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跃进"的发动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时的国际环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社会主义阵营的赶超热潮、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恶化等,都是"大跃进"发动起来的外部原因."大跃进"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和判断国际形势,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方针;经济建设必须遵循自身固有的客观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在很大程度上修改了八大的路线,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及国内阶级关系的论断,改变了八大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错误地发动大跃进,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错误地批判“南斯拉夫修正主义”,使党的路线、方针严重脱离中国国情,开始出现全面“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3.
“大跃进”运动是建国以来经济领域的一次大规模、急于求成、狂热冒进的运动,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大失误。发动大跃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毛泽东的赶超思想、心理与现实的反差、自力更生的信心与不平衡的认识论对大跃进运动的发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五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解决了人民民主专政与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为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提供了根本依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任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由之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治国之策。  相似文献   

5.
略论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 3年开始实施“一五”经济发展战略 ,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中国自主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早尝试起自“大跃进” ,其方针是高速度的赶超战略和工农业并举的全面增长战略。三年“大跃进”之后 ,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时期 ,其战略是“一五”模式的复归 ,也有一定的体制创新 ;“文革”时期是回归“大跃进”发展之路的经济新“跃进”战略 ;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徘徊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为“洋跃进”。  相似文献   

6.
人民公社是毛泽东提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之一,也是导致“三年灾害”的祸根之一。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坚决支持并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上海和华东地区的人民公社化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在3年的“大跃进”彻底失败后,人民公社的弊端暴露无遗,但柯庆施仍然极力维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正确总结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的教训制造了障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动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跃进运动,这场运动的发动和展开是和党的一系列会议密不可分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最终促使了大跃进运动在全国的正式发动。  相似文献   

8.
“大跃进”前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进行了曲折的探索。这种曲折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由采借革命斗争经验从事经济建设到力图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指导经济建设;二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由主张“积极平衡”论到强调“综合平衡”论;三是对个人能否占有一定量生产资料的曲折探索;四是由默认“一平二调”、按需分配到主张遵循价值规律、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9.
牧业区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是在党的“八大”后展开的,“八大”为牧业区制定了详尽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争取民族宗教界人士自觉参加改造;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方针;通过协商,稳步开展改造工作等等。文章重点研究探讨八大这一方针及其在牧业区社会主义改造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党建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适应时代要求,重新确定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正确目标;提出紧密围绕经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以改革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注重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正确方针;提出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党风建设新思路;提出了处理党内矛盾、增强党的团结的正确原则;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际关系的正确方针。  相似文献   

11.
粉碎“四人帮”人民喜洋洋,革命向前进,生产大跃进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特大喜讯,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全国各条战线,革命战鼓频敲,生产捷报频传,广大干部和工农群众从内心里发出共同誓愿:把“四人帮”干扰破坏生产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以实际行动拥护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个抓革命促生产的高潮,正在全国扎扎实实蓬勃兴起。抓革命,促生产。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伟大方针。这个伟大方针,科学地反映了革命和生产、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唯一正确的方针,是正确处理革命和生产两者关系的强大思想武器。长期以来,“四人帮”喊着“革命搞好了,生产就自然而然上去了”的谬论,轮着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对“干群关系”的错误解读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诱因之一。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理想社会,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因之一;毛泽东错误地定性官僚主义并予以打倒,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一般群众的平均主义思想,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改善“干群差系”的某些措施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预演和实践基础。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验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本文将其简称为“两个一切”的新方针)。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和突破,是指导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正确方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百团大战,是中国现代史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该不该发动;二是是否违背了中央的作战方针;三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本文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当时战役的客观环境.敌我态势及作战目的、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结论:百团大战是应该发动的.它没有违背中央的作战方针.而且予敌以沉重打击.鼓舞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是“功大于过”.在战役进行过程中,有些教训也应吸取。  相似文献   

15.
从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始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期间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建设社会主义现实需要继续探索和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提出和发动为代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不同寻常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16.
《金陵瞭望》2006,(8):22-22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四种认识上的误区急需引起重视。 一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一次短期运动,急于求成大哄大嗡大跃进.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相似文献   

17.
自新中国成立到1958年,我国取得了一个个重大胜利,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阵营亦出现了勃勃生机。在赶超浪潮影响下,中国人民带着快速发展生产力、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美好愿望,在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可以肯定,大跃进的愿望和出发点是好的,但它是在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指导下进行的,不但没有加快发展生产力,没有跃进,相反却导致挫折,破坏了生产力,造成了经济中的许多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给予科学的回答;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作了正确的战略选择;在世界风云变幻,特别是苏东剧变的形势下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集权统治和缺乏民主、权力斗争、反修防修问题等政治因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判断错误、经济水平的普遍落后、平均主义的大力宣传等经济因素;对最高领导者顶礼膜拜意识、“文革”前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当时中国教育制度等文化因素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当前虽不存在发动类似“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但仍然需要处理好一些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问题,才能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五大作出的最重要的历史性决策。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具体到高等学校,就是要不断提高师生员工坚持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落实到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对高等学校的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快后勤改革的步伐。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加强校、院(系)两级领导班子的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使高等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