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文化旅游及其规划方略——兼论山东省泰安市旅游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分析,说明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并强调发展文化旅游要科学合理地规划,从而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文中以山东省泰安市为特例,具体展示了文化旅游规划的要义。  相似文献   

2.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应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大力开发河南文化资源,把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发展优势,是促使河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要规划先行,规划好,才能发展好,进而实现河南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具体分析了秦皇岛地域文化资源的特点,深入剖析了制约秦皇岛文化旅游发展的瓶颈因素,从制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升级、打造本土文化、引入新兴文化等方面具体阐释了地域文化促进秦皇岛旅游立市的发展策略,以山海关古城开发为例系统提出了壮大秦皇岛文化旅游产业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旅游建设的新形态和"文化旅游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具有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本文以SWOT法进行分析,从成都市宏伟发展规划的高度提出了如何培育和发展成都文化旅游创意业的实战对策,从而积极促进本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腾飞.  相似文献   

5.
宜宾具有独特的僰文化资源,然而僰文化的旅游开发却一直陷于困境。本文结合僰文化旅游开发的探讨,指出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存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片面理解、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失衡以及资源开发方法单一等误区,提出解决途径和对策。强调对文化旅游及其资源的正确理解是文化旅游发展初期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策划旅游活动、进行景点设计和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旅游规划应重视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即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文化现象对旅游开发究竟有何影响和作用?通过介绍、分析“后文化”时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阐明了历史文化这一元素对旅游规划管理的影响,试图找出旅游发展中文化参与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皖北地区重点发展的是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在战略层面被忽略。文章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考察等对皖北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与分类统计,结合皖北旅游发展的现状,对皖北历史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旅游规划一体化、景区景点旅游无障碍、产品联合营销、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保护等实现协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九江陶渊明文化旅游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文化是九江历史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分.在现代旅游的发展进程中,抓好陶渊明的文化旅游,对九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九江市应当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好分布在各县的陶渊明文化景观,形成合理的旅游方案.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富集,其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要而言之有五:大禹文化、蜀源文化、江源文化、羌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应该充分整合资源,加快岷江上游文化旅游发展,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基本思路是:尽早拟定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抓好基础研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旅游服务环境;精心设计特色文化旅游带,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和形式,多渠道拓展岷江上游文化旅游空间;分层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和群体,夯实岷江上游文化旅游社会基础;集中组织和营销;打造大型岷江上游文化旅游集团。    相似文献   

10.
水文化是江苏地域文化的主线和特色。江苏的水文化资源在开发旅游资源和促进地域经济发展方面蕴藏着很大潜力。目前,江苏水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存在不均衡现象,苏南以水为特色的旅游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市场和影响,而苏中、苏北的水旅游资源在宣传、规划和开发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位居苏中的泰州,水旅游资源开发的做法可供学习和借鉴,该市合理规划和开发河、湖、湿地的旅游资源,水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居于主角地位。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理评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利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国内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专家征询的方法,建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对即墨市鳌山卫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与分析。应加大对鳌山卫古城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合,使鳌山卫古城遗址成为即墨市标志性历史文化旅游建筑,借鉴国内成功经验实施系统性、区域性、连贯性操作,实行区域整体保护与开发,以实现鳌山卫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2.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征, 分析和阐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和旅游产品。研究显示,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相关条款,具有历史悠久、景观类型多、湿地文化突出等3个特征;具有生态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古等8大生态旅游价值。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最佳选择。最后,笔者建立了审美观赏、湖乡民俗、科普教育等9类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制订了遗产保护优先、双遗产旅游结合、世界遗产申报等6项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对策。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也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康定香巴拉文化乐园建设以其丰富的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成功地对康定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和利用.然而,在对当地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必须尊重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采取多种组团开发模式,从而达到政府与企业、保护与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江苏的都天文化是以张巡为核心的神祗崇拜,是从崇拜衍生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包括祀奉、求护、祈福、巡游、庙会以及集会时丰富多彩的文娱、商业和旅游活动。都天文化几百年的文化传承在江苏各地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其中既包括建筑、神像等物质遗存,也包括庙会、风俗习惯等非物质遗存。目前,有的地方正在开发利用这类资源,因此加强都天节庆活动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组织极为重视的一项工作,它对传承人类文明,保护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以其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而独具特色。民间艺人掌握的相关技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担负着传承并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近年来,剧烈的社会、文化变迁对民间艺人的存续产生了强烈冲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因此,立足于云南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做好民间艺人档案的征集记录,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村寨是一个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组织严密的社会文化有机体。为有效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民族民俗文化和文化空间,坚持原真性原则和“文化自觉”,并通过新农村建设、历史保护、产权管理等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贵州旅游业落后于周边一些省份,其原因多种多样,但历来只重民族风情,忽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作法也使它逊色不少。如何开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好各景区的人文景观,推动旅游业发展应该是贵州旅游部门和学术界高度重视和认真探讨的问题。贵州旅游业要发展,必须吸取他省在开发历史文化等资源方面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本省的省情,探寻出一个良好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历史文化型城市旅游系统,运用国内外旅游系统研究文献和相关理论,分析了历史文化型城市旅游系统的构成特点。分析认为,系统中目的地子系统构成要素特征鲜明;系统内部旅游者子系统和目的地子系统之间的内在矛盾表现突出;系统中的旅游者子系统构成要素共性显著。同时提出历史文化型城市旅游系统优化的理论背景:体验经济理论、系统理论以及和谐理论;最后以西安为例进行了旅游系统优化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欧洲各国城市高度重视整体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和旅游问询业、双层观光巴士的发展,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的旅游开发一直长盛不衰;高星级酒店特别注意保持和充分展示自身及其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低星级酒店则讲究简约、实用,卫生条件俱佳,且员工数量少而素质高,服务理念突出以人为本;铁路旅游优势明显,方便游客;城市旅游宣传理念先进,促销手法到位。这些都值得中国城市借鉴。但欧洲城市旅游业也存在3星级及其以下的低星级酒店硬件设施相差悬殊、火车站候车设施和工作人员普遍不足、一些工作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中国酒店的规模和硬件一般超过欧洲,软件服务水平的差距也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20.
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是激活文旅产业的密钥,亦是推动非遗文化由资源变资产、遗产变财产的产业化发展重要途径。文旅融合背景下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可以从产业融合、交流融合、服务融合、空间融合四个维度进行:一是继续开发开放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协同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用好用活“节、赛、会”资源,加快推进长三角“非遗+旅游”交流融合。三是积极推动数字新基建建设,构建海派非遗文旅融合生态服务体系。四是坚持功能提升,增加城乡区域文化辐射力,推动海派非遗文旅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