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翻译审美主体的禀赋资源与文学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审美主体的禀赋资源包括译者的人格修养、文学修养以及审美偏好和善赏、顿悟能力等,译者禀赋资源的丰俭直接关系到文学译作效果的优劣。文章从一个新的视野角度分析、论证了译者对文学翻译活动的最终结果所起的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主客体是双向逆反建构的关系,在主体走向客体的同时,客体也走向主体。主体走向客体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去阐释:文学写作首先要求作者有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文学写作活动关注的是客体的审美属性;审美属性使文学写作中的客体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色彩。  相似文献   

3.
从《虞美人》译本比较谈译者的主体审美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翻译中必然受到译者这一审美主体的影响,不同的译者对同一诗歌可能有不同的诠释。文章以《虞美人》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译者的主观感受、语言风格、文化背景以及文学修养四个角度,分析了译者主体审美的差异性,并从读者接受角度试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美学的角度对原始工艺品加以审视 ,提出 :原始工艺品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原始工艺品中包含有丰富的美学因素 ,如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等 ;对原始工艺品的审美有其独特之处 ,它要求审美主体具有一定的审美经验和修养  相似文献   

5.
国学修养的高低与一个人旅游审美情趣的雅俗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上乘的旅游审美活动离不开旅游主体自身渊博、高雅的国学修养。国学修养是提升旅游主体旅游审美情趣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6.
审美心理图式是审美主体进行文学活动的心理根据,是其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戒。审美心理图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具有不同的层次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存在形态和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对生活的审美。”在作文教学中,就应是激发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审美感悟与审美想象.让学生诗意地审视与品读生活,这不仅为丰富文章的审美价值,更是为培养其蕴蓄生活激情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8.
在写作行为涉及到的多方面因素中,写作主体的基本建构,包括观察感知、生活体验、学识水平、思想品位和审美修养等诸方面的因素,是写作产品成败得失的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在这些基本素养建构的过程中,又都有各自的规律和方法需要写作主体认识和把握.此外,写作主体还要将这些基本素养整合、转化为较强的写作行为能力,并在写作成功多种可能的机缘和得力点中正确地寻找和发现自己.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审美能力,是指从事语文教育活动的审美主体即师生(施教主体和受教主体),按照审美意识即审美观念(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和审美心理(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等),对审美客体即文本(文章、文学等)所蕴涵的审美因素即审美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和审美范畴(优柔美、崇高美、悲剧美、喜剧美等),在审美时所必需的审美能力即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0.
唐代艺术实践的高度繁荣,促使当时的美学研究从本体玄辩而转入对审美实践的情理把握,因此围绕审美鉴赏活动的基本问题,当时的美学家们见仁见智地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本文选取了唐代美学和艺术实践中对审美鉴赏者心理修养这一问题的看法,主要从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审美心境和审美鉴赏的心理方法三方面进行了评析.唐代审美鉴赏理论的发展,表现了中国美学的高度自醒。  相似文献   

11.
作为精神实践行为的写作行为,它是实践者主体意识的全面展示。而主体意识却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主体性虽是其本质属性,但人不是纯粹的主体活动物.因而主体意识必然是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的有机统一.所以,充分的主体性一定是主客体运动的双向建构过程。写作行为结果的创造质是审美质与社会质在主体意识中融汇后的表现。审美质使社会质的表现具有了审美效应,社会质使审美质的表现具有了深刻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求文从文章审美的角度反观模糊笔法的艺术效果。模糊笔法是传统的文章写作技法之一,它的形成源于作者对事物作辩证的、运动的、联系的多角度透视和“非定量化”的表现,其妙处在于扩大文章内容含量,使读者的审美思维趋于主动、活跃和富于“弹性”。  相似文献   

13.
写作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种无技巧境界的成因是写作主体的认识与客观现实形成自然的契合 ,是写作主体的个性审美心理与文章表现形式的自觉谐调 ,是语辞形式与表现内容的自然对应 ,是主体表达目的与受体接受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编辑主体的审美追求与其创造本性相一致,是由编辑活动的本质规律决定的,表征为编辑主体长期孕化与累积的一种生命智慧,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出版效益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5.
写作主体在从素材到题材的嬗变中应具备写作灵感、胆量意识、洞察力、想象力和审美情感等写作素质,好的作品正是写作主体上述素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的影响日趋深入的社会背景下,关于城市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也日渐浓厚,文章将审美文化放在城市这一特殊环境内进行研究,针对现代城市这一综合性的、广阔而复杂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审美文化的主体概念。分析了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审美意识的复杂性,并根据城市审美文化主体数量众多且个体状况各有不同的特点将主体审美需求划分为“直观的审美需求”、“趣味的审美需求”、“艺术的审美需求”等三个层次,最后分析了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审美能力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7.
美感是审美主体发现审美客体“特殊”的情绪、声、光、色、形或运动态势的积极结果。“特殊”要转变为主体的美感需要依赖乏个条件:第一,客体具有审美潜能;第二,主体具有审美潜力;第三,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建构起审美关系。所以,发现对象的“特殊”是美感产生的前提,审美关系的建构则是美感得以产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审美观照和鉴赏活动的一种商业化精神享受的行为和方式,审美文化消费注重快感的择取和追逐.当代消费主体注重自我满足、关注情感化的自我选择以及商品经济的市场动能正促成审美文化消费的转向.审美文化消费的快感追求源自于人类审美的感性欲望,与审美发生学密不可分.当代审美文化消费的实践表明:审美文化消费的快感追逐弥补了消费主体人格需求上的某种空缺,并使其超越生存向更高的价值需求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译者作为翻译的审美主体之一,翻译的过程就是审美主体在具备审美条件(精通双语、文化修养、审美意识、审美经验)的情况下,对审美客体(原文)的审美构成的认识、转化及对转化的结果(译文)进行审美加工的过程。王沂暖先生得益于对藏文原著高超细腻的理解力、对汉语卓越精湛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对藏族世俗生活的熟悉、对佛教教义的了解,这一切主客观上的有利因素,促成了先生译著《降伏妖魔》的通俗流畅、不拘一格,使人得到审美的愉悦以及新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0.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审美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 ,其核心是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将诸多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把教学过程真正视为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各种审美构成因素 ,并将形象化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情感化教学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实现审美教学的主要形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