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创作中 ,曹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而他创作上的成功与他的家庭出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既清醒地意识到家族伦理对人生命力的扼杀 ,又对贵族家庭的生活情调与传统美德充满向往之情 ,既同情蘩漪式的对传统家庭的破坏 ,又对为家庭做出牺牲的愫方式的人物赞美不已 ,这种矛盾的家族感情很大程度上源于曹禺的家族体验 ,而他的旧家情怀既影响了他戏剧创作的情感色调 ,在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他创作的感性基础与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2.
宋剑华论曹禺早期话剧创作的《困惑与求索》,源于作者的困惑,而立志进行自己的求索,以图达到对曹禺早期剧作的全新阐释.应当承认,作者通过自己的剔爬梳理,发现了隐含在曹禺早期剧作深处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涵,即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并围绕这一界定,研究了曹禺创作的理念选择,模式特点,思维方式,艺术特征等问题.作者不仅是国内把全力放在曹禺与基督教文化关系上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也显示了国内从这一视角研究曹禺的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3.
接受与变形——曹禺剧作的主观追求与观众的客观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戏剧界,最让人羡慕的莫过于曹禺了.当他23岁的时候就完成了他的轰动于世的杰作——《雷雨》,从此曹禺就象一颗闪亮的新星活跃在话剧战线上,并成为戏剧界的泰斗.还让人羡慕的是曹禺的剧作特别是他前期的剧作几乎每一个都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久演不衰,历久弥新,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剧作家象曹禺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读者、观众和研究者.然而,也没有哪一个剧作家象曹禺的剧作那样在接受中带有那么多的误读、曲解乃至批评.也就是说,剧本的主体精神,主观追求与观众的客观接受、认同机制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有很大的距离,观众所理解所接受的意义也并不一定就是剧作者的主观意向.这种情况在他早期剧作的接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这里仅就《雷雨》,《日出》和《原野》的主观追求与观众的客观接受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俊虎 《兰州学刊》2007,(2):153-154
曹禺在其戏剧创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浓厚的"原始向往"情节,这种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成就了曹禺的戏剧,使得曹禺的戏剧凸显出不同于其他同时代戏剧作家的迷人魅力.回归原始,是曹禺给现代文明影响下的赢弱人类开出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5.
曹禺是一位公认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戏剧大师,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堪称我国现代戏剧的精品,将它们“列入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文章认为,曹禺建国之后,还是原来的曹禺。他始终倾心于艺术的追求,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矛盾冲突的建构与戏剧语言的提炼,为新中国剧坛增添了光彩。但是,曹禺又不是原来的曹禺。通览他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建国前后创作心态不一样、创作方法不一样,以致于创作效果也不一样。在总结曹禺建国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创作的功过得失时,要积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知识分子定位问题,一是创作自由问题。这两个问题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戏剧的成败与命运。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生用熔铸着民族传统经验和个体生命体验的思想,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不可取代的精神资源,而"海洋"元素也可视为理解其创作与精神的新思路.从地域空间来看,浙江绍兴、南京、日本仙台、厦门、广州、上海等地都留下了鲁迅的足迹,面海而居的环境与对生命人生的思索相遇,使其精神世界更加敞开,作品中多样的"海洋"物象更是开拓了他的创作视野.从精神层面来看,鲁迅有着开放探索、追求个体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正与海洋文化精神具有某种同构性.尽管鲁迅一生似乎并不热心"海洋",但这并不妨碍他生命中与"海洋"的邂逅,以及文学作品与精神气质中浪漫的"海文化"气息,以此可以窥见"人间鲁迅"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残雪的作品营造了阴沉而狰狞、狂放而叛逆的审美特质,充满"狼"性.一方面表现为对现实境遇的反抗和在作品中开天辟地的野心,表现为狂放雄强的生命力,接近超现实主义者追求的"原始性";另一方面,她又一直追索上帝的理念,作品充满着神性与狼性、原始之力与理性精神之间的冲突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昀韬 《云梦学刊》2001,22(3):81-83
美国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创作了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诚挚的,感情强烈的,烙有原始悲剧概念印记的戏剧作品",奥尼尔的悲剧体现在"命运"之美,奥尼尔对现代社会中制约和压抑人的"命运力量"之内涵及古希腊悲剧中"命运力量"之内涵的阐释,是对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9.
张灵凤 《江汉论坛》2022,(12):83-88
从《雷雨》开始,曹禺在阐释其创作时都会提到一个特殊的角色:在场而不露面的人物。可以说,“不露面的主角”贯穿了曹禺的创作,它具有“原始的力”,是冲破一切的可能和理想,但它始终不能直接露面,而被各种力量压抑、隐藏甚至删改。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重新理解曹禺创作中“社会问题”和“心理情感”这两个学界常见阐释线索之间的关联,揭示其中隐藏的复杂斗争和“愤懑”的情感风格,以及其创作的症候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邓友梅在小说创作中,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美学理想.他强调"写自己拿手的东西",认为作家"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工厂,他只能吸收他所需要的原料,运用他特有的设备.制造独家生产的产品."在这一创作思想的指导下,他选取了独特的表现生活的角度,真实地描写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