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析城市农民工的职业对其市民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通过进城务工、经商等方式向城市转移,这是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这些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职业不同,他们的市民化水平也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同时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边缘化状态对其市民化也是一种阻碍.因此,要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程度,一方面农民工要树立发展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发挥政策主导作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的实地调研数据,从职业流动频率、流动方向、流动动因三个方面分析了已婚女性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特征及其收入效应。结果表明,已婚女性农民工的职业流动频率不高,明显低于男性农民工;职业流动质量不高,多处于平行流动或未流动状态,向上流动较少;职业选择上处于劣势,多是被动流动。频繁的职业流动及向上流动对已婚女性农民工收入增长影响不显著,但主动流动有利于已婚女性农民工收入的增长。与已婚女性农民工相比,流动频率和流动方向对男性农民工收入增长影响显著,而主动流动对其收入增长影响不显著。因此,稳就业、增收入要重视已婚女性农民工的异质性特征,避免其陷入频繁流动和收入不增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在对新生代农民工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发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总体的返乡发展意愿并不强烈,即使被城市边缘化,他们大多依旧不愿意返乡。从影响因素来看,男性返乡发展的意愿高于女性;经济收入、人力资本、婚姻家庭、城市生活经历、家乡社会状况、国家扶持力度等都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发展意愿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其中经济收入、人力资本、婚姻家庭、城市生活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发展意愿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希望自己留在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者,却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难以享受到市民待遇。本文主要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和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些困境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这个规模庞大、为城市繁荣和国家经济发展作出 了巨大贡献的社会群体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弱势状态。农民工市民化的 进程面临着重重困境,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政府和社会 各界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民工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如何对待进城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劳动就业现状和工作生活环境的描述,分析了进城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原因,建议通过建立维权体系,从法律制度上确保农民工的权益;改革工会运行机制,依靠组织力量调整劳资关系,维护农民工权益;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改变农民职业技术结构,增强他们在城市的自我生存能力;允许农民工参与城市民主政治建设,改变城市政治力量构成,畅通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打破了城乡相对隔离的封闭状态,受到城乡差距"推拉力"牵引的农民大量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在不断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农民工"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他们涌入城市,意在摆脱贫困,却无形中被纳入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这种"边缘化"集中表现为身份的二重性以及精神世界的矛盾.究其深层原因,则是"农民工"力图摆脱贫困的主观能动性与城市生活的规则与其惯有方式对农民工心理上的排斥而造成的.因此,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良性心理互动是有利于农民工摆脱困境命运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农民工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笔者通过按职业配额抽样600名西安农民工进行调查和选择性个别访谈,分析研究了城市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城市生活的心理状态、与城市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及其产生的原因,对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进一步认识、关注、重视、解决城市农民工问题,提出了具有较强理论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对策建议,能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传统城乡之间的封闭状态逐渐破除,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改革语境下,农民工受城市影响力的牵引而大量涌入城市,成为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群体。作为“边缘化”的农民工,其在“融城”过程中的心理必然由相对平衡状态走向失衡状态。文章对前期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尝试以社会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视角”,并结合长沙、株州、湘潭三地的访谈调查记录文本的分析,通过对乡土世界、想象世界、城市世界和实践世界这四大向度的概述和“参照群体”理论的相关阐释,对农民工“融城”心理障碍予以分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视角寻求农民工“融城”心理障碍的消解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对厦门市、长沙市与贵阳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从城市融入的结构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由社会融入、心理归属、经济适应与身份认同等4个因子构成;从城市融入的现状来看,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社会屏蔽"机制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过程产生的"社会性防御"策略的双重作用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程度普遍偏低,从而导致其大都处于"半城市化生存"的边缘化状态;而从城市融入的进程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在社会融入、心理归属、经济适应与身份认同等4个维度上存在递减关系,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农民工随迁子女强烈地融入城市的主观期望与其客观融入"事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人力资本对福建省女性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技能、健康等因素对女性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产生显著影响,而教育、培训、外出务工年限等因素对其劳动合同签订影响不显著。研究认为,要提高女性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迫切需要加强劳动法律建设和劳动监察,提高女性农民工的技能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城乡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开,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加快。然而面对当前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和住房保障的边缘化,一种有别于传统住房形式的回迁式购房成为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理性住房选择之一。采用埃弗雷特.李的"推力—拉力"理论就该种回迁式购房选择从制度性因素、中小城镇拉力因素、大中城市推力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等四个维度进行了阐述。此外,还就回迁式购房选择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增强住房稳定性、促进城镇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就业流动性、带来房屋的大量闲置。最后就该种购房选择进行了小结并提出几点建议:将农民工纳入廉租房保障体系,规范农民工居住条件,探索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房租补贴或便携式住房公积金,规范中小城镇租赁市场,探索房屋券式抵押,减少房屋闲置浪费等。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7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等全国性数据,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民工职业病及防护的现状,得出大多数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职业病发病率较高及农民工职业病防护程度低的结论。指出预防农民工职业病对于农民工自身、企业和国家均具有重要意义,是最好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农民工职业病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对农民工收入的教育回报率和工龄回报率的分析,说明人力资本对农民工收入具有怎样的影响;二是讨论如何建立更加适应农民工需求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本文对开发与利用农民工人力资源提出若干建议:加强对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使其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经济收入,适应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对低收入农民工)的基础性教育培训,推动教育公平;加强适应农民工需求的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工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grants income and their human capital,and has implications to strengthen schooling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al training for migrant workers.The study compares educational repayment rate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 groups,shows education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migrant workers income with low contribution rate.The educational repayment rate of migrant workers is lower than urban residents.Working age hardly influences migrants income,while for those with hig...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在城市间流动是中国现存的普遍现象,本研究以农民工城市间流动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内容,并对多次流动的后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民工多次流动的因素包括性别、受教育程度、家乡所拥有的耕地面积、外出务工时间,以及外出前拥有的技能,非东北地区的农民工流动性高于东北三省的农民工。从农民工多次流动的后果来看,经过流动,职业声望上升非常小;从收入变动来看,流动多次并不必然带来收入的上升,但多次流动却能使低收入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农民工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加,选择大城市的比例上升;多次流动也带来农民工对技能的积累。  相似文献   

16.
在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状况以及消费行为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总体社会融合程度不高,但具有较强的融入意愿,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明显促进作用.分类研究发现,消费行为仅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显著积极影响,而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男性农民工的作用强于女性农民工;理性型消费行为能够提高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而冲动型消费行为却会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但是节俭型和炫耀型消费行为对农民工社会融合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9年春节前河南省提前返乡农民工的调查资料,分析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河南省农民工就业影响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随年龄增加,农民工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加重,男性农民工受影响程度略大于女性,农民工务工行业多集中在受金融危机影响较重的建筑施工业、电子电器业、制衣制鞋业及机械制造业。将这些特征与河南省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相结合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培训专业设置不合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主流群体的培训缺乏针对性,以及没有充分考虑就地转移的需要等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社会融入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涉及职业待遇、职业行为、文化观念、身份意识等多个层面对非农职业的适应与融入,具体包括职业待遇整合、职业行为适应、职业文化接纳和职业身份认同四个维度。因子测评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总体水平低、内部不平衡的发展特点。回归分析表明,学历低、年龄小、不在婚、务工年限短、所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诸多方面的就业质量状况都比较差。而分地区进行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呈现了更多的差异性。以上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在于推进相关部门以社会融入为指导思想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职业能力具有基础性能力支撑作用。研究通过构建二元logit模型,以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成长为主线,进行职业能力动态演进研究。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职业能力演进特征显著,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成长的职业能力诸因素中,新生代农民工专业能力的作用呈下降趋势,方法能力的作用呈上升趋势,网络能力的作用呈相对稳定趋势。从策略上看,应进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系统性开发;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重点性突破;设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差别化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农民工的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及其社会环境的探究,进行了对改善农民工生存困境的思考,认为必须要关注农民工的职业健康和创建安全的劳动环境,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及其构建农民工的新形象,为农民工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出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困境问题是实现农民工自由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