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晋北民间社火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思想对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予以观照,对其传承变迁中从民间仪式转变为狂欢活动,发展为政府行为,进而成为民众历史记忆的剖析和思考,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社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蕴含丰富的古代礼仪、风俗、地方信仰和民间艺术,价值独特,至今仍流行于中国西北和华北大多数地区春季庆典中。基于对陇中城子川地区的田野调查,在厘清社火活动和地域社会社组织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社火活动揭示城子川的传统文化因素如信仰、家族、声望、村规等时至今日仍相互关联地确立着村庄关系与区域社会秩序,全面展示城子川社火所具有的文化与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各种新媒体(电脑、手机)的盛行使得中国传统戏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以山西雁北地区的雁北耍孩儿、阳高二人台为个案进行研究,发现二者依然停留在剧团下乡汇演,自己找市场的困境,需要利用新媒体创新表演艺术,寻找新的表演空间。  相似文献   

4.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在对阶级前农业阶段人类集体式劳动生存状态的详细论述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巴赫金对千百年来欧洲社会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类生存状态深入思考的结果。虽然它是对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在文学体裁中的一种转化和渗透,但与我国的民间社火艺术一样,都是一种平民化的活动,一种告别了阴沉黑暗的社会现实的节日游戏,一种弥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的狂欢仪式。所以,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观照我国的民间社火艺术,不仅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阐释;而且,把握这一理论,对于人类在当今社会实现此在生存的某种超越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析戏曲的民俗传承——以山西雁北一带的民间戏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岁时民俗与礼仪民俗是民间戏曲孕育发展的土壤。本文以雁北一带流行或曾经流行的民间戏曲为例,从传承的角度分析了雁北戏曲与民俗的关系,探讨在这块土地上民俗事项的存在状况对戏曲传承产生的重要影响,认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保护传承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戏曲生存的民俗土壤也应是保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社火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社火的功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祀神祈福、宣德教化、喜庆娱乐、文化交流、调控关系、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7.
马社火是以马、骡子、毛驴为乘骑的社火表演,实际上就是宋代“肉傀儡”戏的保留或延续。平安县张家寨村马社火中的表演者主要扮演秦琼、敬德等戏剧人物,以保佑村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主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8.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溪社火是一种集武打动作、戏曲、鼓乐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承载移民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的活态文化形式。通过田野调查,对本溪社火的历史渊源、展演形态作出详尽的介绍。分析了本溪社火的独特之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个案,同时也探寻了本溪社火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9.
西府社火民俗及旅游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伴随着炎帝开创农业和利用火而祭社祭火产生的保留在西府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府社火民俗是以姜炎文化、周秦文化为品牌的宝鸡旅游文化产业中最具潜力的旅游文化资源之一。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迎神、祈福、喜庆、娱乐、宣德、明智等突出的文化功能,但存在着内容形式陈旧、资金人员不足、重视保护不够、研究开发不力等问题。建立机构、筹措资金、树立品牌、改旧布新、塑造明星、制作光盘、加大宣传、产业运作等是保护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血社火作为陕西乃至全国民间社火中独特的一例,以阴森恐怖、鲜血淋漓的反常态形式呈现出来。根据弗雷泽的人类学观点,其理论根源正在于丰饶仪式中渎神的母题思想和交感巫术中世界象征化的方法。本文分别从渎神和象征的角度对血社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揭示,并进一步探讨了其恐惧和狂欢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尝试与其他学科相互借鉴,朝着跨学科的方向发展。而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文化研究给翻译研 究提供了恰当的结合点。结合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文化翻译观,在介绍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文化层面对绵 阳民俗文化词的英译进行研究,并通过例证来阐述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的具体方法,以期对民俗文化词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客家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植根于客家民间文化。客家人在向南迁徙和发展中不仅传承了中原传统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形式,也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构成了新的思维方式、艺术观念和美学机缘。其特有的文化符号、文化观念以及文化民俗,形成了客家民间艺术相对独特而又具深厚发展潜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以对中国化结构因素和中国化环境特征的分析为基础,探析了中国化环境对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研究了会计化与会计改革的关系,从化层面分析了中国会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先进文化是"三个代表"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本文试图结合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心理学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从一个侧面时先进文化展开较为深入的讨论.同时,联系我国社会生活的实践(尤其是湖北地区的实际),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上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甘肃陇中汉族民间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观照民间信仰,就会发现在多神信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强烈的崇拜意识。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民间仪式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社会需要,民间信仰也成为建立在现实秩序基础之上的一个象征体系。民间信仰不仅是一种民俗现象,而且也是对民间社会的象征性表述。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几乎每个少数民族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互嵌式杂居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形成并保持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两种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边疆的治理效果,影响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国家整体的发展速度。加强文化整合,把民族文化整合进中华文化之中,以中华文化指导和引领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出台惠民经济政策、强化对中华文化教育、提升对中华文化的“增量认同”、加强中华文化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吸纳能力、推介拥有民族文化精髓和特色的中华文化于世界等措施,以此强化并保持边疆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民族文化认同,提高边疆治理效率,节约治理成本,有利于民族国家政治稳定和统一以及国家的整体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7.
社火表演和"花儿"演唱活动是河湟地区乃至西部民间典型的民俗事象,两种习俗发生的时空及其表现形态虽然不同,但在深层次上具有明显的共性和交叉点,话语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以及狂欢精神是两种习俗所共有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视野下的叙事和叙事学功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引进西方理论的深层背景是中国文化、中华学术中逻各斯主义的缺乏,叙事学的分析,有助于更清楚地看清中西叙事传统的差别和发育肌理.但叙事学的中国之用切忌削足适履,叙事学建构的最终完成要统驭各民族的独特经验,要避免以西解中或以中统西.参以历史主义和文化视角,方能廓清中西叙事文学的生长路径,揭示其在各自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功能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运用SWOT分析法,对阳高民间艺术"二人台"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其优势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阳高"二人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地群众基础;劣势为自身语言、艺术特点方面的地域局限、剧本老化;机会为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音乐研究学术界的关注,威胁为新人匮乏、低龄观众流失,并为其文化产业化发展提出建议:加大投资、完善管理、推陈出新、拒绝低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