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政治学视角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作为一种基础性准公共产品,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从政治高度认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需要,更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政治学视角,构建组合型政策:以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为核心,构建粮食安全综合保障机制;以完善制度建设为重点,构建粮食安全实现机制;以完善法律体系为前提,构建粮食安全法定化机制;以利益协调为基础,构建粮食产销区间风险防范机制;以全球一体化为契机,构建国家粮食安全补充机制.  相似文献   

2.
2000年5月下旬,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粮食生产和流通会议,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关于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笔者就“入世”与粮食安全谈点浅见。 一、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与现状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我国人多地少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历史经验证明,只要人们吃饱肚子,一切就都好办了。而一旦粮食出了问题,供给紧张,就会推动物价上涨,波及整个国民经济,甚至会造成人心不稳,影响社会安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粮食安全,是我…  相似文献   

3.
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代表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通过对2012年农业部公布的6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进行分析发现: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有限,分布地区不均衡,多为种粮大户领办型.以种粮大户为参与主体组建的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过于追求规模经营的效益,导致其粮食增产的功能不足,且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普遍提升.土地耕种面积在30-100亩之间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群体,应该成为参办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力量.这种建立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既能增加种粮农民的经济收入,优化农村社会的阶层结构,又能提高亩均粮食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添保障.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化视角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在数量、质量和规模上都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农业品牌化竞争时代,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培育不仅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破解自身发展难题,而且有助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战略性问题。在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农村土地撂荒和农业劳动力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不但能够解决土地撂荒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还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从而保障粮食安全。然而通过对河南省舞钢市21个家庭农场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家庭农场呈现出显著的"非粮化"倾向,原因主要在于粮食经营投入高、收益低。因此本文在对该地家庭农场"弃粮从经"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引导家庭农场转向经营粮食作物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如何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避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由“合作”到“垄断”的趋势成为关键.本文通过定量、定性分析,探讨了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性质体现,以及“垄断”趋势走向,提出了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意见,以避免新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垄断”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一种经济表象,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福利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表现是原有支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耗尽而形成的经济停滞,而“社会福利陷阱”的主要表现则是政府在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方面难以有所作为.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既无法打破造成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现有不合理分配体制和利益格局;同时又没能适时增加社会福利和民生投入,从而扩大内需、培育人力资本、促进产业升级.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转型国家,要突破“社会福利陷阱”,政府必须转变角色、职能和治理模式,承担起应有的社会福利责任.中国走出“社会福利陷阱”的过程是走向法治国家和福利社会的过程,这既是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三阶段的第二阶段,也是国家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8.
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来看,每一个文学潮流代表性的作品中都存在着生动而丰富的"大众形象",然而以"大众形象"为视角的小说研究却少之又少。"大众形象"虽在不同时代语境的小说作品中体现出相异的涵义,但他们具有匿名性、静态性、文化逼真性等共同的特质。在文学作品中,"大众形象"主要以文本难点或者文本"顽症"的曲折方式来协助完成文本主题意义的建构,这首先在于"大众形象"身上交织着复杂的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意识。同时,"大众形象"在事件冲突所支撑起的意义场域具有一种驳杂的动态性,这也是构成"难点"与"顽症"的重要原因。"大众形象"不仅丰富地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力量的相互交叠、重合、对抗以及妥协,而且还如滤镜般折射了作家审视和反思历史现实的价值立场与基本态度,成为解读转型社会特征的另一种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变化的双重影响,我国粮食供应缺口不断增大,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粮食安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形势堪忧:快速城镇化和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都会减少粮食生产规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会提高粮食消费数量,国际贸易新规模可能影响到粮食进口。粮食金融化会从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贸易四个方面影响粮食供应。发挥市场对粮食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完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引导新型粮食生产单位对冲粮食价格风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利用贸易新规则稳定粮食贸易价格和数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徐刚 《天府新论》2011,(2):106-110
商业"大片"构成了一个国家文化想象的重要侧面,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中国商业"大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市场的"外向化"到"内向化",从民族国家建构的疏离到积极认同的过程,这其实也是一个内在的"文化中国"意识逐渐张扬的过程。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化软实力"逐步得到重视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国家权力在社区的纵向深入使得国家和社会这两种力量交织于社区建设过程中,各种不协调因素制约着社区的良性发展。社区建设需要回归到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宏观层面的"国家-社会"关系的构建最终要落实到社区的各类行动者身上。在社区建设中,党组织、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是主要行动者,通过行动者的具体行动过程实现国家与社会力量在社区层面的互补与镶嵌,并达致"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理论构想得到了杭州市XY街道社区建设实践的经验检视。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收入差距和粮食安全的视角,对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畜产品消费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畜产品消费总量、消费结构、消费形态和消费质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整体上看,畜产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消费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增强。不过在消费结构、畜产品质量安全上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调整畜产品消费和生产结构、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地域性失衡、“大国效应”扭曲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8,(3):52-60
粮食安全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全球粮食产量的地域性失衡问题,表现为全球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以及耕地占有量等均存在严重的地域性失衡,其进而导致世界粮食贸易品种、地区贸易结构亦出现严重的地域性失衡。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国内粮食供给与消费需求、粮食产量与消费量之间存在着缺口性失衡。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进口粮食作物,但我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却出现了"大国效应"扭曲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粮食安全的四种模式和我国粮食安全的五个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4.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粮食补贴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补贴的核心是粮食补贴.粮食补贴能否对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利用市场机制,以利益杠杆调动粮农的种粮积极性,使之能够从增产中增收,从而主动地寻求更高粮食产量上的均衡收益点.通过粮农种粮收益函数的构建,从粮食安全的视角分析粮食补贴与粮食安全(粮食产量)、粮农收益之间的关系,将粮农作为市场竞争中的经济人看待,确定了既能刺激粮食生产,又能减轻财政负担的合理补贴结构和最佳粮食直接补贴量.  相似文献   

15.
16.
对福建省九地市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职业培训现状进行调查,以柯氏评估模型为基础,评价培训效果。借鉴Baldwin和Ford培训效果模型,分析职业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通过现状分析和问题探讨,最终得出政策建议:充分培养社员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根据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合理选择培训方法;科学选择培训地点及时间,提高培训参与度;优化培训师资队伍,提高培训师水平;完善培训效果的考评管理,保证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7.
“省管县”体制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振 《理论界》2006,(11):22-25
改革“市管县”体制、推行“省管县”体制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文献,大部分是从分析我国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入手,讨论推进“省管县”体制的意义,并给出了可供选择的改革路径。另有部分学者主张推进“省管县”体制应该慎行,他们认为,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等客观因素,改革“市管县”体制须与相应的宏观体制改革配合,“市管县”体制的有效性在我国的一部分地区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加强对未婚年龄段人口结构状况的研究,探索"剩女"和"剩男"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认为: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一个社会人口的初婚年龄会逐渐推迟,由此造成越来越多成年人处于"未婚状态"。但在中国未婚人口中,"剩男"多于"剩女"。"剩男"主要居住与生活在农村,"剩女"主要居住与生活在城镇,由此造成"剩男"与"剩女"难以匹配。另外,由于"剩男"文化程度较低,"剩女"文化程度较高,这也使得"阶层内婚制"影响下"剩男"与"剩女"难以匹配。  相似文献   

19.
张馨之 《兰州学刊》2001,(5):32-33,51
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着发展中的矛盾。结合甘肃省的粮食产业结构状况与省内各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特点分析解决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赵斌 《学术界》2023,(4):185-197
“伞形国家”群体是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既得利益者,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方面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由于国家利益导向和国际战略偏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伞形国家”在全球气候政治中长期扮演“麻烦制造者”角色。对“伞形国家”的气候政治生态进行历史回溯和比较分析,有助于从根源上深度思考全球气候治理何以失灵。全球气候政治的矛盾焦点,很大程度上亦外化为“‘伞形国家’与新兴大国”之气候政治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