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流行以明朝大将王骥为崇拜对象的"三崇"信仰,其中又以云龙白族地区和腾冲傈僳族地区最为典型。王骥是明朝"三征麓川"的功臣,在此基础上两地民族分别对王骥的形象进行了本土化的阐释、加工和神化,使王骥从历史人物向宗教形象转变。与此同时,两地民族又发展出了不尽相同的宗教仪式,通过宗教仪式的展演来表达对王骥的崇拜。在历史、神话与仪式的共同建构下,形成了两地民族既有文化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特色的"三崇信仰"。  相似文献   

2.
加强跨国民族研究 促进边疆稳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北地区不仅是一个地理方位的概念,而且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民族互动交汇的概念。因此,相对于内地,西北是一个边地;相对于中原文化,西北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舞台。从历史的视野来看,西北这一人文地理区域,在中国历史上是种族、民族、文化、宗教等方面互动频繁且影响深远的地区,世界文明的东西方古道“丝绸之路”和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源自西北;从现实的视角观察,西北这一人文地理区域,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欧亚大陆桥的贯通和国家外部安全环境的构建,可谓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所以,加强西北地区的历史与现…  相似文献   

3.
古代宗教与一定的民族共同体联系在一起,是这些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早期阶级宗教的民族特征明确无误地表现在其命名方法上,这种命名方法通常与流行这些宗教的民族共同体的名称密切相关。民族宗教(或者如谢苗诺夫所说的“传统仪式宗教”)是在地区的土壤上产生的。它涉及居民的劳动、家庭和社会生活,因而各种仪式非常丰富。这些仪式成了古时居民  相似文献   

4.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敦煌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融入来自中亚、西亚各国以及西域、青藏、蒙古等地区的民族文化成分,呈现出博大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多元性。这既是敦煌文化的个性,也体现出了敦煌文化的特质。在莫高窟北区出土的大量民族文字文献,以及敦煌石窟中出现的宗教文化因素和民族因素,都表明来自中原的文化与来自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在敦煌和谐相处、交融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最终融合成为别具一格的敦煌文化。这是长期以来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是与各种外来文化互相融合而逐步生成的,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壮大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5.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会实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属于历史范畴,是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和丰富内涵。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前前后后曾出现过许多宗教,有的从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宗教演变成世界宗教,有的继续在本地区或本民族中广泛信仰,有的却仅仅残留在史籍记载或考古遗迹中。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宗教本身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否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其教义、教规、组织和仪式等内容,继续发挥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唐代已经传入中国.广西是中国沿海一个偏远省份,历史上伊斯兰教也曾传入这一地区,并对其历史与文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伊斯兰教在广西传播情况作探索性的论述,意在弄清伊斯兰教传入广西的时间、发展脉络、內部组织及其特点等.自知学多粗疏,意有偏颇,不当之处,请学术界同仁指正.一、关于伊斯兰教的传入时间关于伊斯兰教传入广西的时间,迄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即"唐代说"、"宋代说"和"元代说".唐代之说,以理推之,多所不实.比如其理由,一是回教唐时传入中国,先在广东番禺建怀圣寺以传教,唐中  相似文献   

7.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交融地区。各民族因起源、历史、宗教、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都拥有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标签,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过程中,构成一幅绚丽多彩、丰富的多元文化图景。多民族构成的多元文化背景使得新疆的民族教育具有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特殊意义。跨文化教育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理念,适合新疆当前实际。推进维吾尔族青少年跨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民族的概念在东南亚居住着众多的民族,他们彼此有一定的联系,创造了各自的历史。“民族”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作为学术用语,学者们的用法却不尽相同。在此,我把“民族”一词作为与ethnos”、“ethnic group”或“ethnic unit”相对应的概念而使用。《民族世界史》主编之一冈正雄是这样讲的:“ethnos是语言相同、文化——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全部生活领域(经济、社会、宗教、艺术、文化等)的生活方式——的性质相同、信奉同一祖先、主张内婚、经济上完全独立的单位体,是历史上居住同一地区、持有同属一个群体的意识和感情的人的群体。”在此,我无意对民族的概念展开讨论,只举出包括冈正雄和我在内的许多民族学学者(人  相似文献   

9.
2005年5月,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了林蔚文研究员的新著《中国百越民族社会与文化》,全书36万字,分为百越民族历史概述;人口、土地与社会形态;原始宗教与图腾神灵信仰;社会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和百越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等六章。书中还配有几十幅插图和照片。这是作者继2003年出版《中国百越民族经济史》之后的又一部研究百越民族历史文化的力作,值得祝贺。 30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百越民族社会与文化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层次,《中国百越民族社会与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脱颖而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作者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各种文献及文物资料, 结合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有关资料,通过对涵盖于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以及越南等地的百越民族历史文化遗  相似文献   

10.
<正> 任何一种完善的宗教必然包括信仰体系、宗教社团和宗教仪轨三大组成部分。宗教的传播取决于构建宗教三大组成部分的社会条件是否完备。宗教要实现跨族传播,必然要面对非同质文化的客观现实,而民族文化又是该民族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系,因而宗教进行异族传播时,直接的制约因素必然是相关民族的文化差异。若两个民族文化接近,则构建宗教三大组成部分的社会条件必然相似,宗教传播则易于实现;若两个民族文牝差异甚远,受制于文化的社会生活条件必然差异很大,宗教跨族传播必然会遇到困难。就这个意义上说,宗教跨族传播的制约因素之一,核心在于有关民族的文化异同。本文拟综合比较我国宗教跨族传播的既成事实,探讨民族文化制约宗教跨族传播的原因、机制和结果,以供预测我国宗教跨族传播参考之需。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 ,宗教曾经与国家政治、法律交织在一起 ,是社会控制的重要力量。在当代中国 ,各种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深刻影响 ,因而在民族法制建设中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宗教与法律的关系 ,强调法律的权威性 ,大力培养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 ,要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加强和完善对宗教事务的法律化管理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促进民族法制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对基本上全民信教的地区来说,不能不对宗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引起足够的注意。特别象青海这样的省份,五个世居民族全部是基本上全民信教的民族,宗教在这些民族中长期传播流行的结果,在历史上形成过比较雄厚的寺院经济,寺院占有土地,拥有一定数量的房产、牲畜、园林等。有的寺院在封建统治阶级的  相似文献   

13.
宗教弱化现象试探─—肃南裕固族藏传佛教的调查研究阎天灵我国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曾一度形成了全民信教的局面,举族信奉某一种精致化了的人为宗教,宗教信仰和活动实质上已同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民族特征之一。当代以来,随着整个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4.
新书浏览     
《甘肃藏族史》丹曲、谢建华著  32开  473页  370千字 平装定价 2 1.0 0元 民族出版社 2 0 0 3年 6月第 1版 ISBN7-10 5 - 0 5 470 - 0 /K·5 74 责任编辑 :冯良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除了汉族以外 ,历史上有许多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其中 ,藏族对甘肃地区的历史影响十分重大 ,就是在今天 ,甘肃藏族的社会经济和宗教文化对全省的社会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甘肃藏族主要分布在河西和甘南两大区域内 ,各个区域的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本书在广泛收集和整理有关的藏…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在过去连接了中国和中东及世界其他许多地区,这条道路不仅是一条运输货物和发展商业与物资关系的道路,而且也是建立各种思想、文化、科学、工艺技术与哲学和神秘主义等各种关系的一种路径。这条道路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开启了许多民族间心灵与爱的窗口,并使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公元前6世纪是文化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表明了琐罗亚斯德教、各种宗教改革家与波斯圣贤等的相继出现,随后,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哲学与道德的天才人物,诸如老子、孔子,在印度则出现了佛教,毕达哥拉斯与泰利斯被用来作为波斯马吉(Magi)学派的主要内容,并且已经传…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是我国文化生态和地理生态比较重要的地区,研究这一地区的文化地理要继承优秀文化成果,为民族地区的进步、发展和稳定提供智力支持,因而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科学地研究青藏高原的文化源流;坚持将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放到中华民族大文化的背景之下并不断改革与创新;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史观并对这一主题深化研究;坚持各民族文化分类研究,以体现各民族的历史创造;坚持历史发展联系的观点,深化各民族文化交流研究;坚持世俗文化第一的价值判断,勇于触碰宗教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融的部分;坚持青藏高原是中国统一格局形成重要地理成因的研究等观点。以此观点研究青藏高原文化地理,方能够定位好青藏高原区域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反映好人民群众、各民族的历史创造和贡献,建设好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17.
一点祝愿     
佛教自唐代(约七世纪时)传入我国西藏地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以前,它主要作为一种宗教传播着:元以后,它又与西藏地方政权相结合,逐渐成为一种起支配作用的力量。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它的影响渗透到西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为藏民族全民信仰的对象(虽然在藏族群众中还有一小部分人信仰原来的土著宗教——笨教。另外,佛教以后又传到蒙族地区,也曾一度形成为蒙古族的的全民信仰的对象)。由于佛教与西藏地方政权相结合,在元以后的西藏历史上,就逐渐出现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局面。全民信仰,政教合一,这在汉族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而这两个特点,正标志着佛教在藏民族历史上曾经具有过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亚地区位于亚洲腹部地带,历来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汇合地,也是世界上民族宗教问题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是民族利益的重要体现形式,对民族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中亚地区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不仅使得该地区民族问题复杂化和国际化,而且也给这一地区国家关系乃至国际格局带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最容易引起人们遐想,不禁让人想起精致华丽的织锦和驮着五颜六色的丝绸的驼队。历史遗迹等艺术创作在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在促进丝路沿线各民族的商业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加速了宗教文化在该地区的传播。此次分路线重走丝绸之路进行实地考察,对沿途宏伟建筑、宗教起源、文明发祥、民族风情进行真实记录,收集大量创作素材以及艺术史研究素材,并且从艺术的独特视角观察丝路遗产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4,5(2):20-27,115-116
儒学与藏传佛教曾长期在藏汉两地之间进行互动传播,彼此影响。这既有政治、经济、宗教、婚姻、交通、人口迁徙以及儒学和藏传佛教各自的特质等方面的根据,又有着多种实现方式。二者之间的互动传播与彼此影响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更体现于思想文化的内容上,且形成一种以形式为载体,以内容为核心的互动传播和影响的结构模式。其实际效用是多方面的:拓展了藏区藏民族和汉地各民族的思想文化视野,丰富发展了汉地和藏区的思想文化内涵;促进了藏区和汉地社会秩序的稳定;增强了两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