁义、孝顺、忠良、守信等品质。而以高俅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形象与梁山好汉们的形象恰恰相反,他们奸邪、狡诈、荒淫、虚伪、腐败,与梁山好汉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施耐庵通过《水浒传》对现实的影射,表现了他对社会环境的不满,体现了作者心中对儒家仁政学说以及理想君子形象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宋词三国英雄意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词所选用的三国英雄意象与当时的政治格局有密切关系。有受人重用的周瑜、诸葛亮,有用武之地的曹操、刘备、孙权,有湖海豪气的陈登。通过对这些三国英雄意象动态分析,完整了解宋人消沉、愤起、无奈、矛盾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史诗《摆手歌》的民族学价值 --土家"摆手"研究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家著名史诗<摆手歌>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根据族源、迁徒、民族英雄以及"蛮夷"文化之荟萃的探索,论述其民族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作者在聚合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时,巧妙地赋予了它们以相互关联的整体结构张力其结构外部有“天降魔星,替天行道”来统摄,局部和整体之间则有“官逼民反,赴聚梁山”来贯通,内里局部之间还有“义气为重,忠心为本”来勾联。因此,只有从外到内把握了这种结构张力,才能窥测《水浒传》作者的艺术结构匠心。  相似文献   

19.
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传说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至今不息。水浒民间传说主要讲述了水浒英雄的出身来历、习武修德、人伦日用、战斗生活等方面的故事,其情节内容、思想倾向以及审美趣味都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生活化色彩。民众在塑造水浒英雄时,更多是从生活出发,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贴心人、带头人,既刻画了他们的疾恶如仇,又赞扬了他们的扶危济困;既突出其英雄侠义,更展现他们的平凡生活。较之小说,这些传说更多地反映了民众的基本价值观,反映了他们对“英雄”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期待。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在她创作的《特洛伊之歌》中,运用现代军事眼光对古老神话重新演绎,突破了史诗单调的叙事性,加入了更多的理性思维和审美技巧,使原作中的人物、事件更具真实性和立体感,使特洛伊之战焕发了时代光彩.本文主要对作者在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战术的描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